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橡皮》是法国作家罗布一格里耶的小说处女作。1953年问世之际,读者寥寥无几。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布一格里耶的一系列作品连续出版。他的“新小说”理论也相继提出,人们才摹然发现,原来由《橡皮》所肇始的乃是西方小说界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及文体风格上的一场全面、深刻、彻底的反叛运动。它是以反传统为旗帜的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小说”的发端!到60年代,《橡皮》发行量就已过百万册,并被译成多国文字。1968年还被拍成了电影。今天,《橡皮》已无可置疑的被视作“新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所体现的小说观念、创作方法、文体  相似文献   

2.
约翰·福尔斯的最后一部小说《幻想》自从问世以来一直被评论界和读者所忽略。事实上,这部小说是一部奇特的玄学侦探小说。它具有玄学侦探小说的基本特征,既是悬而未决的迷案小说又是自反小说,从内容和形式上均反映出作者的“失踪”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3.
套用别人的话:这是一篇很好的小说,很好。本篇微型小说行文充满辩证的否定,商人的势利与农夫的朴实这组矛盾始终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品中存在着一块罗布·格列耶式的“橡皮”。为了便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罗布·格列耶及其《橡皮》。罗布·格列耶是法国新小说派的领军人物,《橡皮》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本关于探索问题的小说,整个故事情节均在不确定中展开。  相似文献   

4.
清末,以《福尔摩斯探案集》为代表的侦探小说被大量译入中国,中国现代侦探小说家程小青随之塑造了“东方的福尔摩斯”——霍桑的形象。从《福尔摩斯探案集》与《霍桑探案集》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入手,可以探讨侦探小说作为一种外来的小说类型,如何被清末民初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接受和改造,并最终成为一种具有本土色彩的通俗文学形式。在此过程中,“启蒙性”和“工具性”成为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的重要本土特征。  相似文献   

5.
《洛丽塔》从语词游戏到结构布局都戏仿传统侦探小说这一题材。纳博科夫在小说中重构了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改“追查罪犯”为“确认受害人”,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他还彻底颠覆了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这些都体现了纳博科夫唯美主义的艺术创作观。  相似文献   

6.
吴赵萍 《海外英语》2014,(22):209-210
约翰·福尔斯的最后一部小说《幻想》自从问世以来一直被评论界和读者所忽略。事实上,这部小说是一部奇特的玄学侦探小说。它具有玄学侦探小说的基本特征,既是悬而未决的迷案小说又是自反小说,从内容和形式上均反映出作者的"失踪"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7.
杨少衡的长篇小说《金瓦砾》,在一年中3个人4个季节的叙事框架展开,显现出在历史与今天、理想与现实的纠葛中发生的一些主题性变奏。杨少衡这部小说在对历史往事的叙说中,用现代的历史观念和方式来把握历史,带有中国式的“新历史小说”意味。作对侦探小说的悬念、伏笔、惊奇效果的有意化作用,增强了小说《金瓦砾》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人们知道张天翼,一般是从他的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开始的。其实,他早在二十年代初期读中学时,在林琴南翻译小说和“礼拜六”派的影响下,就开始以“张无诤”的笔名发表《少年书记》、《恶梦》、《铁锚印》一类的滑稽、侦探小说。那时他写小说,是为了“寻开心”,追求“‘误’,‘呆’、‘顽’这几个字”。到一九二八年;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张天翼的文艺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放弃了滑稽、侦探小说的写作,走上“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9.
罗伯-格里耶作为法国“新小说教父”,以极富个性化与客观冷静的风格颠覆传统小说创作手法,积极实践反常规写作,引领“新小说”流派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派系中崛起。其代表作《橡皮》《窥视者》与《嫉妒》的理念实践都展现出强烈的先锋性与反叛性,为小说艺术发展增添了不可忽视的新可能。“窥视”作为一种独特的叙述眼光成就了罗伯-格里耶小说典型鲜明的冷肃文风,同时作为重要的叙事角度参与承担进作品的人物描绘、空间建构与结构交织。本文拟从以上三方面具体考察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窥视”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10.
阿兰·罗伯—格里耶是法国新小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是物本主义的首创者,他的代表作《橡皮》体现了其物本主义思想。首先,他注重情节发展的自在性,并将杂乱无序的场面或物象作为结构小说情节的要素和推动情节进展的契机。其次,人物趋向淡化,物成为小说描写的主体。最后,阿兰·罗伯—格里耶在小说创作语言上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模式,在修辞上他反对使用拟人化的比喻,提倡使用“转移隐喻法”;在遣词造句上他善于运用“中立性”词汇和带科学色彩的数量词。由于阿兰·罗伯—格里耶在创作手法上的刻意求新,从而获得了“客观小说”之称。在艺术创新的同时,新小说派的作品包括《橡皮》亦存有显而易见的缺陷,对此,本文亦作了相应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冯永朝 《现代语文》2006,(11):90-91
“新写实小说”是在新时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阶段出现的重要创作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轰动文坛,但随即或因对现实和社会的疏远,或因过于注重形式和语言技巧的玩弄被读者冷落,开始走向沉寂。正当文学似乎已陷入困境之际,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新兵连》等一大批“新写实小说”相继问世,似一股春风给文坛带来了新的转机,引起了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尽管人们对“新写实小说”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笔者认为“新写实小说”的关键在与它的“新”,而这“新”又是在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照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本文拟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取材、叙事态度、结构方式、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入手,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笑话笑画     
男女有别在一部新问世的侦探小说签售会上,读者纷纷询问作家:“为什么侦探小说一般都是男人写的?”“很简单”作家微笑着解释说,“因为女人从来不能把谁是凶手这样的秘密保守到小说的最后。”  相似文献   

