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由否定副词“不”和表行为或情状的重复或持续的频率副词“再”构成的两个词组“不再”和“再不”。一般认为它们可互换,实际上两者在语义和用法上有着明显区别。本文主要考察“不再”和“再不”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区别,希望能对找出区分二者的有效标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反问句, 通常表现为以肯定加疑问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或者以否定加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这是反问句的两种基本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疑问形式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单纯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记”与“否”并列,肯定与否定对举,已不再是“单纯”的肯定或否定,虽然有强烈的疑问语气,却不符合两种基  相似文献   

3.
具有简单否定属性的“非此即彼”思维源于阶级、集团之间的差异、对立与斗争。战争是这种思维最典型的行为语言 ,换言之 ,明显带有否定性意味的“非此即彼”思维直接体现了你死我活的战争行为。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 2 1世纪中 ,两败俱伤的战争行为将不再使人们所愿意接受 ,人类主导的思维方式势必会发生变化 ,即宽容、理性的“亦此亦彼”思维将会取代“非此即彼”思维而取得主导地位。人们在社会进步发展中也同时逐步减少集团之间的差异 ,并通过各种法律的手段淡化阶级、集团之间的差异 ,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快速发展 ,人类共同利益日益重要 ,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态度上就是认同感增强。“亦此亦彼”思维方式势必成为 2 1世纪人类主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两类表否定或禁止的“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通过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对其进行对比探究可知,在句法、语义、语用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语病的辨析是近十几年高考的必考题,下面结合题例介绍一种辨析的方法——找关键词一、否定词句中出现否定词,可能有以下语病:1.否定词与含否定意义的动词并用,否定不当。例: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句中“不再”与“防止”并用,造成否定失当,表意正相反。2.多个否定词连用或否定词用于反问句中,否定失当。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句中有“否认”和“不”,同时本句又是一个否定句,这就相当于有了三重否定,表意恰好相反。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中的“要”指的是教材中针对某一问题所形成的数学纲要:定义、定理或方法;“义”指的是教材中为引出“要”而列举的同一问题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几何意义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而是直接的工程问题.因此不妨称之为工程几何意义。教材中由“义”推出了“要”,应用时,以“要”为工程或理论依据解决与“义”同类型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是……的”强调句式是一种常用句式,它的否定式是在“是”前加“不”。但是在对其否定式语义的考察中,发现了一些特殊情况。当“是”放在自主性谓语动词前强调生命体的习性与状态或放在心理动词与能愿动词前强调生命体的心理与能力时,它们的否定句式是在“是”后加“不”,那“不+是”与“是+不”各自适合什么样的语境呢,这都需要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汉语学习者正确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这些天,有一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绕.感到刺耳又痛心。“再不好好吃饭,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关起来!”这就是几天来一直困扰我的一句话。是一位母亲给孩子喂饭.淘气的小孩不肯吃饭时,母亲用来吓唬孩子的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校竟然可以成为吓唬孩子不肯吃饭的工具。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会这样吓唬我:“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欲”这一主题为媒介,考察了先秦哲学的变化。中国哲学从老子在内的早期三位哲学家(另二位是孔子、墨子)到发展为战国中期的稷下学,其哲学视角从“整体”或“一般”转向“个别”、“具体”、“主体”等。老子和庄子都主张“寡欲”和“无欲”。但老子否定“欲”是与统治有关,庄子否定“欲”则主要是与个别主体的“欲”有关,即减少或消除欲望以获得心理的平静之后达到内心的超越,最终赢得个别主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四、代词宾语前置,为什么要限定为必须用了“不、未、毋(无)、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呢?答: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是:“否定词+代词宾语+述语动词”。所谓否定词是指在句中表示否定义的词,在词性上包括三类:表示否定的动词、副词和代词,其中只有“不”、“未”、“毋”(无)、“莫”可以用于这种宾语前置格式。下面一一分析。1.动词中表示否定义的是“无”,意义为“没有”,与动词“有”相对,能带名词或代词宾语。但是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前面必有状语否定词,而“无”在句中只能以述语身分与代词组成述宾结构,不能同时兼任表否定的状语,所以它…  相似文献   

