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威 《新闻记者》2003,(7):20-22
硬、软导语之争 西方新闻学中的硬新闻(hardnews)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消息。 在文体上,硬新闻的典型标志是倒金字塔方式,一般采用概括式导语,又称硬导语,它要求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然而,这种写作方式自上个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一些记者认  相似文献   

2.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硬与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这一原理启示我们,在硬新闻的写作中,如能恰当的运用一些软新闻的写作手法,则无疑会使硬新闻像软新闻一样引人入胜。 新闻有软硬之分,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如,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趣味轶事等。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信息报道。硬新闻写作多半采取“直接了当的新闻”所用的手法,写法比较呆板。软新闻则不然,其手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不像硬新闻那样在导语、正文和结尾方面有一定的规范,可以采取记叙、描写或解释等多种手法。美国新闻工作者哈里斯莱特和约翰逊,在他们合写的《全能记者》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事件本身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或者记者有足够的本领,硬新闻也可以用软新闻的手法处理。”  相似文献   

3.
导语按写作形式分类有种种,描写式导语当属其中之一。所谓描写式导语,就是在导语中对新闻里最能表现主题、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或最有趣的情节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这在倡导现场短新闻及新闻写作要“软些再软些”的今天,无论是从新闻学还是从心理学、美学等方面来说,它都具有独特的效果。 描写式导语因以饱醮感情的笔调来再现生动形象的场景,进而能使新闻的思想性在第一时间里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认为:"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为什么这样强调导语的重要性呢?这是因为;一、导语既可以使新闻紧紧抓住读者,也可以使读者放弃阅读;二、导语的好坏可以决定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取舍;三、导语设计能显现记者的才华和功力;四、导语为整篇新闻定下基调,关系着主体部分如何展开;五、一篇新闻只有一条导语,因而它必须是最优化的.  相似文献   

5.
对国内有关“硬新闻”和“软新闻”界定的质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编者按]本文作者在国外留学、执教多年,对西方新闻学理论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认为,国内新闻学界关于“硬新闻”、“软新闻”以及“新闻导语”的界定与要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含混莫辨的状态(或曰误区),以致于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为什么有的新闻体裁用倒金字塔结...  相似文献   

6.
第一,“软化”之功,就是化“硬”为“软”功夫。从新闻的表现形式租内容上讲,时事新闻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有硬、软之分。这里所说的“硬”,主要是就一些时政新闻而言的。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时事编辑,在处理这些必发的“硬”新闻时,就应当运用化“硬”为“软”之功,尽量让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比如,新华社2003年底播发的我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稿件,在内容上不可谓不“硬”,但作为地市级报纸,尤其是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新闻样式都离不开导语。虽然导语只是开头的一两句或一段话,但它把整条新闻的中心内容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来了,起到了统领全篇、引人入胜的作用。作为新闻体系中的后起之秀的电视新闻,毫无疑问也必须具备导语。然而,人们重视的往往只是电视新闻中文字稿导语的写作,而对于摆在电视新闻前面的一个或一组画面是否具有导语性质,则很少有人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在工作中也常常被忽略。那末,电视新闻有没有画面导语呢?我认为是有的。电视新闻是多种传播符号组成的,声画结合、视听兼备是它独具特点而自立于新闻  相似文献   

8.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西方新闻界老生常谈的两个基本概念。西方国家一些著名大学新闻系的写作教材中,对“硬”、“软”新闻的研究仍在继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界也逐渐加强了对这两种新闻的研究探索。与其他各个领域的报道一样,军事新闻亦有“硬”、“软”之分。具体分析和宏观把握军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对于改进完善军事新闻采写手段,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篇新闻作品,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除新闻标题之外,就是新闻导语了。就同一新闻事件采写的稿件,导语写得好,读者就会认真读下去,而且可能还会回味无穷;导语写得不好,读者就有可能"过眼不见",新闻报道就失去了功效。可见,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成败。我们先看看对同一新闻事件两种不同写法的新闻导语吧。2001年,铜陵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农民团伙系列诈骗案。几个甚至没有上过学的某县的农民诈骗做矿石生意或矿石加工的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和个人。  相似文献   

11.
目前新闻界对新闻有“软”“硬”之分。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硬新闻”的内容往往涉及社会发展,偏重于报道的深度以及思辨性。而“软新闻”则涉及社会生活,偏重于报道的广度以及生动性。二者缺一不可,都为读者所需要。二者虽然新闻视角不同,但可互为补充,甚至相互兼容。社会经济新闻属于“软新闻”的范畴。它是介于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新闻导语?目前国内新闻界给导语下的定义大概有以下四种(笔者见到的):一、导语是消息最关重要的开场白。二、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或第一个自然段。三、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通常是第一个自然段,是新闻独有的结构语言。四、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用主要的、新鲜的事实,简明生动地概述新闻的思想内容,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笔者认为以上定义,前三个都没有揭示导语这一概念的内涵;最后一个沾了一点边,但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中,“软与硬”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因素,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不能为软而软或为硬而硬。以辩证的眼光,科学合理地分析新闻评论的“软”“硬”特性,对于转变观念,促进新闻评论写作改革与创新将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张明辉  夏辉 《新闻窗》2009,(5):86-87
宋词以情胜重风韵,导语以意胜重切入。如何选用好标题与导语,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撰写好新稿件的首要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受众群体,快速准确地了解最新发生的新闻,妙用新闻导语,是快捷告知大众真相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导语的写作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关键技能之一。导语是一条新闻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读者是否会对这条新闻感兴趣,是否会继续阅读下去,因而也就决定了这条新闻报道的成败。写出好的导语,是记者新闻敏感度、采写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好导语也是公众知情权的体现。一、导语要体现最有意义、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1.好记者不会写出雷同的导语  相似文献   

16.
一、新闻的软与硬。本文认为,硬新闻是指宣传意图比较明显,采用直白的方式进行宣教的政治化了的报道,受众处于冷接受状态。硬新闻主要包括时政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软新闻是指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宣教的泛政治化的报道,受众处于热接受状态。软新闻主要有社会新闻、文体新闻、政法新闻等。  相似文献   

17.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硬新闻",指表现形式庄重严肃,内容主题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重大性的新闻。"软新闻",指表现形式轻松活泼,内容主题着重于贴近性、通俗性、趣味性的新闻。"硬"和"软"是相对而言的,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写"硬新闻"应软化表现形式,写"软新闻"应硬化内  相似文献   

19.
赵秋实 《记者摇篮》2004,(4):23-23,58
导语不是对新闻简单的总结.不是笼统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它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点上。好的导语体现的是新闻事件中最有意义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导语写得精彩.就能抓住读者,否则读者就溜掉了。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新闻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和可读性、可视性受到读者的亲睐及媒体的重视。从社会新闻的定义看,它没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报道为大众所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从表面上看,社会新闻是一种“软新闻”,但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实际七足“软中有硬”的。社会新闻的专业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