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冬秀 《现代语文》2016,(4):135-137
作为流行语,"醉了"具有3种语义:一是借酒醉后精神恍惚的状态,宣泄不满情绪;二是对超出常规的思想或行为,表达无奈的态度;三是对相关人、事传达一种轻蔑与鄙视。从语言学理论分析,在结构功能上,流行语"醉了"是"醉"与"了"词汇化的结果,其结构形式凝固化,句法功能相对明确。在语义上,"醉了"有虚化倾向,侧重于传达某种心情、感觉或态度、语气。  相似文献   

2.
<正>"烂醉如泥"一词常被解释为因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遍览古代诗文,"醉如泥"一词颇多现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词,杜甫诗中亦有"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之句。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一、增强德育意识,充分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歌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牢固的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  相似文献   

4.
以《论语》的相关内容为例证,从音乐天赋才华、音乐现实实践和音乐思想理论诸多方面,剖析了孔子作为音乐家的形象。孔子,其音乐感受能力能够融汇感通他人,其音乐自觉素养至于浑然忘我境界;将不言之教以音乐而履行之,将志向人生以音乐而融汇之,将音乐等艺术评价标准提升为"尽善尽美"。孔子,是一位突破了音乐神秘不可知论,而推崇可知论的音乐家;是一位孜孜以求匡复周礼,以拯救民众于水火,而针砭时弊的音乐家;是一位成就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文献《诗经》,而成为音乐思想深睿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5.
有一则酒的广告,画面将酒瓶倒置于地球表面,冠以“世界之醉”的标题。这俯视全球、寄寓醇酒的绝妙构思,不仅令人神飞心醉,而且其酒香似乎使整个世界都醉得颠倒过来,真可谓“世界之最”。“最”与“醉”音同字异,一字之易,妙语解颐,幽默诙谐,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在我国哲学领域一直是探讨之根本性命题,由这一思想发源而来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模式不仅在哲学上占有重要作用,且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艺术精神具有若干通性。儒、道两家乐论美学思想里不乏"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成为主客体音乐审美品评之间的一种主导境界,更传达出本体存在的人生境界和一种行而上之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7.
茶之醉     
叶文玲 《新读写》2009,(7):126-126
我喜欢看印度宝莱坞的歌舞,看着舞蹈家妸娜的身姿,变化的舞步,生动的眼眉,再伴上欢快热门的印度音乐,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有时,竞也会有跟着剧中人一起手舞足蹈的念头。当下猛拍一记脑瓜:真是醉了!对一件事物着迷,对一种信念执著,都是“醉”。下面三位作家,两位醉于“茶”,一位醉于“忙”,都是醉到一种境界的人物。学学他们,做一个沉醉于学习的人吧。  相似文献   

8.
徜徉桑海     
姚晴 《中文自修》2007,(10):21-21
桑海之大,桑葚之盛多、之美色、之味佳,及桑树与人之物我两忘之境,都写得精彩,特别是"我劳动半天采摘的桑葚大半慰劳了肚子……原来妈妈也在偷嘴"。令人捧腹。吃了这么多,会像传说鸠多食了会昏醉?记得《诗经》有这样的句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相似文献   

