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贴近才生动     
地市党报具有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先天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新闻报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走转改"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生动鲜活、饱含泥土芬芳的新闻作品登上报纸版面和电视荧屏,为读者喜闻乐见,令观众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东风所至,活力更旺。坚持不懈地开展"走转改"活动既是贴近群众、服务读者的迫切要求,更是媒体自身新闻改革与创新的迫切需要。在"走转改"活动中,地市报要充分认识自身特有的优势,正视客观存在的不足,选准和把握最佳路径,促进这一活动扎实推进,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宣传功效的方法论,是马列主义新闻观在当前形势下的生动实践。本文以江西日报的新闻实践为主,回答了党报"走转改"中"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展示了立足优势,强化党性原则、回归新闻本质、提升新闻品质、砥砺宣传气质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正>《鸡西日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探索中,认真贯彻中宣部关于"走转改"的工作要求,通过"走转改"活动解决了报社改制后出现的一系列困惑,从根本上恢复和发扬了党报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实践证明,走进群众当中,转变采访形式和编辑作风;改变套话、大话、空话等八股调的僵化文风,对于转换地市级党报的办报经营机制,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品位,扩大党报在新闻传媒中的受众覆盖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2011年8月中宣部等在全国新闻战线发起"走转改"活动以来,一大批接地气、有人气的稿件见诸报端。但是,少数都市报的新闻从业者在对"走转改"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误区。只有端正办报思想,切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提升新闻品质,达到锤炼新闻队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张雨薇 《新闻窗》2014,(6):11-13
"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新闻标题是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浓缩和概括,是读者阅读新闻的向导。一条生动的、鲜活的、新颖的标题能"先声夺人",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1只有标题吸引到了群众的眼球,才能谈得上报纸让群众喜闻乐见。 说到群众,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无论是"三贴近",还是"走转改",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作为一张地方城市党报,《成都日报》一直用自己的版面语言,践行着群众路线。特别是"走转改"以来,报纸的版面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新闻职业角度对"走转改"精神实质进行分析,以《云浮日报》践行"走转改"的做法和体会为例,探讨地方党报深化"走转改",提升传播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成嘉廷 《新闻窗》2012,(5):23-24
“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开展以来,全国新闻战线的同行们积极响应,切身实践,深受教育。作为一名省级党报的驻地记者,笔者长期身在基层一线,经常赴县下乡、进村入户,直接和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打交道。“走转改”活动以来,笔者更加主动地深入基层一线,还参加了报社组织的“走转改”小分队,对基层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走转改”也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士锋 《新闻世界》2014,(10):49-50
随着现代传媒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党报作为权威主流媒体,必须因势而谋、顺势而为,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和主导权。本文以淮北日报社深化"走转改"的探索为例,深入阐述并充分说明了深化"走转改"是党报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为党报发展注入了活力,还为推动城市转型、建设精致淮北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0.
张建 《中国传媒科技》2014,(6):94-94,99
当下,国内新闻媒体"走转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记者放低身段,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投身群众生产生活一线的场景随处可见,新闻报道的文风也逐渐让群众倍感亲切。本文以大连日报"环卫工歇脚地"策划报道为例,阐述了在全国新闻从业者进入"走转改"状态后,进一步深入"走转改"的必要性,并就通过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和拓宽视野,丰富"走转改"形式,增强群众参与意识,提升党报影响力和公信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贵武 《新闻世界》2011,(11):12-13
市级党报应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建立起“走转改”长效机制,在重视舆论引导的同时,努力提升市级党报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和可读性,从而增强传播效果和与其他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林宇 《中国记者》2012,(7):26-27
《温州日报》以"贴近中心,服务民生,沟通民意"为主线,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创新报道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用贴近中心报道,提高活动的高度;用做活服务报道、拓展活动的广度;用搭建交流平台,开掘活动深度,探索出了一条地方党报践行"走转改",推进新闻创新的新路子。贴近中心报道,提升"走转改"活动的高度"走转改"报道只有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接地气,才能体现党报权威性与可读性、深刻性与贴近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党报高出一筹的舆论引导能力。2011年春节过后,温州全市上下以"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党报与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相比,在时效上存在着明显的劣势。但是党报相对于同城媒体中的晚报、都市报和生活报等报刊又有着很大的优势。党报应该增强独家意识,全面树立党报的权威性,所描述的文字必须规范,代表着群众的利益,坚持正确的方向,弘扬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要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就必须深刻认识"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本文从走基层入手,阐述了新闻社会价值的提升离不开"走转改"这一推手。  相似文献   

15.
张瑞 《新闻世界》2014,(10):31-32
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实践活动进行如火如荼,本文以"走转改"实践活动下的新闻作品出"精品"的角度考量"走转改"的实际成效,举例佐证了《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通过开辟"社区新闻"版块,挖掘基层"活鱼"的成功案例,从中分析"走转改"的实际内涵在作品中的体现,从新闻作品的选题、采访、细节和语言写作等,多角度探讨"走转改"新闻报道值得借鉴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正>从"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让党报实现了最佳宣传效果,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近两年来,笔者感受到全国各主流媒体积极参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同时,各媒体根据各自特点,策划出各具特色"走转改"栏目,使百姓更加关注媒体。鸡西日报随着"走转改"活动的展开,也开设了《走基层看变化》、《记者走基层》、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界开展两年的"走转改"活动已初显成效,各新闻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们纷纷深入到基层一线,切身体验百姓的酸甜苦辣,记录群众的生活状态,传播群众所思所感,既提升了新闻品质,也给整个新闻业带来了清新之风。作为电视军事新闻记者,笔者结合两年来参加"走转改"活动的实践,在这里谈一谈关于电视军事新闻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党报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走转改"是党报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正在成为我国新闻界的积极行动。这表明党报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所形成的实事求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等优良传统,在新世纪得到继承和发扬。更值得称道的是:当下的"走转改"活动,不仅仅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又有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王浩 《新闻世界》2014,(1):12-14
中国现在存在两个舆论场即"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党报作为"主流舆论场"的重要角色之一,积极促进"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以期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这既是党报的责任,也是党报在互联网时代提升自身公信力的关键所在,而"走转改"为党报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路径和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20.
陈尊庆 《新闻世界》2014,(11):44-45
县级台身处基层,要开展好"走转改"活动,应压缩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新闻,开辟服务群众的小专题小专栏,将更多的新闻版面和报道空间留给基层农民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