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诞生和崛起,网络文化进入“全民围观”时代。围观不仅仅在改变着社会话语权力,也在不断冲击着新闻行业,改变着新闻的价值评判标准,报道的非理性倾向逐渐消解着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人文关怀的缺失更导致新闻道德的沦陷,进而催生了新闻取向的种种嬗变。  相似文献   

2.
张斌  张昆 《新闻前哨》2011,(1):43-45
中西新闻价值观的"同"表现为对基本新闻价值要素的认同,根源在于社会化的人的共通性,和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中西新闻价值观的"异"表现为对新闻价值观的不同理解,和实践中对新闻价值要素的不同选择。这种差异有政治经济利益取舍方面的原因,但根源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从文化学理解新闻价值观有助于全球传播中求同存异,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3.
张亮 《新闻实践》2011,(2):35-37
"围观改变中国",成了当下的流行语。它说明了网络热点对于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力。新的传播态势,让主流媒体面临着选择,似乎不参与到"围观"中,就会与社会热点脱节,而仅仅是参与"围观",又会被网络舆论所左右,丧失话语权和存在的独特价值。主流媒体要引导网络热点,  相似文献   

4.
董晓伟 《青年记者》2012,(12):76-77
“围观”一词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新鲜,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Web2.0时代,围观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特指“网络围观”.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围观成为一个普遍现象,2011年新年伊始,新华社发表了题为《新载体不断涌现,“全民围观”时代到来》的文章,称从2010年起,网络文化进入“全民围观”时代.  相似文献   

5.
网络红人借助网络这一中介往往可以因为一个帖子而"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无源之水,除了网络推手的精心策划外,它还与整个社会的环境、媒体的价值取向和人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网络红人所具备的新闻价值要素在传播过程中被无限放大,这与媒体狂轰滥炸式的宣传不无关系,新闻专业主义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新闻价值来源于新闻事实,而构成新闻事实的元素有很多,很多人都忽视了统计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尽管它不构成事实本身,但却是新闻事实构建价值链的重要来源。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伴随着网络的兴盛,数字本身也更加频繁而庞杂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从新闻传播效果角度看,对于统计数据传播价值的挖掘将有助于开拓新闻价值传播的更大空间,同时新闻从业者也应对统计数据持存疑的态度,尤其是在时下日渐受到重视的精确新闻报道中,媒体人重建对统计数据的兴趣和责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一大特点在于判断和选择。新闻首先依靠判断,包括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对非新闻事件新闻的判断。在军事训练领域,判断表现为对训练活动的历史脉络把握、现实问题研究和未来方向探索,这些判断决定了一个事件是否构成新闻和它的信息含量、价值高低。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不再是一味地陈述某个新闻事件,而是要发掘新闻事件中的美学,引起受众审美心理的共鸣。在新闻传播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如何让新闻栏目受到观众的广泛青睐并且在日益竞争中占领主导地位,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新闻的审美传播学研究作为新闻传播研究的薄弱环节,一直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重视。本文拟从新闻的审美构成出发,分析了新闻传播中信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判断,总结了审美传播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全面提升新闻传播中审美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网络新闻价值判断的四个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根本上说,所谓新闻价值要素,其实是人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衡量新闻事实或事件有无新闻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5-138
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11.
张勇锋 《新闻世界》2010,(11):39-40
客观性原则,一直是全球新闻界公认的最有价值的新闻传播理念,但经常的情况是,在媒体看似价值无涉的表象背后,是隐藏其中的意见表达,而且,越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这种意见表达所持的立场越是鲜明。美国《时代》周刊关于阿富汗"割鼻女孩"的封面图片报道便是一例。因为《时代》一直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精英媒体之一,它的新闻处理方式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新闻的"客观性"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媒介的崛起和不断发展壮大,网络新闻标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陌生化"的网络标题更是层出不穷。这种现象不仅降低了新闻标题应有的准确度,也对网络传播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以对"奥巴马女郎"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为例,归纳总结网络"陌生化"标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在此基础上为网络新闻舆论环境的改善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宁 《新闻世界》2011,(2):68-69
"维基解密"事件被《时代周刊》评为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笔者通过对"维基解密"事件基本情况的介绍,透过事件本身,思考其背后所体现的如网络信息传播、公民知情权、隐私权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时代,信息传播技术欠发达的环境下,"独家发现"、"率先刊播"是独家新闻最重要的特征。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兴媒体蓬勃兴起,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发现"新闻在日益开放的社会语境和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开始蔓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中风行着各路以"哥""姐"为称号的人物,引发公众和传媒的热议,其中典型的如"犀利哥"、"凤姐"。本文认为,无论是否出于炒作目的或存在网络推手助推,这些"哥""姐"们接受的是大众狂欢式、围观式的消费。在传媒消费主义视域下,"哥""姐"现象之热背后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式微,人文精神和传统消费文化价值的沦丧,以及大众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弱化。  相似文献   

16.
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固有的存在于新闻的传播活动中,因为新闻大多数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包含着各种价值元素。本文从价值论这个角度出发,对新闻传播的多样价值元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不能独立存在,而是需要与其他因素之间相结合,才使得新闻传播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因为新闻传播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文化知识。因此,新闻传播若要实现其价值,就必须遵循"文化秩序"。新闻传播活动之所以能够反映与批判文化秩序中一些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且在解构以及整合的过程之中创建全新的文化秩序,是由新闻传播行为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对其角色期望而规定的。良好的文化秩序,对于当前时期下全面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现实价值。本文主要对文化秩序与新闻传播的价值进行探讨,旨在为新闻传播更好地遵循"文化秩序"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体现传播者主观意图,思想主张的素质。新闻的传播说到底也是人的传播,就导致了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出的新闻是不尽相同的,尤其体现在对于新闻价值及宣传价值的把握上,不同的受众对于新闻的期待也有差异性。文章从各种特殊事件,知名节目的报道中,观察中西方媒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分析新闻本身的价值和新闻的宣传价值在不同的体制和社会背景下是如何权重的,传媒人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在不同的体制和文化背景下,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19.
董健 《新闻窗》2010,(6):69-69
说新闻,是指主持人用讲话的形式,把新闻事件传达给受众的一种表达方式,有别于播音员的播报新闻。"说新闻"的形式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电视新闻中,"说"作为自然的语言传播样式,随着电视节目的需要而逐渐渗透到大众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权 《新闻世界》2010,(9):159-160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的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会消失?本文从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从网络的匿名性入手,在网络环境下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并通过对网络事件中网络舆论呈现情况的具体分析,得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正在逐步失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