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张楚廷先生根据教学环境诸要素的主要特点将教学环境划分为四类:教学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和教学观念环境。教学自然环境包括诸如学校地理位置、温度、光线等物理要素;教学物质环境是指各种教学建筑、教学设备如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及各种绿化设施乃至班级规模、座位编排等;教学人际环境指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指班级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观念环境包括班级风尚、班级规范、班级舆论及其形成的心理氛围。教学自然环境和教学物质环境属于有形的实体存在,我们称之为教学硬环境;教学人际环境和教学观念环境均属无形的客观存在,我们称之为教学软环境。本文试从教学软环境的特点与作用出发,阐述其对教学深刻的显性作用。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环境中的软环境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包括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和高校外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其中,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主要由高校内部有形环境(或物质环境)和无形环境(或精神文化环境)构成。校园有形环境包括校容校貌,教学楼、图书馆等各种建筑设施的布局,学校的绿化环境,以及教学科研设备水平和体育文化设施等,它是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形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硬环境”。校园无形环境包括以校风、学风、班风和师风为主的内部组织环境;师生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形成的人际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信息环境以及集体和个人的心理环境等。它是校园环境中的隐性的非物质形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3.
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系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强 《中国德育》2007,2(11):52-55
建构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系统,就是要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优化师生关系;贯彻宽容平等原则,促进学生之间的融合:利用外部人际环境的影响,建构与大学德育目标指向一致的外部人际环境。构建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系统需要遵循生活适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交互主体性原则、拓展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校园是职高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营造什么样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将会直接影响职高人才的培养结果。本文针对目前导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营造校园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并试从校园的人际环境、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三方面入手,营造导游专业氛围。  相似文献   

5.
环境课程有利于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发展。我们必须着力创设有利于幼儿潜能发展的物质环境和良好的人际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课程对幼儿创新潜能开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情境?简言之。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的典型场景。其核心概念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人为创设的教育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校园环境,是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富有教育内涵、美感的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空间。运用情境最多的莫过于课堂教学。大致说来。创设情境有多种途径:导语创设情境,画面、音乐创设情景,表演创设情境,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情境的创设下。好奇、兴奋、“身临其境”之感的确使越来越多的孩子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智能,也使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王平 《教学月刊》2004,(6):34-36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还取决于一定的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期望、课堂气氛等。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的管理中,班主任是各项工作任务的中间者和具体执行者。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班集体,而班级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学习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是班级的班规、班风和班貌建设是否良好,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良好人际环境指的是环绕在大学生周围能正面影响其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环境.它是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高校德育人文环境.主要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人际环境.当代大学生良好人际环境的构建就是要突出对“人“的教育,纳知性德育于生活德育之中;就是要重视校园无形环境的建设,实现外在德育与内在德育的转换;同时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真正实现自身和谐.  相似文献   

10.
建设优美校园环境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环境是指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及人际环境,,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挖掘校园环境的美育渗透因素,建构优美校园环境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现美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构建优美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审美体验的平台建构优美校园环境这一审美体验平台,可以让学生在清新.整洁.文明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现代文明和形成正确的生活追求,以及文明环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约束.可以…  相似文献   

11.
捷地 《广东教育》2003,(6):65-65
关注学生,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态度。我从教15年来,都是在教室里面对面给学生上课,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和学生进行讨论以外,也没有很重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最近因为工作需要,承担了网络教学的任务,在学习平台上辅导学生学习,虽然那是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却让我从根本上转变了一个认识: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关注!因为在学习平台上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超出专业范围的,包括社会、人生、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即使是给出一个简单的回应,也会对网络另一端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经历促…  相似文献   

12.
摘要:环境是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资源之一,环境对于幼儿语言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本文旨在物质环境基础上,为幼儿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3.
徐以茹 《教学随笔》2007,(11):32-32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语言输入,输入越多,输出才有基础。然而,输入不是灌输,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生活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刘青 《江西教育》2012,(Z3):123
我们的语文课只有走向生活,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有实践精神的新型人才。就如何生活化的教学,笔者做了以下探索: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传统的学习环境: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学生、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和学习……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创造的同时,更应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相似文献   

15.
覃琰 《中学文科》2005,(7):16-16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而“任务驱动”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夏梅 《辽宁教育》2006,(4):24-25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校园文化环境。是指与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它包含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两个部分。校园物质环境是以编整形态出现的物化环境,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物的布局结构、室外的绿化美化、室内的整洁美观等。校园精神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传统、校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文化活动构成的气氛等。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环境对校园内每一个成员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所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因此校园环境应该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是一门“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校园环境的核心——大学生人际环境系统,冲突常常发生。大学生人际环境系统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冲突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无论是师生之间的冲突还是学生之间的冲突,都会影响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影响大学生所在集体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氛围,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人际环境系统的管理。通常对大学生人际环境系统的管理主要采取科学管理、柔性管理和目标管理等三种管理方法。这三种管理方法对于大学生人际环境系统管理来说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几种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雷 《天津教育》2007,(3):37-38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这一指导思想为学校开发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资源、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为心理健康教育增添了新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主要工作是抓学校的课程建设、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文化建设是保持学校稳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队伍建设则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增强教师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王珍 《福建教育》2005,(2A):47-48
何谓教育情境?教育情境是一种很难具体、精确描述,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教育中并影响学生的一种现实情境,它蕴涵着教育的真义及教师的价值追求,是教师信念、期望、态度和行为投射而成的。如果说教育环境更多指涉物质的、客体的存在现象,那么教育情境则更多指涉精神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因而教育情境的创设有着更多的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空间。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怎样创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健康的教育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