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3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在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历程与策略,认为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政府对媒体进行控制、政府对媒体进行管理、政府与媒体进行合作.本文认为正是这三种博弈策略导致了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认知:“受害型”危机认知、“事故型”危机认知和“错误型”危机认知以及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  相似文献   

2.
崔磊 《军事记者》2010,(12):53-54
自幕府政府尝试将媒体作为政府的宣传工具后,日本传媒与日本政府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这种密切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的日本媒体,并不是代表公众监督政府的“看门狗”,而是成为政府推行法西斯军国主义呐喊助威的“哈巴狗”。  相似文献   

3.
经营活动是一种博弈,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它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是为了有效地克服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它强调战略的互动性和系统性,是为了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合作竞争关系以实现共赢。同样,竞合时代的媒体,可以用很低的成本,通过制订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和搭建公平合理的运作平台,与其他伙伴结成战略互惠关系。即以合作为基础,形成系统规模,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去竞争,这就是“竞合时代”媒体竞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李新爽 《今传媒》2016,(10):84-85
“正和博弈”是一种合作下的博弈,指博弈双方通过合作促使整体利益得到提升,实现双赢。近年来,传统报业一片唱衰声,又适逢新型传播理念来势汹涌,相对固化的传播格局日趋液态化,媒体融合势在必行。本文以传统报业为例,从传统报业的经营现状、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传播理念以及传统报业与互联网传播的结合能否实现“正和博弈”的双赢局面这三大问题入手,对媒体融合进行了详细的概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袁丽  高波 《现代传播》2002,(6):77-80
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中国媒介市场的开放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场以“境外媒介商—国内媒介—政府管理机构”三边参与的博弈竞局即将出现。媒介市场作为政治经济力量的交汇之地 ,各博弈方将围绕意识形态与资本意志、投资与投机、控制与开放、集约与分化这些内容展开竞争。政府管理机构的“游戏规则化博弈”和外资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博弈”必将对中国的传媒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传媒如何运营 ,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本文就媒介市场的博弈竞局、博弈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竞争策略及中国媒体的资本运营等问题进行善意的剖析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举世震惊。而日本政府和媒体在这次地震中的沟通与合作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在2010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李长春同志提出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简称“三善论”),表明党中央把政府如何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升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政府形象传播的主体是政府。通常情况下,政府形象是通过媒体来传播,而政府既是传播者,又是把关人。也就是说,大众传播中,政府垄断了政府形象传播的信息资源,政府在政府形象传播中充当了信息生产、分配、传播的多重角色,使得大众传播中媒体失去传播的主动性。传统政府形象传播往往以“强势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政府理念、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对“舆论监督”与“政府名誉权”的讨论文章屈指可数。应引起注意的是,虽然贪官落马并不鲜见,但“弃卒”背后的痼疾难以被媒体触及;当公职人员行为违法遭到曝光后,“临时工”、“实习生”往往成为撇清关系的借口。尽管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舆论监督有了更有效的平台,但不以法律保障为依托的舆论监督还是羸弱的,起到的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笔者认为,若要真正充分实现媒体和公民的监督权,必须厘清“政府名誉权”的有关概念,并寻求法律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刘小燕 《新闻大学》2007,(1):102-105
政府与国际媒体的正向关系和负向关系表现为,作为政府“朋友”的新闻媒体,为政府营造积极、善意的舆论氛围;作为政府非朋友或“敌对者”的新闻媒体,制造两国政府间、政府同民众间的隔阂、对立、摩擦和仇视,误导公众。善于与媒体友好合作,是加固正向关系和稀释负向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调查性报道能否获得媒体的重视,主要取决于盘旋其间的政治、商业、专业逻辑之间的博弈.当前,政治逻辑层面,官媒关系从控制、管理到合作;商业逻辑层面,调查性报道正成为媒介竞争的利器;专业逻辑层面,经济自主将进一步提升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意识.在可预见的未来,调查性报道或将成为一种政府接受、媒体青睐、受众认可的报道样式.  相似文献   

