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近来央视的节目,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我们有一套>、<我要上春晚>,<对手>等一大批新栏目和观众见面.其中央视一套的变化最为显著,无论编排还是栏目,几乎都焕然一新.按照惯例,央视的节目每隔几年就要进行改版,但这一次,不是一次鲁通的改版,而是一系列制度性的变革带来的结果,其后续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媒科技》2014,(3):10-10
2014年2月17日,北京一在刚刚结束的春节假期里,由冯小刚执导的央视马年春晚,引发了诸多的热议。这些热议许多都源自于对节目的创新,同样,在今年节目收视评估实践上,央视马年春晚也进行了创新。与往年只与传统研究公司合作不同,央视在今年首次引进专注于互联网广告大数据的第三方广告技术公司秒针系统,在原有电视直播的基础上,增加网络同步直播收视监测,并首次启用“全媒体收视率”这一全新指标,对春晚全媒体收视传播效果进行监测评佶。  相似文献   

3.
这里直通春晚——央视《我要上春晚》节目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要上春晚》是央视三套2010年9月推出的一档大型跨界互动综艺类选秀节目,旨在"寻访百姓绝技,打造草根明星",为开门办春晚选拔优秀的民间节目。2011年初,该节目观众评选出的三大人气王——西单女孩、旭日阳刚和小宝顺利登上"春晚"舞台。  相似文献   

4.
2010年9月3日创办的《我要上春晚》在短短的不到一年内就迅速蹿红,引发观众的热捧。其根本原因还是在节目的质量上,这也印证了传播价值形成中那个永恒的基础,那就是:内容才是传播的灵魂。而对于《我要上春晚》,好的内容主要源于创新和开放。这是因为,《我要上春晚》创办的初衷就是基于"春晚"的创新需要,这无疑是她的源动力。而开放则源于"开门办春晚"的时代要求,目的是让更多的"草根"们登上春晚的舞台,让春晚获得民间的力量和更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5.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一、事件回放 2010年虎年除夕,赵本山携众徒弟再上春晚,演绎小品<捐助>.没想到此后数天,全国媒体恶评如潮,一片"倒赵"声,而这些最初却缘起于凤凰网的一个调查. 2月16日下午5时,凤凰网娱乐发起央视春晚"最烂节目"评选活动,截至到17日13时,在短短的20多小时里,投票人数超过13万,网友跟帖600多条.投票结果显示,赵本山小品<捐助>,获得6万多票,占总票数的47%,成"春晚最烂节目"第一名.①  相似文献   

7.
从《非诚勿扰》看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新派婚恋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以来,受到极大关注.3月14日节目收视率已经达到2.61%,再创开播以来收视新高,更超越了同一周播出的综艺龙头<快乐大本营>,成为全国综艺节目的收视冠军.收视率也远远高出同一类型的婚恋节目.  相似文献   

