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而文化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不仅被纳入国务院产业的“振兴规划”,还被写进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成为国民经济序列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兴衰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软实力”问题。因此,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张春阳 《职业圈》2013,(8):74-76
江油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李白文化产业是江油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促进江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文化产业为视角。在挖掘李白文化资源基础上,提出了江油李白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分析.目的是依托李白资源优势和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江油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最终走出一条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强市”道路,实现“李白故里。文化江油”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3.
郑庆伟 《文化学刊》2010,(4):174-177
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产业产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科技的直接作用下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同时也引发了文化产业革命,在信息时代文化和科技互相交融,文化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顾力 《职业圈》2012,(26):6-7
“上海新地标”田子坊建成开坊已逾十年。如今,田子坊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都市坐标之一。其独特的“弄堂文化”、“视觉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休闲文化”构成了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从上世纪30年代初的“小里弄街坊”志成坊,到本世纪伊始的“国际文艺范儿”田子坊,这一华丽转身,不仅折射着时代的嬗变、商家的创意,更体现着居民的品格、文化的传承,彰显着海派风情的历史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5.
徐娜  屈晓静  骆静静 《职业圈》2012,(23):103-103
一、科技创新中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一百多年来,人类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造纸术和印刷术不断改进,形成了科技运用与文化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电影、电视、广播等多元化文化传播途径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文化产业的萌芽。而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诞生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让文化产业成为融合多种技术群因子的产业形态,  相似文献   

6.
商见期 《职业圈》2006,(10):18-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明确要求,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7.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无论是对内服务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还是对外应对国际文明的角逐,参与综合国力的竞争,都迫使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下大功夫。  相似文献   

8.
8月15日,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在会上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为文化强省和"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作出新贡献。浙江文化产业园繁花似锦。会上介绍的杭州、龙泉、横店实验区、宋城集团的四个样本,就是百花园中四朵盛开的鲜花。而这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则预示着浙江文化产业千帆竞发,万象更新。  相似文献   

9.
陈实 《职业圈》2011,(36):154-155
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文化产业己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并且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在开放条件下。扩大文化市场的准入。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文化市场的规则仍然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缺乏保护、创新力度不够等。而辽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在产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实现辽宁从文化大省发展为文化强省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促进辽宁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本文从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推动旅游产业提升等方面阐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提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以区域为划分标准,不同的区域体现出不同的区域文化,所以文化产业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将通过竞争与合作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塑造特有的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本文将分析我国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现状和问题,并从政府政策、融资渠道、人才培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沈阳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文化产业,就是利用文化资源。主要业务是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利润创造是其核心,文化企业是其载体。  相似文献   

14.
岑孝清 《文化学刊》2012,(1):128-133
产业革命使文化发展产生了飞跃。一方面,它促使文化产业化,使文化成为了人机结合基础上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创造精神产品的产业;另一方面,它促使文化管理产生飞跃,出现了文化系统工程和相应的文化工程技术科学。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及文化产业管理,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钱学森关于产业革命及其文化产业管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李建业 《职业圈》2011,(33):14-14
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中,文化软实力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而且也已经成为了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讲话,同时也为了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泗琴 《职业圈》2012,(26):129-129,132
一、前言 在理论界的持续论争中,美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更高达几千亿美元。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美国GDP总量的5%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人们的文化消费已占其总收入的30%左右。现在,美国音像业的出口额已超过航天工业的出口居出口贸易第一位。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美国文化产业的战略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晶琦 《文化学刊》2011,(2):102-106
东北大振兴,为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产业先行。振兴东北绝不只是单纯的工业振兴和经济振兴,而是一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是整个社会事业的全面振兴。在大振兴的宏图伟业中,文化的振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优化社会软环境,提升社会发展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振兴的主要出路是发展文化产业。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大繁荣与大发展,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了辽宁省的文化产业现状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文化产业中的优势及不足,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更好地促进辽宁省的文化振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有委员发言时指出,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正孕育着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和契机,也给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吹响了进军号.早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用了近10分钟的时间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那么,我国未来文化产业有哪些新的发展机会?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3月10号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  相似文献   

19.
卢山山 《职业圈》2011,(35):149-149,151
“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更是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新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和作用在一些经济区域凸显。已经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缺少由当地政府主办的能够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并且降低文化创意产业交易成本的公共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文章就如何加快遵义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