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与其说孤独是陈染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不如说是她有意选择的生活方式,而文本中所透露出的女性意识则是陈染逃避公众话语的手段。本文试图以陈染小说为解读对象.展示她所选择的孤独历程及这种选择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2.
陈染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对孤独给予真诚关注的少数女性作家之一。这主要源于她的生活经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生命的体验。陈染的个性化写作,突出表现在抛弃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女性主体构建上。她的作品传递着对人类孤独存在的独特体悟,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的哲思。  相似文献   

3.
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她以边缘人的低调自觉远离中心,执着地探索作为弱势人群的生存地位.通读陈染文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孤独,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是她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旅程的尘埃落定的诗性表达,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陈染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和顿悟.陈染的“孤独”意识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具有形而上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4.
陈染的小说是中国二十世纪末一种具有神奇意味与突破性的文化现象。陈染的小说,以体验、探索、表达生命为宗旨,对新兴的“生命学说”是一次重要的整理与拓展。陈染写生命,突破了西方的生命观,在陈染笔下,生命不再是与理性绝然对立的潜意识与非理性,也不止是人的本能中的“烦、畏、死”与“先天构造”。陈染笔下的生命,具有活鲜、整体、亮丽的色彩与“人学”意味。陈染使生命焕然出神奇的中国文化特色,陈染使生命显示出当代的人文精神与超向完美  相似文献   

5.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杰出的私人写作代表作家,她以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坛,其作品《无处告别》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起点,深刻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成长体验、思想情感。主人公黛二是一位敏感、孤独、多愁善感的女性,在她的情感世界中,不管是面对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她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而无法自拔,从而导致她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想要逃离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6.
《爱玛》一直被认为是简·奥斯丁最为缜密的一部作品,其艺术性和学术性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爱玛》的主题是一面镜鉴,映射的是简·奥斯丁对生命的领悟历程。她对生命的理解逐步从"自我反省"走向"自我经验";而在探索生命的真谛和价值时,"孤独"和"错位"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生命感知,如何走出"孤独"与"错位"正是对《爱玛》解读的艺术价值精髓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石评梅是一个有着孤独生命意识的作家,这种意识决定了她的作品具有某种孤独的特质.石评梅生命中的孤独意识来源于她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坎坷的爱情.高等教育的经历使她不能见客于世俗的群体,导致她虽然在精神上获得自由但却失找不到新的依托;深刻认识了现实的黑暗却产生了对现实的鄙夷和巯离,从而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  相似文献   

8.
以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多米和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为个案,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本的精神内核,探讨她们由于与现实层面的断裂,集体逃到过去、封闭空间、陌生或神秘之境,在孤独、死亡、性、虚无中获得言辞建构的新生和存在理由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体悟智性的思考--林徽因诗歌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着“一代才女”美称的后期新月派重要女诗人林徽因,一生有着强烈而独特的生命体验,她集诗人的敏于感受与哲人的长于思索于一身,在诗中展示了其独特睿智的生命体悟与充满智性的思考,并集中体现在对于生死、孤独等人生基本命题的诗化感受与诗性超越上,从而使她的诗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相似文献   

10.
在陈染作品中,孤独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根源于与生俱来的“父亲情结“;文本中多表现为对原始欲望的关注;而在深层的哲理思辨上,则充满了存在主义的影子.对孤独体验的思索和阐发,是陈染探求女性乃至整个人类存在状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陈染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陈染小说中呈现的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的孤独状态.阐述孤独及孤独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重新认识孤独的美学意义,使人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孤独,塑造不羁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孤独一直是陈染着意表达的主题之一,但她笔下的孤独主题不是心绪的直白宣泄或纯粹形而下的阐发,而是她内在想象和形而上思考的结合。陈染在创作中深刻地感受孤独,品尝忧伤,并将孤独提升至人生哲学的层面,把忧伤升华为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评论界对陈染作品中呈现的“孤独”情感多有论及,并形成共识。通读陈染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观察她生活中的表现,可知“孤独”也是其个性上的特点。陈染的“孤独”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外显的物化为本的个人心路与身路历程。二是内隐的深层化心理结构。这二一表一里,相互影响,而后绝对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陈染的“孤独”旅程“越走越远”。陈染的“孤独”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具有形上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4.
所谓现代女性意识,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本文试图以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据,研究陈染小说中女性对存在的思索与追问.通过这些女性对孤独的体味坚守,从而展示她们孤独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以《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等经典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陈染小说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强烈的女性意识是陈染文本最大的特色.陈染以女性的切身体验作为其创作源泉,在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的压抑下,努力发掘女性叙事的隙缝,把传统的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进行颠覆性书写;站在女性立场的角度上时刻揭示出女性人物的强烈女性意识,表现出女性明显的自恋倾向.无以名状的心灵孤独是她们的一种生存体验,是保持个性、保持独立精神的武器,陈染笔下的女主人公大多试图不断地冒险、逃离,逃离意识更多的是指灵魂的逃离.陈染文本对女性生命体验的深刻、细腻的书写揭示了女性乃至人性的本质及生命内涵,为我们灵魂的飞翔指明了方向,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力.  相似文献   

16.
陈染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位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从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出发,写出了新时代中一类女性的生存状态.在对陈染小说的评述中,众多的评论家强调的是陈染的私人写作(个人写作),而本文则从陈染的小说出发,对陈染笔下众多女性形象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找出了几个共同点,以便更深刻地认识陈染,把握陈染.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独特的体验,孤独意识存在于每个主体的内心之中,并且它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出现在每个人身上,作为少数民族诗人的萨都剌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并将孤独感注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以他特有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的结合,他用诗歌记录了他心灵深处的孤独体验与痛苦挣扎,在哀叹无人与共的孤独、知音难觅的寂寞也透露出不被知遇、叹惜流年的深沉感叹.  相似文献   

18.
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和勃朗特《简·爱》中的简·爱形象特质有同有异。她们都是当时时代的另类个体,却拥有不同的生命过程,走向了不同的结局。《私人生活》和《简·爱》中都大量提及了“房间”这个意象,我们也正是通过这个意象来探讨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与女性意识。我们可以发现,简在追寻的路程中渐渐消除孤独。倪拗拗在人生的开头是不那么孤独的,但她却越来越孤独,并学会在疼痛中享受孤独。简捍卫自由平等和尊严,是女性意识的萌芽,而倪拗拗则是反抗男权、控诉社会,是当代女性意识的具化。  相似文献   

19.
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和勃朗特《简·爱》中的简·爱形象特质有同有异。她们都是当时时代的另类个体,却拥有不同的生命过程,走向了不同的结局。《私人生活》和《简·爱》中都大量提及了"房间"这个意象,我们也正是通过这个意象来探讨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与女性意识。我们可以发现,简在追寻的路程中渐渐消除孤独。倪拗拗在人生的开头是不那么孤独的,但她却越来越孤独,并学会在疼痛中享受孤独。简捍卫自由平等和尊严,是女性意识的萌芽,而倪拗拗则是反抗男权、控诉社会,是当代女性意识的具化。  相似文献   

20.
陈染作为当代私人化写作的代表,在她独具特色的女性经验文本中,孤独是她用来探寻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家园的一个特殊的视角,是作家当下的写作与人生方式的直接体现。孤独在作家的小说文本里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分裂的自我、自闭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