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背景下,受西学启示,部分中国学人致力于“文化学”的建构。20世纪以来对于本土文化问题的广泛关注,提供了“文化学”理论在中国的独特的社会需求,导致“文化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文明边缘、学术文化落后的国家获得特别的发展,与其在西方学术界的景况相比,甚至十分超前。这一学科在中国,发轫于20世纪初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2.
论王国维对中国近代学术的三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王国维于中国近代学术发展的贡献缺乏专门研究。他对中国近代学术有三大贡献:第一,他构建起“无中西无新旧无有用无用”的新学术,从理论上解决了学术的中西新旧之争和学术经世与求真的矛盾,后来的学人继此而推促中国学术走上比较参证、融贯创新之路;第二,他对中国传统的治学手段与西方近代的科学方法浑然一体的娴熟运用,为近代学界树立了典范,“互证法”和“因疑得信法”影响深远;第三,他关心国运世变,以中国学术之存亡为己责,奋然兴学以图强国,这种“遗世而不忘世”的学者态度,在近代学术界极有回应。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西方近代学科中比较有影响的考古学知识在20世纪初也被引进中国.有着特殊学术背景的留学生群体凭借语言优势,通过翻译西方考古学专业的书籍、文章等向中国输入西方考古学知识,尝试改造中国原有的金石学学术观念,一度成为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以"五四"为界,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和局面有所不同,早期传播主体为留日生,主要以日本为中介大量转译西方考古学知识;"五四"后赴欧美留学生加入传播队伍并迅速成为传播主流,一些西方考古学专著和观念开始直接被引进中国.留学生的传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学术界对西方考古学学科的了解,为中国考古学的近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1991年,钟敬文提出了"民俗文化学",这可以看作他在最近20年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核心性创新概念,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民俗文化学"产生的现实背景,有民俗学自身学科意识需要加强的情况,也有整个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界尚与民俗学发生割裂的情况,钟敬文在两方面的研究实践,促成了他提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对于"民俗文化学"不能仅从民俗学单一发展的需要上理解,因为它对民俗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整体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从民俗学的建设来说,"民俗文化学"学科的提出,却包含着文化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这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5.
近代尤其是民国以来,随着西方社会学知识的广泛传播,社会学学科在中国得到建立和发展,培养了一批掌握社会学基本知识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与西方来华宗教力量、社会学学者一起,不仅充分重视运用社会调查来认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工作,并且能够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中国近代慈善福利事业的发展趋向,主张借鉴西方的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兼顾中国的国情与民俗,建设并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推进了传统意义的慈善概念和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发生重大改变,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大学建立初期,自西方移植而后逐步建构起来的学科制度是如何重塑中国学术的。论文以学科制度这一中观层面的概念为理论视角,以北大早期的学术活动为中心,力求在历史的脉络中考察中国现代学术在大学体制内的形成,探讨学科制度作为一种现代性结构的规训力量对中国学术产生的结构化影响,并以此形成对20世纪初中国大学学术发展使命的初步认识。“1898———1927: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本文选择这样一段时空,试图将西方学科制度与中国知识传统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学术演变的诸多问题聚焦于此。论文从知识样式和职…  相似文献   

7.
学科规训制度是西方学术发展的产物,它随着"西学东渐"引入中国,并促成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以中国近代学术史为背景,通过揭示学科规训本土化与中国传统学术的互动与发展,可以窥见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进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学术分科观念与方法日渐为国人所重视、接受。同时,西方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纷纷传入中国,一些学者以近代西方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观念、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西学东渐之下,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一些新的学术研究门类开始出现在近代中国学术的体系当中,并最终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中国学术体系与西方学术体系逐渐得以对接。这是近代中国学术发展一种极为重要的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兴起,也昭示了这一学术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文明学学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了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模式,对学科定义、基本范畴、学科基本构成与比较文明史作出了新的界定:划分了不同于西方学者传统观念的八大文明体系;对比较明史的历史形态方面,提出了以“陶泥时代”为第三种文明形态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缺乏衔接与过渡的局面;特别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四大文化复兴”观念,更是一种学科理论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雷会生 《丹东师专学报》2014,(6):F0002-F0002
林坚先生长期从事文化学和科技哲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新作《文化学研究引论》以其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哲学素养,从文化学的学科建构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文化学学科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明确了学科建设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林先生的这部新著在文化学学科构建方面不仅具有理论的前瞻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姚文放主编的《审美文化学导论》,在美学与文化的交叉点上,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建立了审美文化学的逻辑体系,并对审美文化学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阐释,同时在理论阐释的前提下,切入生活世界的具体现象,对审美文化的具体的和感性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深入研究.从而构造了富有中国理论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开拓了当代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派基于本国情况和时代需求,建立了一个与法、美学派不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具体而言,一是在学理资源上,法、美学派启用科学主义来建立自身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满足了他们宣扬本国文化的心愿,也迎合了西方的学术风向,而中国学派则以解构主义为学理资源,建构了以求异为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弥补了法、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存在的缺憾;二是在学术使命上,法、美学派秉持民族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他们所建构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服务于这一点,而中国学派则出于“求新声于异邦”的目的,建构了寻求差异、沟通差异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三是在政治诉求上,法、美学派困于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他们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为西方的文化霸权保驾护航,而中国学派则承担起了不同文明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时代使命,提出了能够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世界文明和平共处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13.
