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特威尔第是一位跨越两个时代的伟大作曲家,他提出了“两种常规”;开创了弓弦乐器拨弦、震音的演奏法;他创作了第一部真正的歌剧《奥菲欧》,这部在音乐史上首次采用完整乐队为歌剧伴奏的作品;他的创作促使威尼斯成为第一个歌剧创作中心,并出现了第一个歌剧院。他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也正是有了蒙特威尔第,才使歌剧走向了第一个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2.
瓦格纳的歌剧风格和创作思想在歌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瓦格纳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应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艺术”,这和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有着相通之处。文章从瓦格纳的歌剧风格入手,分析他的艺术思想,结合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论述综合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女神》像一声春雷,掀开了中国诗歌划时代的一页。他强调诗是激情、灵感和心灵感受的直接抒写,而不是“做”出来的。郭沫若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除诗歌创作外,还有剧作、小说、散文等。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4.
诗歌在过去曾受到过一种异乎寻常的赞扬,在那些时代,诗歌扮演着启蒙者、思想者、抒情平台等多重角色。而今天,随着韩寒在博客中的一声“吼”,诗歌却遭受了异乎激烈的嘲讽和冷遇。  相似文献   

5.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这样教育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杨叔子: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而现在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堂上课文少选诗歌,  相似文献   

6.
所谓“美声唱法”,又称为“意大利唱法”或“西洋唱法”,它是伴随着西洋歌剧的产生、发展而发展的一种歌唱艺术流派。随着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现存的最早的歌剧《犹里荻茜》的曲作者、著名歌唱家卡契尼 ,提出要以洪亮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的美声唱法的美学和技术要求 ;在他 16 0 1年出版的声乐作品集《新音乐》的前言中 ,他又进一步提出 :歌曲不仅应该是美的 ,而且也应该是表现戏剧性的 ,其中花腔不仅是装饰性的 ,而且是应该表达内容和情感的。卡契尼在为美声唱法进行美学及技术定位的同时 ,也为歌剧的表现内容定了位。声音要想洪亮 ,发音各共…  相似文献   

7.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意象派运动的发起者。庞德具有“中国文化情结”,他的诗歌翻译与创作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中国“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新诗又深受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迪。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曾得益于中国古典诗,反过来又对中国的新诗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借鉴与转换中,传承与创新兼备的诗学理念影响了现当代东西方诗坛。  相似文献   

8.
急来抱佛脚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写过近四十部歌剧。他的许多歌剧序曲,都是在歌剧上演的前夜或当天,在“急来抱佛脚”的紧迫状态下写出来的。他甚至认为作曲必须在“急中”才能“生智”。有一次,他劝告一位青年歌剧作曲家,非到演出的前夕,不要动手写序曲时,说了下面一段有趣的话:  相似文献   

9.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10.
德国作曲家格鲁克在西方音乐史上因其对歌剧的改革而闻名于世。18世纪中下叶,歌剧在诞生了百年之后沦为取悦欧洲封建贵族生活的装饰品,尤其是意大利正歌剧,内容与形式日趋僵化,陷入一种夸张造作的陋俗。贵族们对阉人歌手的崇尚到了趋之若鹜的境地,逼迫作曲家为了迎合某位歌手炫技的需要而创作大量与剧情无关的咏叹调。早年在意大利因创作正歌剧而成功的格鲁克,深受当时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对正歌剧中的弊端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经他改革后的歌剧咏叹调,无论是从形式、内容还是载体都体现出"力图使音乐为诗歌服务"和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本文以他歌剧改革的代表作《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的著名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为例,分析了他咏叹调的形式美学特征、内容美学特征和载体美学特征,从而归纳出其综合美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了格鲁克歌剧咏叹调美学特征的成因、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诗歌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而中国学者通常会把人类学诗歌与民族志诗歌混淆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对人类学诗歌的萌发与界定予以澄清。其次,“诗学”的演变与人类学诗学中的“移情”相互勾连,促成了人类学诗歌的学理剖析。最后,对人类学诗歌回归原始、彰显自然、蕴含“他文化”理念、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共生、“反话语”等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将有助于揭示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象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同时,亦可深入理解创作者和诗歌对读者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为挖掘诗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心理治疗工具的潜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诗道性情”的提出是船山诗歌美学对传统儒家诗歌美学的一大突破性贡献.而王夫之的主要突破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兴”“情”这两个主要概念,并以此提出他的诗歌本体论.并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实践之.以“兴”为主的“四情”说的提出也使他的美学体系从创作论走向审美接受,儒家美学精神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3.
歌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于一体,产生于16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西方歌剧的传入到中国歌剧的发展在人类的历史上存在了4个多世纪,歌剧在中国的传播是快速的,中国歌剧本土化的发展却是漫长和曲折的。  相似文献   

14.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从两干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这样教育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也就是说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把诗歌教学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我采用的诗歌教学方法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高尔基曾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由此看来,“形象”也是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形式。在诗歌中,我们把这种诗歌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因此,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是一种捷径。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能够在诗歌中由简单而抵达深邃的关键在于他选择了介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与现代主义的间接隐晦之间的一种诗歌表现策略——“隐秘性”。本文通过分析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停留》一诗,论证了弗罗斯特在“隐秘性”思想的指导下所采用的“引而不发,含而不尽”的表现策略如何实现了弗罗斯特简单而深邃的诗歌特色。  相似文献   

17.
茅盾一生中,只在二十年代曾经写过几首白话诗。他曾自谦地说;“可惜我不会写诗。”但是,他对诗歌创作的发展却是始终重视的。从他为数不多的诗论中,可以看出他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总体把握是深入底里的。茅盾说:“以节奏为革命的‘韵文’,主要是宜于抒情,而且以抒情为其基本任务。”这就是说,诗歌的内容本质在于抒情,而形式本质在于富有音乐美。节奏是音乐美的主要因素。外在的音乐美和内在的抒情美相结合,就构成了诗。茅盾的这一论述,言简意赅,道出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本文就以此为核心,对茅盾的现实主义诗歌观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歌剧包涵了诗歌、戏剧、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兼有各种艺术的某些特性,作为综合艺术的歌剧,戏剧和音乐总是相辅相成的;同样的,也只有戏剧情节愈发精彩,音乐才有愈发精致的机会.莫扎特正是由于看到了音乐在歌剧创作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一改之前作曲家创作歌剧的习惯,即将音乐放在了戏剧奴仆的位置上,使得他成为第一个真正使得音乐以戏剧同伴的身份参与到歌剧中的作曲家.  相似文献   

19.
李白在描写妇女的诗歌中,大量运用“花”,“月”,“玉”,“云”,“春”等一系列优美意侧面点染,烘托女性之美丽可爱,坚贞纯洁,构成了鲜明独特的诗歌意象群,从而使他笔下的女性成炎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的美而令人赞叹,其妇女诗也因之而显得高雅隽永。  相似文献   

20.
《华章》2007,(10)
歌剧是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以歌唱为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对于培养和造就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使人更加自觉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每一部著名歌剧作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歌剧作品以其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