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问:“钱老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于勒为题,为什么作品的主人公不是于勒?”的确,《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从题目到内容,作者多次提及于勒这个人物。写他糊涂荒唐的年青时代,提及他发财走运的南美生活,交代他最后的潦倒结局,笔墨所费甚多。但是,由此就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却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就“主人公”这个概念的含义和课文的实际,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于勒是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倾轧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在小说中,于勒首先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的人物,是一条线索。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围绕“于勒”这条线索,作者安排了四个情节发展的过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样使文章条分缕析,一线贯之。  相似文献   

3.
《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都是出自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手的经典之作。作者在情节构思、人物描写和主题揭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情节构思在于“巧”。两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都有独到之处,向来为人称道。这种“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巧置悬念。《我的叔叔于勒》在开头写父亲带一家人去海边栈桥上散步,并且重复那句永不变更的  相似文献   

4.
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看来古人根据自己教学和读书的经验对“质疑”持褒扬态度。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值得作进一步探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一、质疑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育者自己要带头打破迷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如《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这两篇课文,按照教参书上的说法以及多年来的传统观点:《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于勒,由厌恶到盼望再到躲避的态度变化,表现了…  相似文献   

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执教:程红兵评析:钱伟康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  相似文献   

6.
《范进中举》(以下简称《范进》)是十八世纪我国文坛巨匠吳敬梓讽刺世相的范本,《我的叔叔于勒》(以下简称《于勒》)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揭露社会现实的杰作。《于勒》为短篇;《范进》为长篇节选,但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当  相似文献   

7.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相似文献   

8.
朱清 《学语文》2003,(1):26-26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于勒,有人认为是菲利普夫妇,还有人认为是小弗朗士。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文学辞典》中给“主人公”下的定义:“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  相似文献   

9.
<正>问题: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你认为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并说明你的理由。我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因为。参考答案:菲利普夫妇。因为他们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通过他们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使人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高度统一而且十分肯定,他们认为《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就是于勒。"对呀!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我们都错了。"于是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文章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  相似文献   

10.
读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们一定会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留有深刻的印象。全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直接或间接的称呼竟达十余种之多,这些称呼大致可分为三类:当于勒糟蹋挥霍家产时,他们斥之“坏蛋”“流氓”“无赖”;而当听说于勒在外发了横财时,他们又称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甚至称呼他是“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可最后当发现于勒已经变成穷光蛋时,他们立刻又咒之“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总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根据这个要求,我对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有以下几点见解。一、小说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小说通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巧构思,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变”;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变…  相似文献   

12.
《春》、《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文章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教材。说起这两篇文章,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熟练地说出《春》中的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我的叔叔于勒》中故事情节(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避于勒)。究其原因,因为《教学参考书》上就是那么写的。实际教学时,我们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也是沿用了教参上的这种概括来引导学生概括的。久而久之,教师都成了《教学参考书》的代言人,学生成了装载《教学参考书》的容器。这种教法撇开了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独特处理教材的能力,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我解读】 一、小中见大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取材于家庭生活。主要讲述菲利普夫妇和“我”的叔叔于勒由于遗产分割问题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以及菲利普夫妇随着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不断变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莫泊桑笔下的那个沦为穷光蛋的于勒值得同情。近来再读《我的叔叔于勒》,发现这种观点并非正确。理由如下: 我们知道,于勒小时候就行为不正,糟踏钱,不但把他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这在生活困难的人家,可说得上是坏蛋、流氓、无赖了”。可见,于勒小时候就不是一个什么正直而善良的人,而是一个流氓、无赖,这种不良表现无疑为他  相似文献   

15.
教师引言:川剧中有一样绝活叫“变脸”,短时间内演员变换多张脸谱,这一技巧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也有这样几位人物练就了“变脸”的绝活,他们是《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这一专题,我们将走近他们,欣赏他们的“脸”,探究“脸”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如果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对照起来读,就不难发现,两篇小说,虽然不同出一人之手,反映的主题不尽相同,但在选材布局、表现主题的方法上却有很多“殊途同归”的地方,这就给我们教学上一个启示: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可以把它同《变色龙》对照起来,进行比较教学.首先两篇小说在刻划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上是相同的.《变色龙》是以狗的地位的变化引起奥楚蔑洛夫态度前后多次变化来刻划其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多变善变的性格特征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以于勒的暴发与沦落引起菲利普夫妇态度前后变化来刻划其贪鄙势利、冷酷自私、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的.通过人物前后不同态度的变化的对比来揭示人物性格、反映主题,正是两篇小说的相同处,因此,以《变色龙》表现主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春》、《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文章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教材。说起这两篇文章,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熟练地说出《春》中的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我的叔叔于勒》中故事情节(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避于勒)。究其原因,因为《教学参考书》上就是那么写的。实际教学时,我们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也是沿用了教参上的这种概括来引导学生概括的。久而久之,教师都成了《教学参考书》的代言人,学生成了装载《教学参考书》的容器。这种教法撇开了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独特处理教材的能力,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曾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当我们带着恩格斯的这句话重读《我的叔叔于勒》,这部代表法国批判主义大师莫泊桑炉火纯青的写作技艺的扛鼎之作时,就有兴趣了解作者是如何将他的主观倾向反映在这部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之中的。 小说的点题人物,即我的叔叔于勒,实则是贯穿小说起始、发展、高潮乃至结尾的一根红线。但如果我们采用“细读法”深人《我的叔叔于勒》这部小说,就不难发现,这部看似平实简单、却能掀起跌宕波  相似文献   

19.
邱兴宇 《现代语文》2008,(9):121-122
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课文中的经典篇章。历年来的教参提示都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从“盼于勒”到“躲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确实,整个小说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都缘于钱,可以看出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20.
历来的论者,都把《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定性为“自私、冷酷、刻薄、虚荣、势利、无情”的典型。其实,仔细分析文本,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性格中也有比较懦弱,甚至比较宽容的一面。在这篇小说的插叙中,作者明确交代于勒“行为很不端正”,“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试想,如果菲利普夫妇也像于勒一样是“坏蛋”、“流氓”、“无赖”,自己应得的那一部分财产,能被于勒一次次侵占、一次次挥霍吗?如果菲利普夫妇不顾及兄弟情感,不是乱棒把于勒赶出家门,就是把于勒告上法庭,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