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2):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  相似文献   

2.
元代散曲中的古琴文化内涵与前代文学作品相比,具有新变性。首先是古琴治世之音的消亡与圣人之器定位的缺失;其次是风流士子与“琴挑”“知音”遇合下渐变为表现风月的工具;最后,元代散曲作家有意回避陶渊明的“无弦琴”意象,而多选择其“乐琴书以消忧”的语意表达,集中表现愤世思想。从整体来看,元散曲作品对先代古琴文化内涵有继承有回避,同时也有发展,古琴艺术也因此更加趋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罗小容 《大观周刊》2011,(15):186-186
“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培养提高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影视作品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传承、升华和解构三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传播中的特征,认为当代影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现在心理结构的再现与认同、精神气质的延续、民俗风情的再现;文化升华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家国一体化”思想的展现及对多种文化表征的“杂糅”;文化解构则体现为“戏说”中的古今对话、情感表达等.  相似文献   

5.
徐雁先生梳理“中国藏书史”、呼吁“救救古旧书业”、呼唤“图书馆学优秀教育传统”的回归.体现了他书城中的“文化保守主义”观。  相似文献   

6.
《读书》编辑的三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昌文先生写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重新勾起了人们对2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记忆。这本以汇集《读书》杂志“编读往来”和“编辑人语”的小义章而成的书,提供了中国思想文化潮流20多年演进的诸多信息和有趣往事,而从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角度,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阅读快乐和思考,并不亚于它的思想文化价值。下面撷取三个命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张力文 《大观周刊》2012,(25):31-31
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时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中国传统服饰蕴含着众多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  相似文献   

8.
岭南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在高度都市化的珠三角地区,岭南古琴文化空间具有与当代社会生活异质而又并置存在的独特性,体现出当代古琴传承人和爱好者们个人和团体的经济能力、政治地位、社会号召力,是当代都市的"异质空间",体现了岭南琴人的行为、经验、心理状况、集体记忆。这种作为文化记忆场所的"异质空间"具有特定的生成条件。根据古琴文化与文化生态条件的相关程度进行区分,具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生态条件的整合即构成了古琴的"文化生态壁龛",它超越了实体空间的范畴,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心理内涵:岭南琴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洞见;士人的审美品位、风度与道德情操;相关的古琴文化知识。对古琴文化进行活态传承保护的空间基础就是建设岭南古琴文化生态壁龛,使文化形态、审美内涵、空间整合、社会生活条件和群体关系等文化要素得以有机地组织起来,这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艺术在当代保护、传承的生态依据,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生存、发展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 《大观周刊》2011,(23):37-37,39
书籍作为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书籍装帧设计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换着角色,从单纯的“传道受业解惑”到现代需求复杂的“内外兼修”,甚至发展到强调视觉审美需要的范畴,其间有着太多的转变。随着物质条件需求的增强,人们渐渐的疏远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现代的书籍装帧既要有中国个性,又要能够满足当代国人的心理需求。如何从传统文化入手,为读者指明一条心灵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王秀丽 《新闻知识》2023,(7):13-17+93
文化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载体和契机。优秀图书出版物既是本国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知识流动的媒介。2004年至2022年中国在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获奖的24本图书携带着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借助可视化设计语言的图像叙事,以莱比锡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以及世界各地的巡展为文化推介契机,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精彩案例。研究发现,“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和全球巡展,使中国的获奖图书在显性与隐性两个叙事层面担当起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并促成他国受众形成对中国文化、中国美学、中国思想的“他者想象”。显性叙事层面主要指传统文化元素的图像可视化设计,隐性叙事层面主要指这些获奖图书中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隐性植入。  相似文献   

11.
传媒新思维     
文化建设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魂”和“体”的关系。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有多种形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把“体”做大做强做生动。才能使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
刘艳丽 《新闻世界》2011,(6):279-280
“无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也左右着中国民众的诉讼观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无讼”思想的形成,剖析“无讼”法律思想蕴含的独特价值,将其中契合当代社会的合理因素进行归纳与诠释,使之转化并溶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当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沈鹏 《声屏世界》2010,(3):42-43
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的出现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革命。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认为:“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一个审美繁荣的时期。”①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审美与实用的矛盾不再是难题.而大众对审美功能的重视使得日常用品、生活环境无不渗透着视觉艺术设计的理念,无不体现出视觉审美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文化新闻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方面又衔接着浮躁的现代大众文化消费;一方面要体现出精英文化的历史精髓,一方面又要迎合世俗文化的审美口味——文化新闻就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成为空洞的说教和干瘪的信息荟萃,要么沦为轻歌曼舞风花雪月,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因此,要使文化新闻既有“文化味”又有可读性,既有老少皆宜的文化广度又不失思想开掘的新闻深度,可谓是每个文化记者所孜孜以求的。  相似文献   

15.
楚丹阳 《今传媒》2023,(9):107-110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演绎,线上、线下的“破圈”传播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赋新提供了思路。本文从场景建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主题内涵、意蕴风格和“破圈”传播上的赋新之道,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6.
姚奠中先生是一位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他是当代中国少见的能将传统学术与诗、书、画、印集于一身而且皆臻于很高境界的学者,但这一切,对他来说不是获利之器,而是修身之道。他继承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完善人格。更亲沐太炎先生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的思想熏陶,故而身上体现出了高深的国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新闻天地》2011,(9):1-1
“挥毫当待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这是戎马一生的南宋诗人陆游从江西到湖南遇旧人时的感慨之作。在湖南组织抗金的他,深叹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李白在他的《草书歌行》中也咏叹着湖南的文化氛围。是的。诚如大师所言:“挥毫当待江山助。”对江山热土的感悟,是湖南文化的源泉。这片钟毓灵秀而又灾难深重的土地.激励着一代一代的湖南人为之奋斗,为之献身。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坚毅、不屈、顽强进取的湖湘精神。长沙大火后.田汉写出了“犹有不灭雄俊气,再从焦土造湖南”的辉煌诗句。这正是湖南精神与湖南文化的最真写照.  相似文献   

18.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最早提出的,描绘未来生活的理想方式。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包含着深刻的山水审美思想,对山水城市的构建以及人们审美心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山水城市为人们在生活中体认自然提供了直接的平台。山水城市的构建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延续,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禅宗茶道悟的是“中国禅”,突出直觉智慧,落脚到肯定生命(道)和肯定人生(儒),释、道、儒统一于茶道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日本茶道流派虽多。本质上仍属禅宗茶道,但悟的是“日本禅”.其思想特征是追求空寂、轻生喜天、以死为关和“物之哀”等。仅就“禅”而言.中国禅传入日本已经形成了日本禅.日本禅比中国禅更地道.就“禅宗茶道”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新闻舆论工作论述体大思精,所包含的文用论、文法论、文机论、知音论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自主性体现,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新闻舆论论述,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新闻实践,推动工作创新,提升媒体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