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用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文史资料记事的一个特点[注]。学习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一下公历纪年与干支纪年的对应规律,对于查阅古籍、换算年代、使用年代检查工具,都会感到方便。本文准备谈谈有关问题,并介绍一个《公元、干支纪年互检综表》供读者参考。一、天干顺序与公历纪年的对应规律天干有十个,其顺序是:甲、  相似文献   

2.
徐振韬同志在《日历漫谈》(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一书中提出一个由公历纪年换算干支纪年的公式。现把他的公式及说明照录如下: N=X-3-60m (1) 这里的N是干支序数(见右栏所附干支表);X是所求公历纪年的年数;m是从0开始的正整数,即0,1,3,……选择适当的m值,求得不等式:  相似文献   

3.
纪年是人们给年代起名的方法,我国历史上采用的纪年主要有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应该掌握历史纪年的换算,构建历史时序。  相似文献   

4.
本人从事古籍著录多年,为了公元、干支、年号三种纪年方式的换算,时常要翻检各种年表,已翻坏多本。为工作之便,特设计此表。此表脱胎于常见的《公元甲子检查表》,非但不能以言雕虫,更谈不上是笔者的创见,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很方便,古籍著录的绝大多数纪年换算问题均...  相似文献   

5.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纪年的一种方式,至今农历仍沿用此法。干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的合称。干(gan)支原作幹(gan)枝,取义于树木的干(gan)枝。宋代邵雍《皇极经世》载:“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干支配天地之用也。”故干支也称天干地支。干支纪年也称夏历纪年,  相似文献   

6.
《日干支计算尺》的作者邹崇光,是我校数学系副教授。他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很深造诣,而且文史知识比较广博。1984年由我校学报发表的《日干支计算法》,在史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有的同志来信,热情肯定文章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反映文中应用数学知识较多,不便于推广。根据读者的反映和建议,邹崇光老师借助数学公式及有关文史资料反复推算和验证,现已研究出《日干支计算尺》。尺中数学公式a(N)=5N+〔N/4〕+8以及A(N)=a(N)±K系经过严密的数学证明,可根据日干支计算出公历年月日,亦可根据公历年月日计算出日干支。运用这个计算尺保证对公元后日干支计算完全正确,至于公元前历史上存在的两说,应以本尺定取舍。 《日干支计算尺》对历史研究和教学都有参考价值,可加工做成历史课教具。请海内外历史专家鉴定,如认为有实用价值,有愿意批量生产者,本文作者愿提供技术咨询。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籍浩若烟海。我们阅读、整理和研究这些古籍时,总要遇到有关时间的概念,即纪年、纪日等历法问题。古今历法不同,且古籍中纪年、纪日等常用天干、地支表示,或用别名代替,这就给后学者欲弄清某一历史现象的确切时间造成很大困难。必须将之换算成公历年、月、日,方可读懂古籍,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有利于学习与研究。所以,历法在历史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掌握有关历法知识及干支公元换算等运用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一把钥匙。同时要破除迷信,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籍浩若烟海,我们阅读、整理和研究这些古籍时,总要遇到有关时间的概念,即纪年、纪日等历法问题。古今历法不同,且古籍中纪年,纪日等常用天干、地支表示,或用别名代替,这就给后学欲弄清某一历史现象的确切时间造成很大困难,必须将之换算成公历年、月、日,方可读懂古籍,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有利于学习与研究。所以,历法在历史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掌握有关历法知识及干支公元换算等运用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一把钥匙,同时要破除述信,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社会》第三册课文学习了公元纪年,《社会》第四册课文和我国现在印制的日历一样,其中均涉及到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如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的“甲午”,第四课戊戌变法的“戊戌”,第五课中的《辛丑条约》和庚子赔款的“辛丑”、“庚子”,第六课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辛亥”等。我认为,应让学生了解干支纪年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并加以应用。一、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1郾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1)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2)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2郾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将十天干和十二地…  相似文献   

10.
也谈从公元年代求干支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教学》1996年10期刊载了吕炳丽《求公元年干支纪年的一个方法》一文。该文短小精悍,很有创见。但作者所谈方法只能推算公元后年代的干支,而公元前年代的干支则无从推算。有鉴于此,本文试解决从公元前、后年代求干支年这一难题。 众所皆知,我国历法始于夏朝,故称夏历,亦称阴历、旧历。遗憾的是,迄今尚未发现夏朝文字。人们从商人甲骨文中发现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排列成的六十甲子表,该表可用来纪年,这就是干支纪年法。然而,商朝历法大体上是沿用夏朝的,因此,干支纪年法当出于夏代。探其渊源,则可上溯到更早。  相似文献   

11.
干支纪年是我国纪年的一种古法。它是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组合成六十个单位,即“六十甲子一轮回”来纪年的方法。这种纪年法,我国至少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就已经很普遍了。有人说干支纪年始于东汉,这是不对的。周考王十四年(即公元前427年)创制并已施行的“四分历”(即保存在史迁《史记》中的《历术甲子篇》)通篇纪年(从太初元年至77年)全是用的干支别名。“天正  相似文献   