11.
媒体联盟以“竞合”理论为基础,打破零和博弈而转向双赢,得到业界和学界认可.跨媒体战略联盟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竞争战略,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们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跨媒体战略联盟指哪种媒体合作,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跨媒体战略联盟呈现哪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后冷战时代的俄乌冲突在话语博弈上体现了以下几点媒介化特征:一是博弈主体分化为“合纵”与“连横”两个话语群,并形成道德对峙;二是技术改写了博弈场景,作为物质的身体借助社交媒体构成“身体-网络视频”型外交共同体;三是在博弈叙事上,以共情传播唤起全球公众的情感认同/厌恶,以“恐惧”与“希望”双重诉求的方式对战争前景进行预设,倒逼公众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13.
黄艳 《新闻世界》2008,(10):77-78
媒体的总体发展水平其实是由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来限制的。其发展水平也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及其发展水平往往体现出这个国家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正在一步一步地完善中,媒体的发展也受民主制度和其发展水平影响。笔者通过分析整理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媒体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演变,分析得出不同的民主程度下媒体与政府关系的一般特征。通过政治学框架分析媒体、政府、民众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三种基本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4.
孟民 《今传媒》2016,(7):41-42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社会新闻往往成为一些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追逐的目标.本来并不引人关注、对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没有多大推进意义的事件,经过一些都市类媒体的“高倍”放大以及轮番“轰炸”,一时引起社会恐慌,给党和政府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党报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报道方式,本文从两家媒体报道的过程、时间节点,探讨分析当今党报等主流媒体导向问题把握,正确引导舆论热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3·11"地震中日本政府与媒体联手应对危机为研究主体,用事实阐述了公共危机中政府与媒体合作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与媒体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并结合日本政府与媒体合作经验,试图找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使政府与媒体能在公共危机中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赵珣 《东南传播》2011,(4):41-43
本文以"3·11"地震中日本政府与媒体联手应对危机为研究主体,用事实阐述了公共危机中政府与媒体合作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与媒体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并结合日本政府与媒体合作经验,试图找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使政府与媒体能在公共危机中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政治格局多元化、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传播国际化的时代,法制化和民主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在构建和谐社会舆论的进程中,大众媒体日显重要。作为传播活动中的三个不同意义上的主体“政府、媒体和公众的三角关系只有保持三足鼎立和相互制约的局面,才不至于破坏全社会的整体平衡。”即“公众、媒体与政府关系的动态平衡”。国家政府需要通过法制和决策制约媒体、调控社会、引导公众媒体报道影响政府、在服务公众的同时引导公众公众意见监督和左右媒体、推动政府。有的学把这种三重主导关系简称为“PMG关系”,包括:政府高位调控的G型主导体现媒体双向功能的M型主导和保证大众话语权的P型主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媒介排斥”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遍可见的现象,它己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信息时代最大的社会区隔。本文从分析“媒介排斥”的概念入手,研究媒介排斥现象的“信息三角模式”,分析了政府、媒介和受众之间的6种不同的动态博弈模式,旨在探索和谐状态下的信息三角关系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报道以往多为“单兵作战”,即一家媒体关注,投入很大的报道力量,但结果未必理想。甚至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这家媒体报道完,不见改进,过一段时间,另一家媒体又进行重复的舆论监督,但仍不见问题的解决。2005年9月,以《南方都市报》和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为主的广州媒体对广州火车站“背包党”事件的报道,以媒体联动的方式进行舆论监督报道,使得广州火车站社会治安问题这一顽疾得到社会的空前关注,中央电视台也介入这次报道。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的成功合作,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传真     
《新闻导刊》2005,(6):59-59
福建两家报社以“租报”方式促发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选调采编人员挂职经管岗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获权经营“新华书店”;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南非纳斯派斯集团合作打造系列媒体群;新江日报报业集团、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联手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地方政府其建“解放传媒创意园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