13.
博尔赫斯的玄学侦探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表面上采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却充满了对侦探小说的本体性思索,它审视了建立在“理性”、“有序”、善恶终有报的思维基础上的传统侦探小说,认为现实世界更多的是被“偶然性”等不可知的力量占据统治地位。宣扬的不是理性主义的胜利而恰恰是人类认识的局限、理性的脆弱和世界的不可知。  相似文献   

14.
晚清小说杂志《小说林》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学主张,有重要研究价值。《小说林》青睐的侦探小说译作以情节取胜,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结合典型案例和文献分析,考辩《小说林》的文学观念与其在侦探小说译作语言、心理、文本模式上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5.
你知道吗     
什么是推理小说“推理小说”,源于mystery一词的意译,原意是“神秘”。侦探小说,鬼怪小说之类都属于神秘小说,但近年来鬼怪小说已趋没落、所以“神秘小说”一词就专指侦探小说而言。汉语把此词译为“推理小说”,其实倒是很恰当的,因为侦探小说的阅读价值主要就在于从中获得思维能力的锻炼。  相似文献   

16.
阿兰·罗伯·格里耶新小说代表作之一《橡皮》颠覆了传统小说中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末的特点,而选择构建、粘接一个个平面画面,接着又用橡皮把它们擦拭掉,这也就是他的"橡皮擦拭"写作手法。文章中浅析了《橡皮》和《嫉妒》两部作品中的"橡皮擦拭",并且从时代背景和家庭出身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写作手法的诱因。可以说,"橡皮"在不断地擦拭,不断地还原。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侦探小说侧重于呈现案件的犯罪过程和侦破过程,“惩恶扬善”是小说文本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受多重因素影响,“法医秦明”系列小说在继承中国传统侦探小说书写的基础上,其本文表现和精神特质等方面产生新变。“法医秦明”系列小说在“惩恶扬善”的思想意蕴之下,深入挖掘案件背后的罪与恶。  相似文献   

18.
《阿难》是一本相当奇特的作品:结构酷似侦探小说,调子有点象言情小说,内容应当说是反腐小说。但是李洁非一下子就抓住了整本小说的核心:千年之交的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再获延伸之日”,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终于觉察了自己没有“灵魂家园”。这个缺失后果极为严重,它必将“威胁到社会的完整性,凝聚力,乃至民族的长远生存”。  相似文献   

19.
杨少衡的长篇小说《金瓦砾》,在一年中3个人4个季节的叙事框架展开,显现出在历史与今天、理想与现实的纠葛中发生的一些主题性变奏。杨少衡这部小说在对历史往事的叙说中,用现代的历史观念和方式来把握历史,带有中国式的“新历史小说”意味。作者对侦探小说的悬念、伏笔、惊奇效果的有意化作用,增强了小说《金瓦砾》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王含冰 《文教资料》2009,(14):20-22
玄学侦探小说是侦探小说的一种次文类,是侦探小说的元小说。玄学侦探小说继承并颠覆了传统侦探小说的许多甚至全部规范,它不再破解神秘的罪案,却转而探究人生旅途中的各种迷惘,从而成为后现代最具争议又最有影响的文学现象之一。《阿斯彭文稿》是亨利·詹姆斯才气横溢的中篇小说,亦是一部神奇的文学侦探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阿斯彭文稿》中的玄学侦探小说程式.揭示人类对于真理彼岸的寻觅,对于虚无的存在的寻觅,最终只是一种荒谬的解构活动,一种疯狂的游戏性探索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