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日常的生活及工作中皮肤烧伤是很常见的,是各种热力、电源、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导致皮肤乃至深部组织的损害。患者被烧坏后因为远达效应及热力的作用,会导致有效循环的血量减少,从而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休克期的护理如果不及时、不适当必会导致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其他并发症,危害烧伤病人的生命健康。因此,我们对2008年至2009年间我院收治的皮肤烧伤休克期患者中的60例患者休克期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得知要想烧伤患者平安地度过休克期,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观察指标、输液、特殊部位等的护理以及采取措施预防医院内的感染,同时吸氧护理和心理护理也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内毒素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 ,尽管它的提出已有一个多世纪 ,但人类对内毒素休克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病死率仍高达 50 %左右[1 ,2 ] 。因此 ,内毒素休克仍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内毒素是指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 (Gram -neg ativebacteria,GNB )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成分 ,由O特异多糖、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组成。类脂A是其生物活性中心。现普遍认为 ,LPS是介导内毒素休克的重要启动因子 ,通过其结合受体或调节蛋白的作用 ,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及其它各类细胞如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  相似文献   

3.
探讨分析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及护理方法,通过回顾分析161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救治护理,得出结论是其护理过程对提高患者生存率甚为重要。死亡12例,占7.4%,好转80例,约占50%,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27例,约占15%。建立有效的抢救流程和程序,针对病因及手术治疗及良好、正确护理与观察,在伤后黄金第1小时救治是急救创伤性并失血休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肺组织NF-κB的表达,研究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30~28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乳酸林格氏液复苏组(RL组)、6%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组(HES组),按照Wiggers改良法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于复苏后1 h、2 h4、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肺组织NF-κB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RL组与HES组肺组织NF-κB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核阳性百分率较C组明显升高,RL组升高的程度较HES组明显(P〈0.01).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显示:HES组比RL组的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6%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失血性休克可以抑制肺组织NF-κB活性,减轻休克及复苏过程造成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5.
失血性休克是妇产科常见病,稍一延误时间即会造成生命危险。本病的生理改变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微循环供血不足,以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导致各种器官的急性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因此,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和扩容是抢救的关键措施。血压变化是诊断和治疗休克的主要指标。因此在抢救失血性休克时,先扩容还是先用升压药物,通过实践,我们有以下体会。临床资料我院妇产科抢救了35例失血性休克。其中中妊流产2例,晚妊流产3例,足妊分娩6例,宫外孕24例。对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液配合其他措施进行抢救取得满意效果。典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植物热休克蛋白的诱导合成,种类,细胞定位及其存在的组织专一性。有关其生物学作用也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因不熟悉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中国学习和生活期间会遇到"文化休克",并由此产生不良情绪。通过加强语言培训,实行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尊重和包容留学生的文化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中国文化,及时疏导留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和规范化引导,是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尽快适应异域文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休克时体内有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临床对α受体阻断剂治疗休克看法不一。本文研究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和淋巴管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性的变化,探讨休克的微循环变化及其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关系。结果发现,失血性休克时微血管的口径收缩,休克初期淋巴管收缩分数增加,休克晚期淋巴管总收缩活性指数降低,同时微血管及淋巴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降低,这可能是晚期微循环障碍、休克失代偿的机制之一,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