百年来,中国近代学人提出的“学术独立”观念一直是最具争议的问题。事实上,立于近代语境深入考察其含义实多歧而微妙。第一,它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中的一个侧面,寻求中国学术能独立于西方,应对西学东渐的回应。以张之洞“中体西用”为代表的思想,实为产生中国学术应独立于西方之观念的源头。但从清末到1930年代,近代学人对学术独立于西方的吁求,并非学术上的保守,而是立于吸收西方学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澄清该问题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概念,但他在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中,“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已经内涵在其理论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近代以来东西方总体力量对比演变的四个阶段为宏观历史线索,论证了“西方中心论”缺乏历史依据,并对世界历史学科的“东方性”和“三大体系”建构进行了深层次思考,主张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世界历史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持续地推进“西方中心论”的解构工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重点挖掘世界历史学科“三大体系”建构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内涵;要深入探究世界历史学科体系建构中的东方因素;要深刻考察千年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交汇的学术影响,努力开拓学术研究中的“三新”;还对如何建构世界历史学科的“三大体系”提出了新的思路,认为坚持“东西平衡论”和“全球整体论”,构建客观而科学、平衡而包容的世界历史“三大体系”,是我国学术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概念是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国际关系学科在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一系列概念,就其来源可分为前现代国际关系思想和实践中生成的概念、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构建中创造的概念与从其他学科移植到国际关系领域的概念等。鉴于前现代国际关系思想和实践中生成的既有概念主要来自西方,中国学者已开始挖掘和阐释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基于古代亚洲各区域国际体系的分析生成新概念,并收缩或扩展既有概念的适用范围。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构建中创造的概念,中国学者通过正本清源、辨异求同、旧瓶新酒、分门别类等方式来重新界定既有概念,并通过为既有概念添加形容词、组合两个既有概念等方式创造新概念。在社会科学学科交叉的趋势下,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有意识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描述国际关系领域中的经验事实,并依据国际关系领域的特点重新界定来自其他学科的概念。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进程中,这些概念创新为中国国际关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汉字与文化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题目,也是汉字文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汉字文化学学科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学者不仅从微观角度关注汉字文化的具体问题,而且对该学科的理论建设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汉字的构形中去研究文化;二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解释汉字.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古代文学研究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文化学转向尤其突出.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除了出于对“从文学到文学”单向研究模式的突破和受到西方社会文化批评思潮一定影响外,还有着古代文学向自身特点内在性回归的深层次原因;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带来了文学边界的模糊,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旧有的文学学科体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务实的态度是承认“旧”的同时开拓“新”的,有意识地使文学汲取别的学科之长,争取在别的学科中建立基地,而不必担心文学为别的学科打工;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存在简单比附、结论常识化等弊端,必须在深细广博的阅读基础上,将“定点深挖”与“十字打开”相结合,对问题做出富有深广度的解释.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关乎文学自身的合法性,也涉及到文学研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研究走向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范式,基本上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全盘西化”文化价值观作用下“西体中用”文化价值观的产物.这一范式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中表现尤为明显.应该用“中体西用”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体系的学术范式,结束“西体中用”一统天下的传统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20.
论文一反20世纪中国现代写作学者建构起来的,渊源于古希腊以亚 西方学者提出的构思主义修辞学,文学创作论的构思论写作学,提出具有超越后现代主义哲学精神的“非构思主义写作”和“非构思写作学”的概念和理论,非构思主义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文化哲学和学术文化,它的观念与方法论,对于其它各门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