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学生写不出好作文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积累材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一、陶冶情操,让学生乐积累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量范文融自然美、社会美、人物美、艺术美于一炉,因此,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从  相似文献   

2.
包文质 《现代语文》2005,(11):30-3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解放思想,排除顾虑,减少一…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6,(Z1)
“课标”指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感悟积累”是什么?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是什么?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了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而忽视了对语言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的因素太少,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抓住语言进行品味欣赏,就是抓住了阅读教学的重点,这不仅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多彩的语言,要抓住这个“纲”不放。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阅读教学多是停留在文字的认读、理解上,所欠缺的就是“感悟”这个最具活力的环节。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这个环节必不可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 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在大量积累、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中要积累语言.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认识 语言文字训练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例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凭借。“自读感悟——赏读积累——迁移运用”教学模式就是围绕学习语言而展开,努力将课文语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尝试。 二、操作方法 本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 1.自读感悟。 学生自己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语言,感受文章的情感。这一环节学生需读二至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后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遍读  相似文献   

8.
感悟和积累语言只是学习语言的开端 ,最终目的是把书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之中。如何帮助学生内化范文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呢 ?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   1 词语运用性训练———  学生感悟、积累了词语 ,为运用作好充分的“储备”。但是 ,如果教师不积极加以指导 ,使之经常使用 ,这些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词语 ,充其量也只能是“似曾相识”的消极语汇 ,不能够成为学生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熟练使用的积极语汇。加强运用词语的训练 ,使学生在感悟、积累词语的同时 ,把记忆在自己头脑中潜在的消极…  相似文献   

9.
阅读课上的语言学习是凭借课文进行的,走的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语言内化之路。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完美的言语“范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投入“读书活动”,反复触摸、感悟丰富多彩的言语现象,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要靠自己去读,语言运用之妙要靠自己去悟,语文基础,文化底蕴,要靠自己去积淀。一句话,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主体内化”的原则。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学习语文的自身规律,都要求我们把学生带入学习语文的“有我之境”,我们必须尽快构建…  相似文献   

10.
宋洁 《教师》2014,(8):69-69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语文学习的生命才由稚嫩走向成熟。没有积累的奠基,语文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有的老师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有的老师则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如此这般,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去体味、感悟眼前的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理解——积累——运用”这三个环节中,我认为“运用”应是一个核心环节,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上。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理解与运用的关系,让学生在运用中促进理解呢?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积累能使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感悟能使学生体味和理解语言的精妙,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逐步形成语感。在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结合读写训练,最后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一、积累与运用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言能力。”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正。语文课是言语课,言意之间的转换是一切言语活动的本质。因为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凸现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能力从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在不断积累语言,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本文主要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课文语言的感受积累、运用的过程。然而 ,当前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上 ,即停留在感悟阶段。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语言 ,说课文中的语言 ,记课文中的语言 ,用课文中的语言 ,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而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 ,消耗大量宝贵的时间 ,以致教完一篇课文 ,学生只理解一些内容和浅显的语文知识 ,课文没有读熟 ,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印象不深 ,更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语言了 ,因而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呢 ?本…  相似文献   

17.
读中感悟     
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是将现成的东西塞进学生的嘴里,恨不得嚼碎捣烂,以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孰不知,由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剥夺学生的感悟与思考,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僵死的东西,谈不上阅读能力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现代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感”如何“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拥有感悟的权利。学生是阅读教学中感受和领悟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阅读的感受或领悟完全讲解,而学生只须听取,那就剥夺了学生感悟的权利。如果教师连自己都没有认真的思考而直接把参考书上的课文分析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放弃自己的感悟权利,而又进一步剥夺了学生的感悟权利。  相似文献   

18.
读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读文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感知、理解和鉴赏书面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中心任务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认识语言——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由于读文教学过程具有“多因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使得这一在教材的中介作用下师与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始终处于灵活多变的状态之中,常有不确定的偶发因素出现,使教学过程受阻,给教学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后,教科书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词句的理解、感悟、积累,课文的读、背、抄等都从学生的主动意识出发。如:①把你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再抄下来。②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抄下来。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④背诵你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这样编写,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读、背、找、抄等实践活动来积累感悟语言。但是积累感悟哪些语言,没有统一规定,只提“你喜欢的”“含义深刻、:的”“感受最深的”“你认为…  相似文献   

20.
所谓“煮书”,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以求得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说话和写文章得心应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其实,阅读就是“煮书”的过程。它强调了“煮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与探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