9.
"醉香醉美醉自然"是绍兴著名景区--大香林的广告语.每年金秋时节,千年桂花林花雨飘洒,暗香浮动,自然而生"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意境.花木葱茏中,心自然醉;沉在花香里,身自然醉;无雕琢之痕,清新闲逸,气自然也醉.每每沉醉其间,心旷神怡,流连而忘返!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不仅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需要使之得到快乐体验,由此获得较高的音乐素养。为此,通过"审美与快乐"式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展开相关探讨与分析,希望可以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穿插于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中的"十五个反思"无疑是该书一大特点,也是精华之所在。这种叙议结合的方式是音乐史学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尝试,不仅改变了音乐史学的惯常叙述模式,也拓宽了人们的音乐史学思维。借助这十五个反思,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他自身对音乐史研究的观点及问题,还将读者一同带入关于音乐美学、音乐术语学等学术问题的反思之中。本文将通过对这十五个反思的审思和剖析,尝试从主体性、作品中心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揭示埃格布雷特的音乐史学思想,以让人们进一步理解这部著作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醉,让人无法抗拒。有的人可以醉在美酒中,有的人可以醉在胜景中,有的人可以醉在妙诗中。而我,却醉在美妙的音乐中,无法自拔。我爱音乐,因为音乐可以融入一切说不出来的感觉中。它是心灵的向往。曾有人说过:美好的幻想可以冲淡生活中的悲苦。当我寂寞时,总要听上一段音乐,它赋予我激情;当我茫然时,我喜欢让音乐给我一个目标,让我找到奋斗的方向。音乐可以让一只丑小鸭在灵魂深处的另一个世界中变成白天鹅。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治世思想决定了其乐教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其一,音乐是士君子必备之修养,儒家仁政理想的体现便是人人懂得礼乐;其二,音乐不仅是娱乐,其本质更是政教,是"礼"的有力补充;其三,"物动心感"而生音乐,音乐是人伦善恶的"象德之音";其四,如同天地阴阳,音乐反映着宇宙的奥秘,渗透着人的灵魂与精神,它是天地万象"有序性"的象征。儒家这种"为人生"的乐教思想使得我国古典艺术在审美风格上,崇尚平和雅正、含蓄蕴藉的美感。  相似文献   

14.
自古醉人之物,无非酒、月、潭、影。一壶好酒,一轮明月,一方小潭,一人独影,都能使那好醉之人,一醉方休。几多文人墨客这样陶醉过,于是也让我们后人醉于他们的诗,醉于他们的过人才华,醉于他们的善感愁情。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和"是其中最为重要、最核心的思想观念,"和"的生成背景,是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自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史称先秦时期)。我们所要阐述的"和"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在于音乐本身之"和",而且蕴涵在当时不同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之中。通过对重要人物及著作论述进行阐释,我们可以感受到"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整个传统美学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发现从现已出土的有关西周时期出土的编钟乐器,从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等诸位儒学思想家及其相关的美学著作和史书记载中都无不浸润着"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呵,其实,音乐就是我们心中血液拍岸的声音,她化作音符从一颗心飞翔到另外一颗心里,在那里滋生共振。音乐更多的时候是必弦的拨动,一颗心哭了,整个天全都湿淋淋的了。走过小雨淋漓的密林,浑身上下都湿得透透的啦!因此,当很多人还不识曲谱的时候,情调不同的歌声已经飞得满天都是了。诗言心声,音乐是飞翔的诗哟!那韵、那味、那调调的天籁之音,让多少人不饮自醉,醉亦知香呵……  相似文献   

17.
正嵇康,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声无哀乐论》完整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层层推进的八个回合的辩难,不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一系列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其核心观点是"声无哀乐",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2014网络流行语"我也是醉了"在于表达对人或事物的无奈、不满或轻蔑。从模因论角度出发来研究其出处及复制、传播方式具有现实意义。"我也是醉了"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既离不开本身的简洁形象、委婉含蓄,又离不开外界多种因素的助推。以"我也是醉了"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利弊兼备,需要相关规划和政策的有效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在《老子》一书中曾提及四个与音乐相关的命题即"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可见《老子》提倡一种纯粹的、适度的音乐观,他认为应该给音乐一种完全"真我"的发展空间,抛开儒家的礼乐思想,抛弃矫揉造作的人为之音,音乐应该是自然天成的声响,散发着田野泥土的气息,表达草根阶层心声的天籁之音。八音坐唱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其音乐形式与内容与自然融为一体,让我们愈发的体会到《老子》所提倡"纯"音乐的价值,开始返回音乐的源头找寻"原生态",找寻音乐的"真我"。  相似文献   

20.
戏曲音乐是一种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表演形式。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由于学生从小接触戏曲音乐的机会较少,所以不习惯或不喜爱戏曲。下面,以京剧教学为例,浅谈戏曲音乐赏析教学的实践策略。京剧是"国粹",引导学生了解、赏析、传承京剧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义。纵观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学段"京剧欣赏"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大多是同一种模式,即从京剧的行当、脸谱、表演程式、伴奏乐器等常识为主要线索组材,教学侧重于京剧相关知识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