12.
日历也称万年历,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计量时间的工具之一。我国日历包含着多种历法,如公历、农历、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年法等。一、公历解读历法包括历年、历月和历日,这里的年指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  相似文献   

13.
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是《中国历史》第一册开篇的难点、重点 ,而公元纪年又是其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如何帮助初一新生学习掌握历史时间 ,学会正确的计算方法呢 ?下面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公元纪年法 ,是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凡这以前发生的事 ,由元年开始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年 ,在这以后发生的事 ,由元年开始向后推算 ,称为公元××年 ,我国是从新中国诞生起采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法 ,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法。那么 ,怎样进行公元纪年的换算呢 ?有以下几种情形——(一 )公元前计算法。例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诞生于公元前 55…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第1期第50页《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命题的“五大”趋势》一文中,出现了“儿童节、教师节、重阳节都在小月,每月只有30天”的说法。笔者认为,这句话对“重阳节”所在月份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在教材《年月日》的编排中,只介绍了公历年份(民间俗称阳历),而对农历年份(即阴历)没作介绍。儿童节、教师节的所在月份是公历年份中的小月,而重阳节大多数不在公历年份9月,却在10月。近几年重阳节的日期分别为:2002年10月14日,2003年10月4日,2004年10月22日,2005年10月11日,2006年10月30日。重阳节在农历中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却…  相似文献   

15.
侯官严复先生,又名严宗光,字几道,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人物,学术界曾对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深入研究.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也出现了以讹传讹的疏误,笔者浅学,谨对几个问题辑录所见,以求教正.一、严复的出生年份严复出生于哪一年?一般流行的说法为1853年,当误.据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和王蓬常《严几道年谱》载:严复于"清文宗咸丰三年十二月初十日,生于闽垣之南台."清文宗咸丰三年,正是公元1853年,不过,人们在换算中显然是没注意到农历纪年与公元纪年间的时差,清文宗咸丰三年十二月初十日为农历的年底,换算为公元纪年不是1853年,而应为1854年1月8日.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87页:“王莽……公元8年,改国号新”。这样说只是将中国帝王年号换算成了公元纪年,而没有顾及到月份。《汉书·王莽传》记载,居摄三年十一月,改元为初始元年,“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嬗。御王冠,谒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日新。其改正朔,……以十二月朔癸酉日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据陈垣先生《二十史朔闰表》推算,居摄三年十一月戊辰日是公元9年1月10日,十  相似文献   

17.
1989年8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年是孔子诞辰2540周年,生日的农历日期是八月二十七日,公历日期为9月28日。这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经史学家与历法学家研究认定,孔子是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要算出它的公历、农历日期,当前我们可以求助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先生的专著《中国先秦史历表》。从《中国先秦史历表》可以查到鲁襄公二十二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十月朔(即十月初一)是甲戌,公历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根据六十甲子的排列次序,从“甲戌”数到“庚子”是  相似文献   

18.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文史资料纪(记)事的一大特点。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见附表)按顺序配合起来如甲子、乙丑……正好60为一周,即民间所说的六十甲子,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最初,干支仅用于纪日,商代后期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有刻在甲骨上的干支表如同今天使用的日历牌;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兮,唯庚寅吾以降。”的诗句,其“庚寅”只能是记日干支,意指屈原乃出生在庚寅日,陈国庆先生认为“中国确切纪年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这时是用天干地支法纪年。”此说恐属谬误,古代史书纪事,必称举帝号或年号,大概从汉代开始,为了补救帝王纪年难于记忆的缺点,才在帝王年代的后面标上干支,如汉武帝元狩六年为甲子,第二年改元元鼎元年为乙丑,二年丙寅,三年丁卯……。汉末黄巾起义,首倡“岁在甲子”,文人也多舍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我国古代,以干支纪日。自甲子至癸亥,六十日一循环,周而复始,几千年不曾错乱。“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夏至三庚便数伏。”史书、文学著作、民间谚语、都有干支纪日的反映。由此可见,干支纪日的影响面是很大的。我们读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出土文物,遇到了干支纪日,通常是查考新会陈垣编的《二十史朔闰表》。但是,这个《表》(以下简称《表》)不是一般读者都能具备。本文目的,是想根据易得的资料,例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小词典》书后附录《我国历史纪元表》(以下简称《纪元表》),来计算公历某年月日的干支;反过来,知道夏历〔注一〕  相似文献   

20.
许友年表     
凡例:一、本年表记述许友及其关系密切之亲友的主要行实。二、本年表中年份均采用公元、年号、干支纪年,日月皆为农历。三、本年表所引许友诗文未注出处者皆出自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刊本《米友堂集》,所引周亮工诗未注出处者皆出自《赖古堂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