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大学生使用微博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阳 《新闻世界》2011,(5):98-99
微博以其信息公开化、碎片化、参与性和实时性强等特点在全球风靡,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随着微博的普及,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在探究微博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论证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笔者认为微博将在信息满足、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4,(21)
本文以对上海市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辅之以深度访谈,考察了微博使用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微博使用者与非使用者在公民意识上差别不大;大学生微博接触的形式即强度越强、活跃度越高,公民意识反而越弱;微博使用的媒介需求和使用内容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较显著,但是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参与到微博空间中去,是能否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觉醒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媒体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追捧,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及有效利用微博,形成对其信息的批判性解读,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环。论文采取实证调查的方法,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媒介的接触和选择上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对媒介内容的解读上过于感性和随意;在媒介利用上缺乏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等。对此,本文从注意力、垃圾识别、网络参与和协作等方面,探索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时代,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的方式,是一种新型的交流媒介。微博改变了大学生交流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微博的快速发展同样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一种机遇,如何在这种挑战中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好的方向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这种考虑,对微博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作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和积极参与者,往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积极的思维,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他们关注时事热点、引导舆论,并在很大程度上对周围人的所想所做产生影响。本文立足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规律,通过对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民意表达与公共参与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高校学生网上舆论的传播起到良好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当下微博骤兴的背景下,以新浪微博为研究个案,以首都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分析他们使用新浪微博的目的与习惯入手,重点探讨微博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微博使用习惯的因素是多重的;大学生对微博上不同内容的关注程度相异;大学生群体中鲜有通过微博与政府官员、人大代表等的政治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We Media)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之一,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其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越来越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交工具。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更是表现出对自媒体应用自如,人际关系的交往与发展也基本都是通过自媒体来完成,对自媒体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本文以微博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情况分析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社交方式的影响,进而得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交的利弊,以及在其影响下大学生行为方式、媒介素养以及价值观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哲学生活方式对微博信息传播的三点启示:微博信息传播的自我认识,微博信息传播者应有自己的理性原则,认识、承认和接受微博信息传播的限度。这些启示有助于微博信息传播者合理、有度、有判断力地去利用它,有助于创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
张海燕  袁芬  王焕景 《东南传播》2012,(11):124-126
微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流渠道。文章在对大学生微博使用基本信息、使用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微博使用现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大学生媒体素养提升和微博平台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微博技术与传统媒体应有效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海波 《新闻窗》2014,(1):45-46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不断出现,普通民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参与度越来越高,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①网络媒体以其时效怏、内容海量等特性冲击着传统媒体,在传统媒体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来应对网络媒体冲击的时候,网络又开发出了微博技术,手机网民成了微博主,微博因其写作的便利性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发布微博信息的行列中,人们不仅可以在微博中阅读到大量的新闻信息,还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  相似文献   

11.
浅议微博对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和人际交流工具,很自然地受到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们的追捧,可以说,微博的使用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微博在信息传播、舆论建构以及其特定的信息环境也给这些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即是通过分析微博本身特性,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探讨这些消极影响究竟是怎样形成和表现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微博的信息组织架构、传播模式和影响力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微本体技术改善微博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寻找利于微博管理的最合适的信息架构,分析微博产生裂变式传播能量和海量信息的动因,提出基于微本体建模的微博信息管理体系,所有这些将有效地丰富现有微博信息传播研究的理论体系和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3.
微博是web2.0技术深入发展的新传播方式,整合了许多互联网应用。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建立个人社区,实现即时分享。它打破了时间、地点、传播人和获取方式的限制,并且人人可以查看、转发、收藏微博信息和发表评论。可以说微博开启了人人参与的“微新闻”时代,使传统...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媒体环境的变化,造成了人们信息接收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积极、活跃,乐享新科技。随着新媒体逐渐在校园内得到广泛运用,手机、QQ、微博、微信等校园新媒体以其灵活、便捷的传播特点,迅速被大学生接纳和使用,并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生活、思维等各方面。新媒体时代,党风廉政建设要想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起到作用,必须变革载体,变换方式。  相似文献   

15.
追求平等、注重自我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模式,本文以我院共青团工作的实际为基础,以手机、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对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以及校园文化的影响为重点,讨论了如何正确引导新媒体渗透与大学生核心价值养成的过程,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9年8月新浪启动微博测试以来,立刻激起了中国网民的参与热情。微博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公众使用微博发布信息、参与公共事件的行动也日益彰显出理性与成熟。2011年春节期间的"微博打拐"行动更是见证了微博在引发公共议题、激发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中的独特优势。本文分析了这次微博事件的发生、发展机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言菁 《传媒》2015,(13):73-74
微博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方式,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深刻.微博是把双刃剑,其带给大学生崭新网络体验的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的负面影响绝不可小觑.正确看待大学生的“微博情怀”,进而探索引导大学生健康规范地运用微博的有效策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洪茹菲 《新闻界》2020,(2):95-95
当前,微博是我国网民获取知识和传播信息的便捷平台,早已经成为一个舆论场所。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热衷于拥抱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微博已经成为他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抒发情感的重要平台。然而由于新兴媒体缺乏传统媒体那样的把关人机制,很容易出现虚假信息甚至错误信息。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急需提高对微博这个新平台的认知,用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作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重庆微发布自开设以来,其发展速度迅速、形象力快速增长,并且以其发布频繁、话题分类广泛、内容涉及面广等特点为政府塑造了良好的形象,同时提升了公民政治的参与水平,也为人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但是,重庆微发布在信息公开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信息无法第一时间传达给受众,公众参与微博互动少之又少,在网络问政方面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本文以公众微博重庆微发布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查阅。数据采集及分析、查看微博发布动态以及随机采访等方式分析政务微博对受众的影响以及其利弊关系。  相似文献   

20.
曹婷  张洁 《今传媒》2011,(9):36-37
本文以兰州市主要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探究在校大学生如何使用微博这个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交流,根据这种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分析总结微博这种新的传播工具对兰州市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