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信息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其控制对象的五个环节下手:信源控制、信息内容控制、环境控制、传播过程控制、传播效果控制。针对微博低准入、无把关和低犯罪成本的三大特点,遏制微博谣言的传播应从信源、信息内容和传播过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微博谣言传播进行控制,最根本在于对微博用户素养的整体提升。由于微博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因而一个高素质、可信的微博用户群可以从根本上打击和杜绝微博谣言的传播。其次,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应承担起"把关人"的责任,加强  相似文献   

2.
微博带来了高度的"信息自由",却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添上了翅膀,加大了谣言传播的可能性。从微博谣言传播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欠缺"把关人"的媒体环境存在很多隐患,尤其是危机事件爆发时,言论失控或许会走向极端。作为新媒体平台,微博省略掉的"把关人"功能,不是不需要,而是需要一个更适合微博传播模式的特殊"把关人"将这个漏洞补上。因此,微博时代需要既可靠又有公信力的微博"把关人",而微博运营方有对海量信息进行把关的责任,于是微博辟谣账户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微博假新闻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之时,其“把关人缺失”的特征,也使它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谣言传播的加速器和放大器。2010年不少轰动一时的假新闻,细察之下,背后都有微博的影响在。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不少学界和业界人士的关注。那么,微博假新闻有何特征?其传播机制如何?该如何防范或化解?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微博谣言识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微博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夹杂着谣言等虚假消息、不实言论。针对微博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深层挖掘微博中的隐含信息,提出符号特征、链接特征、关键词分布特征和时间差等新特征,将微博谣言识别形式化为分类问题,综合新提取的特征与微博文本特征、用户特征和传播特征构建多个特征模板,利用SVM分类学习方法对微博进行分类,识别结果可有效辅助人们更好、更快地识别谣言。实验结果表明,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新提出的特征能有效提高微博谣言识别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应用,微博以其强大的开放性、简单的操作方式和较低的进入门槛等特点在我国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各种谣言借助微博传播也十分普遍.对此,本文以日本大地震为例分析了微博时代谣言泛滥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博时代谣言的控制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汤晓峰 《新闻传播》2014,(2):312-313,316
网络谣言是负向舆论,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网络世界里,"把关人"缺失,而网络上的版主、网络"大V"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且背景复杂,难当"把关人"的重任,导致一些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多年来,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方面积累了积极正面的形象。传统媒体要发挥长处,及时揭示事实真相,正本清源,澄清无根无据的流言蜚语,在破除网络谣言中发挥正能量。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中关于谣言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常态话题。在当下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谣言的散布和传播也开始转移阵地,微博成为重灾区,被人冠以"谣言制造机"的尴尬名称。本文将以微博谣言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考察微博中谣言散播主体的特征、利于散播的原因,以及整顿微博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2012年3月16日,被视为我国实施微博实名制的节点。通过对2011年,2012年上半年微博谣言调查横向比较,可发现实名制虽有效遏制微博谣言的传播,但未能有效遏制微博谣言的出现。相反,基于微博和谣言对权力解构的特点,"实名制"有增加微博谣言传播风险的倾向。对此,可从增强微博用户法律意识、厘清微博用户的法律责任、分层明确微博用户身份三方面入手化解。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博"热"的不断升温,过去一年微博谣言滋生连连,微博独特的信息传播特点,使其成为了谣言泛滥的温床。本文紧跟时代热点,以2012年下半年120条微博谣言为研究样本,进行微博谣言的内容分类,并随机对各类谣言样本进行影响传播效果的指标分析。期望从探究影响微博谣言传播的关键指标中找到有效遏制谣言的方式,也为法律规范和管制微博谣言的传播提供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瑞生认为,谣言自古就有,并不是有了微博谣言就突然多了起来。微博上谣言的泛滥,主要在于微博强大的传播功能提升了谣言传播的速度、广度和强度。其实,谣言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明知谣言却保持沉默。可能也正因感受到默许谣言传播的危害,一些网友自发组成了辟谣联盟。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已成为传播信息、报道新闻的重要平台。活跃在微博上的除了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和象征权威的政务微博之外,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媒体作为一支拥有强大话语权的力量也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地传播信息,然而,微博在为我们提供充足信息的同时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研究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和模式,分析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微博谣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孙海文 《新闻通讯》2011,(11):14-15
在微博当道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受害者。本文旨在分析微博谣言传播的过程:从众流瀑中的虚假信息传播,并对谣言发生后如何进行谣言消解和沟通辟谣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微博当道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受害者。本文旨在分析微博谣言传播的过程:从众流瀑中的虚假信息传播,并对谣言发生后如何进行谣言消解和沟通辟谣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一、微博谣言的产生原因(一)微博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多媒体化微博以其简短的特点迎合了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发布简单、成本低、无需审核,这些特征自然也成就了谣言的低成本与高频率的特征。微博还具有图文并茂、多媒体化的特征。在网络中,"有图有真相"的语境下,谣言借助图片和文字、视频良好的伪装之后,他的可信度明显增加,但是,被不明真相的网友们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2011年10月,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时代微博谣言传播及应对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青云  刘晨 《东南传播》2012,(10):35-36
"自媒体"时代下,微博一方面成为普通大众表达个性和自我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极易成为谣言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如何应对微博谣言是网络信息管理者和媒体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深入分析"自媒体"时代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微博谣言的应对机制,以加强政府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防范,推动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杜黎 《青年记者》2013,(26):19-20
根据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讲师、法学博士张效羽整理的"震后三小时微博上各方反应时间表",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6分钟后震区第一条个人微博发出,比最早报道地震的媒体——新华社还早两分钟。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影响有时超过了训练有素的传统媒体。但也因为微博传播迅速、易于转发等特点,它同时成了滋生谣言的温床。其即时性、碎片化、裂变传播、低门槛进入的特征更为谣言的快速、大范围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掌握微博及"把关人"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主要对"把关人"理论在微博媒体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文章主体部分将从微博及对"把关人"理论的概述入手;分析"把关人"理论对微博环境重要性;深入探析把关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着重从各个侧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3,(3):3-7
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充分满足了人们表达自由的愿望,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微博上谣言泛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本文分析了微博环境下谣言滋生的原因,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防范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15):56-59
微博谣言与传统谣言传播有着不同的个人建构。传统谣言是一种"知而信"的个人建构,是从"知道"到"相信"的建构过程,由血缘关系缔结的人际信任网络在谣言从扩散到采纳的整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微博谣言呈现"信而知"的特点,是从"相信"到"知道"的建构过程,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和微博节点间"弱连带"的特征在微博谣言扩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微博谣言治理路径有三种,即让网民"不知道"、让网民"不相信"以及让网民"知而明"。同时,更需要认识到改善社会政治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是遏制微博谣言传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