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摊寻梦     
这个题目是从姜德明先生那里偷来的,他印过这样一本书,追寻旧梦,重拾坠欢,留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在。  相似文献   

2.
新闻浮世绘     
他说这名牌裤子是偷来的! 哼,我才不信呢!  相似文献   

3.
著名爱国人士、“七君子”之一、读书生活出版社创办人之一李公朴(1900~1946年)先生的这篇文章,大致写于他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前一个月的1946年6月间,是最近在胡愈之先生保存的信件中发现的。承胡愈老亲属胡序威先生提供,谨致谢意。胡序威写了《关于李公朴先生(怀念韬奋和愈之〉一文的说明》,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李忠存 《网络传播》2009,(12):64-65
冯超是某公司的公关经理,最近他和同事们迷恋上了“偷菜”。为了偷好友的菜,他甚至忘记了工作了一整天的疲惫。凌晨3点他从床上爬起来偷了同事和朋友辛辛苦苦种的菜,亲眼看着将偷来的东西放到了自家的仓库里,他才高高兴兴地上床睡觉。  相似文献   

5.
龚育之先生曾说:“不能说,毛泽东是一个自然科学素养很高的人。这是容易理解的,完全可以从他的经历、他的环境和他所承担的使命,就是说,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毛泽东与自然科学》,《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版83页)  相似文献   

6.
仲秋的第一个晚上,我受编辑部的委托,拜访了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自学成才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何光岳先生.光岳先生在先秦古国史、民族史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早已闻名遐迩.我同他是老相识,而且多次欣赏过他的藏书.他住在翠湖园内二号楼,人熟地熟,我径直敲门而入.说明来意之后,他热情地把我让进了书房. 这是一间大约十八平方米的房间,门框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硃字匾额,上书“十无斋”  相似文献   

7.
去年,余秋雨先生来南京演讲时,给扬子晚报写下了这样的题辞:在信息传播的风雨大潮中,人们都在寻找公正的岛屿。蓦回首,岛屿就在身边不远处。这说明,余先生相信的,是扬子晚报这四个字给予他的信息公正性的承诺。余先生对扬子晚报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陈垣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学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这里仅介绍陈垣先生利用图书馆的一些事迹,以说明图书馆对于一个学者是何等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杂志的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说明一些事情,先当一回文抄公。对于文学创作,张贤亮先生是有绝大的自信的。这有他的一系列成功的作品可资佐证。但是对于读书的事情,对于编刊的事情,他也不可能没有想法。这不,在1996年第一期的《文学自由谈》上,他不辞劳苦地自由谈了一番,别说,还真有一些见地。  相似文献   

10.
范用先生走了,但我们始终不觉得他不在了。他的名山事业还在,这是他永远的存在,也是他无意中为自己铸成的永恒丰碑。  相似文献   

11.
王湜华 《出版史料》2007,(2):127-128
丁景唐先生于2004年1月出版了他的一部文集,集名即称《六十年文集》,既朴实无华,又直截了当,他六十年的辛勤耕耘,于此集中得以结集。而景唐先生为此文集用的副标题是《犹恋风流纸墨香》,更进一步说明,先生一生献身革命,其中与文字纸墨的交道,是至为重要的。先生几十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12.
2004年7月26日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92岁寿辰。这一天,启功先生的六种新书在北京师范大学为他举行的简短而热烈的庆祝会上同时首发,计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启功口述历史》《启功韵语集》(注释本)《启功讲学录》《启功题画诗墨迹选》启功跋《董其昌临天马赋》,中华书局出版的《启功丛稿》第四卷“艺论卷”。六种书的出版说明启功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精神矍铄,笔耕不已,这不但是启功先生之幸,也是学术界之幸。稍有遗憾的是,启功先生的目力有所减退,大部头的书稿很难一一亲自操觚,必要时需要别人协助笔录整理一下。我作为“文革”后…  相似文献   

13.
去年11月初是潘旭澜先生70寿诞,作为他的学生,能和先生一起共度这一快乐的生日,内心的喜悦是无法言说的。对先生来说,30年前根本就没有过70岁生日这个奢望,那时他正在苦难之中,能活下来就属不易。好在经历磨难之后,先生今天能健康愉快地与家人和学生们举杯笑谈,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80年代中期我考入先生门下,随先生治中国当代文学,于今已有15年了。说来汗颜,这15年来,先生的学问没有  相似文献   

14.
朱祖希 《北京档案》2006,(8):12-14,37
编者按:大凡研究北京的人,几乎都知道侯仁之先生,他被人们称为"北京通".然而,据我们所知,侯仁之先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仅仅是北京.为了对侯仁之先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刊特地邀请他的学生朱祖希先生撰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5.
正01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一个同学答对了。"  相似文献   

16.
琴瑟和鸣     
这几年,我们这个小小的“书香门第”也积攒了几幅名人字画。但经年挂在客厅墙上的是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惠赠丈夫的遗墨。那是1990年3月初,丈夫去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人代会采访。在那个春风清柔的傍晚,他采访完溥杰先生,先生准备送幅字给他。先生问道;“你爱人是做什么工作的?”他告诉先生在济南一家报社做编辑。先生思忖良久,挥毫写下“琴瑟和鸣”四个隽秀的大字。  相似文献   

17.
我的母亲     
去年初叶至善先生重病住院期间,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至善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用散文笔调写出的、充满爱心和理性的传记著作,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其实,至善先生在写作父亲传记以前,曾经作了充分的酝酿,甚至想到如何把握一部长篇传记的创作。因此他先写了《我的母亲》一稿,作为写长篇传记的“试笔”。后来这部分的内容大部揉进了父亲的传记中。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我的母亲》一稿没有时间继续写下去。本刊得到至善先生家属提供的这一遗稿,由本刊首次全文发表,以纪念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并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遇刺后,留下了大批的手稿。闻一多先生的手稿如同他本人一样严谨不苟。朱自清曾在《闻一多全集》“编后记”中写道:“我敬佩闻一多先生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从前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听说黄季刚先生拜了刘申叔先生的门,因此得到了刘先生的手稿。这是很可羡慕的。但是又听说  相似文献   

19.
谨严第一     
艺术巨匠的天禀,固非人人所能有,然而艺术巨匠的谨严,却是人人应当效法;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巨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学习鲁迅”,首先而且必要的,是学习他的谨严。从心细如发,产生笔大如椽,这是鲁迅先生每一篇文章的“创作过程”。从文句上去学习他的谨严,尚可能;然而所得仅属皮毛。即使能有其犀利,必不能有其深湛。即或深湛近似矣,亦必不能有其隽永。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犀利深湛隽永是对事对物观察得极透彻,剖解得极精微的结果;他无论什么不肯轻轻放过。为了一种植物的译名,鲁迅先生肯费几天的…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从维熙先生在2000年5月5日的《中国文化报》头版发出一声呐喊:保卫文化副刊!从维熙先生不是报人,据笔者阅读的局限,也鲜见从维熙先生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作品。这足以说明,从先生的这一呐喊所要表现的是一个文化人对文化的真心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