文化休克是人们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它是跨文化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高校新生入学后的适应过程,是典型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必然遭遇“文化休克”。从关注大学生因为异源文化而引起的“文化休克”现象入手,对文化休克进行了心理学解释,探讨了它的症状及负面影响,并提出高校重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走出休克、走向良好社会适应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预见性提出创伤性休克的急救策略及护理配合,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是对某院2007—2010年21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致伤原因、创伤部位、休克程度、抢救措施、护理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是治愈242例,治愈率77.56%;死亡率22.44%。死亡原因中失血性休克占34.3%,多脏器功能衰竭20.0%,严重颅脑损伤25.7%,严重感染20.0%。结论是失血性休克和严重颅脑损伤时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救治成功与送院时间、抢救措施及护理配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87例异位妊娠的分析观察,特别是对其中23例有不同程度休克症状患者的预见性观察及抢救护理,阐述了护士临床上对于异位妊娠做出正确判断,及预见观察抢救护理的重要性。其观察的重点以寻问病史,密切观察血压及面色,注意休克早期症状,将休克控制在早期阶段。另外阐述了抢救休克时注意的问题及异位妊娠引起休克的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2.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预见性提出创伤性休克的急救策略及护理配合,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是对某院20¨07—2010年21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致伤原因、创伤部位、休克程度、抢救措施、护理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是治愈24243~,],治愈率77.56%;死亡率22.44%。死亡原因中失血性休克占34.3%,多脏器功能衰竭20.0%,严重颅脑损伤25.7%,严重感染20.0%。结论是失血性休克和严重颅脑损伤时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救治成功与送院时间、抢救措施及护理配合关系密切。t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休克现象是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影响着留学生的学习。随着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留学生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日益受到重视。基于此,以长沙理工大学安哥拉留学生为例,分析文化休克对土木专业留学生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为解决文化休克问题,提高管理和教学效果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教师施教的主阵地,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组织有效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的必然追求。细读文本,赋予文本生命灵性,是组织有效语文课堂的前提;精心设计问题,是组织有效语文课堂的保证;驾驭好学生的思维,积极组织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组织有效语文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热休克蛋白是细胞在应激条件下产生的一类蛋白质,与细胞的许多病理和生理过程相关。近年来对热休克蛋白(HSP)的研究大多专注于心肌和骨骼肌方面,表明热休克蛋白在运动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研究HSP在肝脏表达的文献很少,该丈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运动与肝脏热休克蛋白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为运动与热休克蛋白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提出其潜在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总结PICCO容量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监测及护理。在ICU中运用PICCO技术监测感染性休克病人20例,加强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做好导管护理,准确测量,应用监测值能有效的指导病人液体管理、药物应用等。经治疗和护理,3例病情治愈出院,13例病情好转转他科继续治疗,3例因高龄及经济原因出院,1例死亡。  相似文献   

17.
酚苄明的抗休克疗效各家报导不一,认为其机理是解除微血管痉挛,本文观察失血性休克时肠系膜微淋巴管、微血管的变化,以及酚苄明对其影响。发现失血性休克时,淋巴管的收缩频率和总收缩活性指数降低,晚期动力学指数降低;酚苄明使淋巴管总收缩活性指数及动力学指数增大,休克后该指数下降至给药前水平,至休克晚期方降低。而且血压维持40mmHg初期,可见淋巴管的收缩分数增大。休克时肠系膜细动脉和细静脉均收缩,出现流态改变,酚苄明可显著解除微血管痉挛,尤以二级细静脉明显,同时改善微血流,但对休克晚期的微循环障碍未见显著改善。提示早期应用酚苄明对防治休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失血性休克小鼠模型中使用不同的液体复苏,包括等渗盐水(NS)、高渗盐水(HTS)和羟乙基淀粉(HES),比较在不同时间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外周血、脾脏和骨髓组织中分布和分化的情况。创新点:(1)创建失血性休克小鼠模型;(2)将MDSCs引入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后免疫变化的研究中;(3)对骨髓、脾脏和外周血细胞中的MDSCs分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在失血性休克不同液体复苏后MDSCs的分化趋势,为临床上形成规范的救治方案提供了科学的实践资料。方法: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四组,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在建立失血性休克小鼠模型后采用不同的液体复苏:NS组、HTS组和HES组。在模型建立后的2、24和72 h分批次处死小鼠,取外周血、脾脏和骨髓细胞组织,通过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进一步分析MDSC细胞含量,以及其两亚组单核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和中性粒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的比值。结论:HTS可诱导MDSCs在外周血和脾脏中的早期积累,并影响MDSCs分化和分布;而HES对MDSCs的分布影响较小,但对MDSCs在骨髓中的分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休克与心理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奕 《培训与研究》2006,23(7):92-93
文化休克是人们在面对异文化时四种心理反应中的一种。它是一个客观的发生、发展过程,《北京人在纽约》中的主人公的经历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正确认识文化休克现象并不断充实自己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成长。因而,面对文化休克时人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在他的一篇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本文从容易遭遇文化休克的群体入手,从心理学角度对文化休克现象进行解释,试析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休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