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建连 《中学文科》2006,(10):54-55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为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本文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史诗”有何作用,如何运用“史诗”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这两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释材料。本文就作为一种文学载体的诗歌,它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史诗”的作用;如何运用“史诗”进行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等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杨凤秀 《山东教育》2006,(12):37-37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诗歌词曲呢?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诗歌词曲呢?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用诗歌词曲,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等诗歌,为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如果我们能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诗歌,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拟就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个人的尝试与体会。  相似文献   

6.
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李红昌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诗(含对联、歌谣)的国度,数千年文明史,诗歌如林,蔚为大观。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史诗”,也为当今的高考命题提供了素材。引诗人题,可以丰富历史试题的结构和呈现形式,展示历史文化的博大和深厚,使严肃的试题也多了些诗情画意的味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考历史试题中恰当地引入一些诗词,既对增强考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拓宽知识面有一定的意义,也有助于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宁文志 《中学文科》2007,(10):102-102
“以诗言志”“以歌咏言”,文史互通,诗史相融,古已有之。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迁。古代诗歌作为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很早就引起史学研究者的注意。而历史教师利用诗歌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则更容易贴近生活.贴近历史实际,也更容易融意于现实之中。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必空洞地讲解概念,而是用抒情的语调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图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周代的“采诗”对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形成功莫大焉。然而正是以政府力量进行诗歌的采集、整理、人乐的采诗制度,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最初的史诗雏形的产生,从而导致汉民族文学史上最终没有出现大型的长篇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迥异于传统的以还原历史为目的的小说,在历史观上体现出偶然性对历史决定论的解构,在叙述方式方面,常出现一个叙述者“我”,而且,新历史小说对历史进行“世俗化书写”,“史诗情结”在个人私欲中被消解。  相似文献   

11.
黄娟 《中学文科》2006,(7):56-56
古诗是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古希腊诗人荷马的诗被称为“史诗”,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这说明诗这一文学形式的史学价值。古人常用诗来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可以说,古代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发掘古诗中的内涵,以诗文证史,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手段,是值得每一位历史老师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有相当一部分小说在本质上都可以说是一首怀古诗,他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整个历史的命运休戚相关,其作品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选取中晚唐时期的几位家世或时代背景与白先勇相近的诗歌作者的作品,逐一寻求他们与白先勇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和传承“渊源”。  相似文献   

13.
张震华 《甘肃教育》2002,(10):24-24
历史教学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已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而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实现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发展历史思维的前提。但是从目前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看,对教与学、主导与主体关系的认识,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仍采取简单化的“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等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被动、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面对“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矛盾性,以杨炼、江河为代表的北京诗人群。率先企图借助“文化”的反思以求得这一矛盾的拆解。他们的“现代史诗”并没有超越历史,“历史”只不过是他们“宏大叙事”所赖以凭借的载体和价值依附的神性本体。以石光华、黎正光等为主要成员的“整体主义”,对于“史诗”派的发展和超越表现在较为自觉地越出了历史表象遍存的拘囿,而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和现代“全息宇宙生物律”中获得了启示。以廖亦武、欧阳江河为主要成员的“新传统主义”,通过对传统的批判,确实已将诗歌从对文化题材的迷恋转移到对当下生存经验的关注上。  相似文献   

15.
惠特曼《自我之歌》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惠特曼《自我之歌》一问世,就引起美国文坛广泛持久的争论.历史证明,《自我之歌》并不是所谓神秘主义的启灵预言诗,而是一首反映美国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自我”展示出多重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美国民主和美国人民.民主、民族主题贯穿全诗.诗歌宏伟的结构、广阔的历史画面、全景式的美国自然风貌,使之成为一首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史诗.  相似文献   

16.
金松岑是近代颇有成就和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反映了国内外半个世纪的历史面貌,记录重大事件和人物,历史上发生过的实事,官府的敲诈和百姓的涂炭,以诗证史,以史补诗,具有鲜明的“诗史”特征。当然,诗歌毕竟不同于历史,“诗史”的深层含义应为“史外传心之史”,他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史料论述了“格萨尔实有其人”的依据,以证明《格萨尔》具有与世界史诗”记录对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歌颂重要历史人物业绩”的这一相同的本质内涵。进而指出否定《格萨尔》史诗地位的错误倾向,以再现《格萨尔》史诗的原真风貌,从而巩固它在世界文坛上崇高的史诗地位和肯定它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沉重的尺度     
现在的诗歌有一根基本的“红线”,这就是看这首诗是不是反抗词语;我们诗歌标准在用正常和反常这两把尺子衡量诗歌。新时期诗歌标准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初期有一种解放和扬眉吐气的精神洋溢,但往往体会不到我们的标准在舍其难取其易。我们诗歌的主题和价值观变了,但其思维本身没有改变丝毫。优秀的具有史诗属性的诗篇,均都在无意间说出失去的乐园,而根本不是在说什么缺失和不满。只有说透一段历史,才能谈得上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誉为“诗史”,而杜诗中“诗”与“史”是什么关系?本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古今有关评论,认为杜诗的“史”是虚构(也即诗化)的历史,而“诗”又往往用“史笔”,在艺术思维中用“诗性”的艺术思维,三相结合,形成其“诗史”之表达形式。“诗史”与一般史书的不同,在于其虚构历史和诗性艺术思维,而与一般诗歌不同则在于其运用“史笔”与作表现出来的史识.  相似文献   

20.
李静 《小学语文》2007,(3):58-59
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诗人群像中,说李白是最耀眼、最闪亮的那一颗一点都不为过。刚刚故去的著名学者林庚先生在他的《诗人李白》一书中作过这样的评价:“李白在一切诗人中,无疑的乃是一个突出的人物。”他那高自标置的人格与诗格,不但成就了李白在诗史上的千古盛名,更引后世无数的诗人为之折腰;他那飘逸洒脱的风神,至今仍让人心向往之。这种风神存在于李白的每一首诗歌中,不管是长篇巨制,还是短章随笔,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言志抒怀。不妨从人教版小学教科书所选的几首诗歌中来领略一下诗人李白的风采,与他作一次跨越历史时空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