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报纸上出现了一件新鲜事,叫“有偿新闻”。怎样看待“有偿新闻”?这是当前新闻工作中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一目前我国报纸上出现的“有偿新闻”,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零售类。这类“有偿新闻”大多数是记者干的。办法是:你给我钱,我给你写稿。这类“有偿新闻”交易都是秘密进行,悄声无息,极为神秘。 (二)批发类。这类“有偿新闻”大多数是报社编辑部门干的。办法是:由编辑部门出面,找有钱的单位和有钱的个体户“赞助”,与“赞助”者联合“主办”或“合办”或“协办”报纸专栏。近年来,由于这种批发类“有偿新闻”很多,有钱的单位和有钱的  相似文献   

2.
这个“婴儿”不能倒掉───也谈“企业新闻”与“有偿新闻”梅松武“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界最主要的不正之风,已经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新闻界也普遍认识到“有偿新闻”的严重危害性,并采取了不少禁止“有偿新闻”的措施,使产生“有偿新闻”的环境正在逐步得到净化。最...  相似文献   

3.
在神圣的新闻事业内部,“有偿新闻”问题不容回避。几年来,虽经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的治理,有偿新闻蔓延势头得到了遏制,但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禁止有偿新闻,已提到“加大新闻界的反腐败力度”的高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新闻业内的高度重视。有偿新闻有各种表现: 其一是有组织的集体有偿新闻。如有些新闻单位,新闻报道活动和经营活动不分,新闻采编队伍和经营队伍不分,甚至采取强制性措施,下指标,分任务,要求记者搞创收;有的把采编人员的工资、奖金与拉广告挂起钩来,实行奖罚;有的新闻单位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企业作形象广告,并不标明广告;有些新闻单位出卖版面、时段、节目,或将版面、时段、节目承包给个人。 其二是个人有偿新闻。一些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向采访对象索取车马费、误餐费、劳务费;有的记者以其他形式向企业索取产品、财物等。 其三是被动有偿新闻;有些企业在新闻发布会等活动中,给记者发“红包”、纪念品;有些企业以各种名义组织记者参加采访、旅游和娱乐活动;有些单位还设立名目给记者开稿费、发奖金、奖品等。 其四是那些隐蔽的、变相的、受某种利益驱动的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4.
十大事件     
《传媒》2013,(1):18-22
一、新闻出版总署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 2012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央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自2012年5月15日至8月15日在全国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打击和治理的范围包括:社会机构或人员假冒新闻单位或新闻记者搞所谓的新闻采访活动及利用"采访"活动敲诈勒索;新闻记者利用采访活动牟取利益,接受企业和公关公司"红包";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搞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等.  相似文献   

5.
视野     
《视听界》1995,(5)
广电部制定禁止“有偿新闻”规定据7月25日《中国广播报》讯,为确保广播电视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维护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和形象,最近,广电部印发了《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所谓“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中收取被采访和被报道单位、个人及有关方面的报酬或费用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付费采访”之弊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新闻记凭借“无冕之王”的头衔,大搞“有偿新闻”,结果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抨击。时至今日,另一种形式的“有偿新闻”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只不过这次付费的主体变成了媒体和记:记要想采访,必须先付费,采访金鸡百花电影节交费、采访金鹰电视节交费、采访皇马交费,甚至连采访古墓发掘也得交上钱才成。毫无例外,向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1)
秦中随笔“有偿新闻”如今在新闻界泛滥成灾。有的把广告以“专访”、“专版”、征文的形式出现,蒙骗受众;有的传媒机构干脆成立专门班子搞“有偿新闻”,对稿件明确规定了收费标准。一些传媒内部的部门和驻外埠采访单位为“有偿新闻”设立小金柜;一些驻外埠记者与驻地...  相似文献   

8.
广告新闻YU新闻广告解决“有偿新闻”问题初探王长宗何谓“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就是订报偿的新闻活动。这种报偿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某些记者的采访与报道可依据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得到数量不等的钱与物。或者其他好处。这些钱与物既有直接支付的,也有间接支付的...  相似文献   

9.
中宣部有位领导曾经对“有偿新闻”作过透彻的揭露:“明明是新闻采访,偏偏收取宣传费:明明是广告,偏要用新闻形式进行包装;明明是钱稿交易,说成是‘奖金’;明明是向企业或个人出让栏目、节目、专版,却说是合作宣传……”这几年,由于中央和各新闻单位加强教育和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有偿新闻”这股不正之风大大有所收敛,但也不能说已经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这里说的“有偿新闻”,泛指以记者通过受礼、拿红包,或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采访便利(报销远程车、船、机票,甚至报销游山玩水的票据)为前提做出的新闻。说白了,这样的稿件是含了“金”的,含了被宣传单位的支出,也含了被宣传单位的用意。新形势下,有偿新闻的形式又有所变化和“发展”,有的编辑记  相似文献   

