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与古典文学渊源很深。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中国新闻的祖师爷。我国老一辈的新闻家和新闻评论家,都从唐诗宋词、笔记小说、古代散文中学到精炼的笔法与论断的方法。《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和《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是当今报刊上的“文前按语”与“编后”的滥觞;从金圣叹评点《水浒》、《西厢记》和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到今天的文中按语,可以找到相通的轨迹。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是从桐城派的“清真雅洁”走到“经世致用”的第一人,他把孟子以后中国传统的政论文章,用在评论时事政治问题上。梁启超在长期的办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政  相似文献   

2.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现实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成就了民生新闻的繁荣,民生新闻则促进了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自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电视民生新闻热"。究其原因,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中的评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本文根据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自身定位、特点等方面尝试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提出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力搞好评论改革,开创军队媒体评论的新局面,让军事评论的受众耳目一新,是当下军事新闻改革全局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军队媒体的新闻评论如何改革?请看《创造军事媒体新的"评论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4.
孙慧 《新闻实践》2014,(6):99-100
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与现状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评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4年《焦点访谈》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走向成熟。目前电视评论节目形式多样,有电视述评结合型,如《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深一度》;谈话类评论型,如《郎眼财经》、《锵锵三人行》、《今日谈》;主持人评论型,如《新闻周刊》、《有报天天读》、《新闻深呼吸》等多种形式。这些评论节目各具特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它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5.
马倩 《新闻世界》2011,(5):72-72,80
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我国传媒业获得飞速地发展,但传媒事业中的新闻评论却在世界传媒中处于"发育不良"的状况,尤其是电视新闻评论。电视作为当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传统媒介,在新闻评论这一领域应该发挥它的作用,将它的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大众性充分表现出来。我国内地电视新闻评论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就应该借鉴新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新闻评论方面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7.
刘嘉莹 《新闻世界》2014,(5):211-213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重庆晨报》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的"今日时评"版为研究对象,按照评论内容、来源及倾向性对这些评论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出晨报评论内容丰富、平民化等特点,并对该报时评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纽约时报》,你经常看见的是,报道一旦被刊登,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便完成了。而在《赫芬顿邮报》,报道刊发后,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今年5月中旬,一份长达96页的《纽约时报》内部报告在媒体产业界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哈佛尼曼新闻实验室、波因特学院和众多新闻博客网站纷纷报道、分析和评论此事。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胡文龙主编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已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我国新闻评论百余年来沿革发展的基本脉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经验教训的研究;二是对我国百余年来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报刊等媒体新闻评论较为全面、系统、具体的研究;三是对新时期我国诸种新闻传媒的新闻评论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研究。全书共分四大部分,共26章。《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薛原  相似文献   

10.
张天培 《青年记者》2010,(18):30-31
4月15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长篇评论《"媒治"应成为法治的一部分》,评论中提到,媒体通过新闻曝光、舆论监督给有关部门施加压力,对于推动问题解决,敦促有关方面采取究责措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形成了"媒治"。同时评论认为,社会可以期待的正常状态是,"媒治"作为社会治理和"权利监督权力"的形式,本身就是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李理 《新闻前哨》2005,(1):41-42
《史记》其"实录"原则体现了我国古典史学的重要特点,而新闻传播理论中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所要坚守的第一要旨;《史记》太史公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①,与现代新闻评论的倾向性也具有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分析,从《史记》看新闻客观性与  相似文献   

12.
核心阅读:《东方早报》、《华西都市报》、《新京报》等敢为人先的优秀报纸不约而同或相互启发地做着同一件事:集中精力做深新闻,做透分析,做强评论,而大幅减少乃至放弃的是碎片化的动态信息——这些都交由报纸的网络版去刊载。这种"抓大放小"和"有所不为"的策略,正在成为一些先锐报纸的改革共识。  相似文献   

13.
刘思佳 《新闻世界》2013,(5):321-323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起步较晚,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不少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走入低谷,且"同质化"问题严重。本文试对日本NHK电视台2011年新打造的新闻评论节目《周刊NEWS深读》进行分析,从节目形式、节目选题、节目风格几个方面进行解读,总结其特点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苏锐 《新闻世界》2014,(4):202-203
本文从2013年10月至11月《南方周末》评论版中体现出女性形象的内容入手,分析我国新闻评论中女性形象的作用和其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包括贴近民生、引发舆论共鸣、新闻评论的中的独立性和宽容性等。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新闻评论。在现代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按语这种形式的使用已很普遍,凡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都可可归入编者按语的范畴。按语的渊源可以追溯很远。读过《史记》的人,无不对其中的“太史公曰”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司马迁仿《左  相似文献   

16.
何奉华 《新闻世界》2013,(5):212-213
鲁迅杂文与新闻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为上海《申报·自由谈》所写的杂文,无论外在构成还是内在精神,都与新闻报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鲁迅全集》收录情况看,鲁迅为《申报·自由谈》撰文,大约从1933年1月24日写作《"逃"的合理化》开始,到1934年8月22日写作《看书琐记(三)》。这些杂文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的新闻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言辞犀利的评论,成功引导并构建当时新闻舆论。本文从《自由谈》的新闻舆论构建视角,对《自由谈》和鲁迅杂文在此方面的作用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全国晚报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丁法章所著《新闻评论教程》,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丁法章在1985年曾经出版了解放后我国第一本《新闻评论学》专著,获得广泛好评。《新闻评论教程》是作者在总结最近20年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主持青年报和新民晚报工作期间对评论工作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对《新闻评论学》进行最新补充和修订而成的,是作者为新世纪新闻评论教学和新闻评论实践提供的一本力作。该书约36万字,内容涵盖了新闻评论学一般原理、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技法,许多观点、实例…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曾被称为职务最高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员。他一生中在不同时期为《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提供过大量消息等新闻稿件。还亲自撰写了许多优秀评论。笔者最近系统地学习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选集》中的新闻作品.认为毛泽东的新闻评论作品特别是他后期撰写的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9.
肖杨 《新闻知识》2006,(10):49-51
现今,各种媒体上的新闻评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说,名义上,新闻评论还充当着报纸的旗帜和灵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新闻评论多元化已经成为其发展方向,更有甚者,提出新闻评论娱乐化的主张。的确,新闻评论在传播中越来越重视快乐主义原则,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从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把握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娱乐化、大众化的历史脉络19世纪末期,中国新闻事业走向上近代化之路。从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开始,中国新闻评论真正发展起来。之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时务文体”、张季鸾的新闻评论、毛泽东的政治评论等等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了重要…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一国两制”提出之后,我们报纸上对于台港澳的消息,已引起注意,不断出现“台港澳”的专栏新闻,报道当地消息。这诚然是一件好事,不过,在选材上,却不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试以某报某日的《台港澳新闻》为例,一个专栏里,收了四条新闻,其一曰:《台湾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二曰:《台湾森林历经浩劫》;其三曰:《台湾南部蔓延登革热流行病》;其四曰:《台湾流行算命求神》。把四条新闻放在一起,人们就可以见到台湾这个地方,污染严重,疾病流行,迷信盛行,一句话,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以台湾之大,这些消息自有他的根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