8.
观众的批评,同行的质疑,主管部门的整顿,使某些格调不高的电视相亲节日退出了荧屏. 或许有人不解,这些相亲节目不是很有看客吗?曾几何时,收视排行榜上称王的尽是"相亲一族".不是也很赚钱吗?<非诚勿扰>一年的栏目冠名要1亿多元,一个季度的口播要1000多万元.如此"火牛",怎么还是栽了跟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电视荧屏上不断涌现,“真人秀”已成为推动国内电视节目形态乃至制作理念转变的又一个转折点。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推出的《我要上春晚》便是将“真人秀”元素与传统综艺娱乐节目相结合的一次尝试。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我要上春晚》基础上推出特别节目《直通春晚》,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以《直通春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节目特点,探讨“真人秀”元素运用到综艺节目中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0.
陕西电视台第一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全新节目--<第一新闻>在2010年的新年第一天闪亮登场.在这之前陕西地区已经有了多档民生新闻栏目,如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的<都市快报>,西安电视台的<西安零距离>和<直播西安>等,而且根据央视索福瑞2009年提供的最新收视数据,这三档栏目都分别进入所在电视台收视最高的栏目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波士堂>的成功样本为例,分析"七巧板"理论在这一节目中的体现以及由此带给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创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创新与扭曲中生存的英国娱乐电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998年,当<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在英国ITV电视台问世后,立即在英国本土取得了巨大成功.除了迅速占领了市场百分之五十九的份额外,节目还陆续在美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推出.到了2004年初,使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样式的国家已达108个.紧接着,英国BBC广播公司2000年打造的<智者为王>,又成为世界娱乐大亨们的抢手货.在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登入65个国家,创出了超强的收视佳绩.那么这两个节目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原创公司认为:"独特、刺激、强烈的悬念色彩和人性化的因素"是取得成功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我们经常会把谈话节目分为四类:叙事型访谈节目、辩论型访谈节目、专题讨论型谈话节目和清谈型谈话节目.当然,不同的谈话节目有着不同的收视群体、风格和样式.比如<鲁豫有约>轻松,<非常静距离>娱乐,<一虎一席谈>激烈,<天下女人>温情,<锵锵三人行>随意等.但无论哪类谈话节目,主持人都是节目的核心和灵魂,主持人都要营造和谐、愉快的交流氛围,走进嘉宾和观众的心灵深处."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于是主持人的情感表达的方式也就成了谈话节目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宇 《传媒》2007,(3):67-68
2006年1月30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新推出了几个栏目,其中包括<华人世界>和<环球360>.<华人世界>是一档30分钟的杂志型节目,关注和服务的对象都是海外华人.<环球360>是一档资讯专题类节目,主要介绍中国乃至全球最新的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以及意想不到的创造,以此拓展华人的视野,为发展提供新思路.一年来,尽管<华人世界>定位的目标观众不在国内,但仍基本达到了收视目标,而与之同时创办的<环球360>则因收视表现不佳,而在中文国际频道2007年1月1日的改版中被淘汰.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左右一个初创栏目的命运呢?除了众所周知的节目内容、节目包装等方面外,栏目的宣传推广、品牌建设和延伸以及资源发掘、拓展和维护是比较重要的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范素锋 《声屏世界》2013,(3):102-105
2月9日,万众瞩目的央视蛇年春晚圆满落下帷幕。2013年是春晚第31年的全新起航,四个半小时的直播以"新春中国"为主题,分"新春到"、"新喜来"、"新意展"和"新篇开"四个节目群。全场晚会结构紧凑流畅,看点亮点很多,收视及关注度高,在媒体及网络上所引发的话题更是持续、广泛、深入。  相似文献   

16.
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受众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自今年1月,湖南卫视推出婚恋交友真实秀节目<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开播收视率节节攀升,近10家卫视随即播出相亲或交友类节目,"相亲热"一时再度席卷中国电视荧屏.① 面对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一方面,有人认为当下电视相亲节目实现了"相亲与娱乐"的融合,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另一方面,有人严厉批判节目所传播的畸形"婚恋观",担心年轻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由此受到负面影响,并忧虑社会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各类真人秀节目收视日趋疲软.而湖南卫视的明星真人秀<一呼百应>,却像一匹黑马闯入观众视线,收视率节节攀升,实现了真人秀节目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各媒体选秀节目日益增多,各种各样的选秀形式出炉,充斥着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超级女声>叙写着收视神话,<快乐男声>也新鲜出炉,<梦想中国>打造着平凡人的梦想,<我型我秀>火热登场……各种娱乐选秀节目的热闹喧嚣、异彩纷呈,似乎是追随时尚潮流的当今人们娱乐需求下的必然结果.殊不知,民国时期,报业也曾兴起各种"选秀"活动,如上世纪30年代发起于天津的一场选秀活动曾轰动一时,惹人热议,这就是<北洋画报>所发起的"四大女伶皇后"的选举.  相似文献   

19.
郾城电视台2011年1月31日隆重推出了一档杂志型电视文化节目《品鉴·文化》.该节目时长30分钟,在周一、周五黄金强档播出.节目开播后,成为我台收视的增长点,在收视效果和节目创收上都有不俗的表现,而文化节目的收视飙升也带动了我台整个频道市场份额的大幅上扬.该节目的成功开播,在漯河地区乃至全省业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引发了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0.
冠名综艺类电视栏目一直以来都是快消品牌很热衷的品牌营销方式。早在2005年,蒙牛与超女的联姻便为品牌营销界留下了经典案例。近年收视火爆的《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无一例外不被快消品牌所冠名。国内外的金融保险企业常以稳重的形象示人,品牌建设也往往中规中矩,阳光保险何以打破常规,冠名一档新的综艺栏目《我要上春晚》,且持续投资长达三年甚至可能更长时间?阳光在与《我要上春晚》的这场"联姻"中的投资收益如何?是凭借哪般营销策略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