11.
“有偿新闻”的危害大抵已经有目共睹.不然我们的“老记”们就不会把它当做职业道德的好坏来衡量、但眼下“有偿新闻”是否有所收敛,我看不能过于乐观.至少,“有奖新闻”之类的变相“有偿新闻”,在我们不少行业和不少部门还颇有市场,其同样影响舆论导向的客观公正.只不过,“有偿新闻”是新闻单位的“杰作”,“有奖新闻”是被报道单位的“创意”.  相似文献   

12.
加强新闻学子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莉 《新闻窗》2008,(1):117-118
近期,笔者看到一位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文章,讲的是一场关于“有偿新闻”的课堂讨论。讨论一开始把“有偿新闻”界定为目的性和情义性两种。目的性“有偿新闻”属于“遮丑、堵口”性质,被同学们一致否定。但对于睛义性“有偿新闻”,参与讨论的同学大都表示认同。据赞同的同学称,情义性“有偿新闻”是指在坚持报道真实和新闻价值的前提下拿相应的“劳务酬劳费”。其合理的理由有二:一是人情世故的无奈,此为中国特色。二是付出之后的理所当然,记者日晒雨淋地出去采访,回来还得笔耕不辍地整理成文,有时候还得冒生命危险,可以为他的辛苦劳动取得与之平衡的报酬。  相似文献   

13.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有偿新闻"败坏媒体声誉,降低了群众对媒介的信任度,腐蚀了新闻队伍。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有偿新闻"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治理"有偿新闻",使新闻事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不能忽视隐性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可分为公开有偿新闻和隐性有偿新闻。前一种有偿新闻,是被宣传单位拿钱在报台买版面、时间,有票有据;后一种有偿新闻,是被宣传单位给个人“奖偿”,无票无据,作者、编者私下得利。隐性有偿新闻比公开有偿新闻的危害性更大。第一,更严重...  相似文献   

16.
警惕有偿新闻经济日报5月17日发表题为《经历尴尬》的短文反映,两名记者去山东某市采访乡镇企业,接待者说:现在记者来得太多,来了就要钱,企业很反感。这两名记者一再申明不要钱,仍被多家企业拒绝采访。短文说,有偿报道不是新话题,拉广告赞助也不鲜见。过去认为...  相似文献   

17.
自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下发以来,广播电视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狠杀不正之风,公开地搞“有偿新闻”的现象确实大为减少。但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时至今日,还有那么一些人仍在搞“有偿新闻”,不过这些人采取的手段和策略较之过去变得更加隐蔽、更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如不迅速对隐蔽性“有偿新闻”加以禁止和纠  相似文献   

18.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当前腐败现象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它不仅腐蚀新闻队伍,而且败坏党的新闻工作声誉,背离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有偿新闻"屡禁不止,近几年大有回潮滋蔓之势。对其顽性,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项投重药以治之."有偿新闻"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现择其要者,略举数端:采编、刊播有偿广告新闻和有偿新闻性节目;采访活动和新闻报道由被采访单位和个人"赞助"或向对方索取"宣传费";采编播人员兼职从事第二职业或从事新闻"走穴"活动,谋利于个人;把新闻性的版面、节目,变相为广告,进行企业形象、广…  相似文献   

19.
视野     
《新闻实践》2012,(9):94-94
新闻出版总署公开征集新闻敲诈违法线索 法制日报7月20日报道:新闻出版总署7月19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违法线索。自今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等3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各级新闻出版执法部门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20.
有偿新闻虽深受痛恶,但像“野火烧不尽”的“离离原上草”。总是“一岁一枯荣”,几成新闻顽症。究其原因,市场有需求是也。 市场之“酷爱”有偿新闻,大抵是市场不成熟之故。一是市场鱼龙混杂,“李鬼”盛行,“李逵”亦孱弱,尚未受过千锤百炼的考验;二是有偿新闻“价廉物美”,“李鬼”、“李逵”服用一律有效,实乃营销策划之最佳选择。 有偿新闻毕竟与新闻相悖。虽变换嘴脸,仍常遭痛打,颇有无奈之状。但,搞有偿新闻者大多“武林高手”,颇会躲闪腾挪。尤其是拿人钱财,不与人“消灾”,总要漏馅儿。所以,经过三番五次捶打,已能机动灵活,不易辨认。然,“孙悟空”的“旗杆”总不能立在前边,有偿新闻亦有“琵琶骨”可锁。此番再不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则仍可能隐迹遁形,终无日河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