11.
"一直"与"从来"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现代汉语副词“一直’’与‘‘从来’’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两者所处句子的句式语义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一直”表示持续,“从来”表示历程;“一直”所处的句子表示对行为在空间的延伸或在时间上延续的描述,“从来”所处的句子表示对行为在一个历程中出现概率的陈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学的教师教育正在遭遇"教学学术漂移"表层学习盛行"核心素养缺失"的困境,直接影响着职前教师的学习质量."行动学习研究"作为一种整体主义的专业教育形态,把"全人发展"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用"项目实践"整合专业学习,注重个体与团队的"互惠创新",有利于变革职前教师的学习方式,培育"终身发展智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结果表明,学习方式的变革让职前教师开始在知识学习上谋求成果创新,在问题解决上追求独立自主,在沟通交流上开辟多元通道,在信息技术运用上寻求审美与创造,教师教育者也由"独白者"转变为"六面人".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是“七一”讲话的主线和灵魂,是新世纪治党治国的政治纲领。它表明顾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确保执政党地位的决心和信心。从理论上看,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就是“三个代表”的伟大实践,而对当前特殊的形势,“三个代表”又增添了崭新的内涵。从实践上看,“三个代表”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保证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seeks to describ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author has pursued research into questions of how religious educators could and should interact with popular culture. The methodology employed is most often labelled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nd is used in an attempt to bring together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of theology, psychology, media studies,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into one conversation that sheds light on the dilemmas facing religious educators in a mass-mediated context. In many ways the choice of which methodology to use to pursue these questions has its roots in the situatedness of the author's own educational journey. Locating herself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leads into a discussion of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method," "methodology," and "epistemology"; and from there into a very brief consideration of "standpoint" epistemology and its utility in the convergence of feminist practice and religious educational practice. From there her understanding of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nd how that methodology has worked to structure a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religious educators around the use of media literacy within religious education is explicitly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5.
"博客"的繁荣改变了互联网上的话语结构和知识水平,从总体上提高了互联网上信息和知识的价值含量。"博客"的繁荣又几乎使每一个网民都成了作家,而不论文化位阶高低。但与此同时,"博客著作权侵权纠纷"也纷沓而至,因此,有关博客的著作权及其保护成为法律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200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将为此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毛梅兰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0):117-119,125
在翻译中,"individualism"被译成"个人主义",使人们容易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是"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代名词.其实,英语"individualism"是个中性词,它可译成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可与"实现自我价值"、"强化个人竞争意识"等概念联系起来,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也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换言之,也是人权思想的具体反映.实际上,以个人为本位的"individualism"与以群体为本位的集体主义是中西方文化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直面撞击.  相似文献   

17.
“等”是一个不能以图画形式直接示意和描述的心理动词。“等”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外在“动作”和形式,只有内在的“期待”或“渴望”。人们对动作“等”的理解依赖于一系列情境。“等”始终是个过程,这一过程可包含一系列其他行为动作和过程。“等”又是一种态度。“等”就意味着“忍”。“等”有时是短暂的,有时是漫长的。社会生活中诸多矛盾和冲突,往往是因恶性之“等”而导致的。正确处理因“等”而引发的问题,是避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超"由动词语法化为副词在南北朝结束.这一过程中,"超"开始独立作谓语,后进入动宾结构和联谓结构,成为语义重心,化为形容词;再后来"超"与形容词组合为联合结构并逐渐化为副词.现代汉语"超"没有作为副词这个义项,目前兴起的副词"超"既是语言继承也是语言创新.  相似文献   

19.
"正当"和"善"既存在通约性,又有不可通约性。二者的"通约性"在于它们都有价值辞的作用和功能,"正当"具有"善"的部分特性,行为自身的正当性就是一种"内在善";相应地,"善"的各种描述性陈述也能提供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正当性的标准,某些"善行为"也是"正当的行为"。二者的"不可通约"表现在:正当是评价人们是否履行义务的标准,善是评价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善"通常比"正当"有更一般的意义。在有些场合,"善"能被替换成"正当",但是不能将"正当"替换成"善";即使"正当"、"善"都用在行为中,"正当的行为"、"应当的行为"以及"善的行为"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在指挥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点"和"线"是指挥动作运动轨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指挥实践中"点"与"线"时而分离时而相互融合,文章将从物理运动理论及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对点与线进行系统分析论述,为合唱指挥实践和教学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