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文坛的卡夫卡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近代中日文坛上出现的卡夫卡式作品,发现所谓卡夫卡式文学的思想特质归根结底是一种荒诞主义精神,这成为卡夫卡式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股潜流。以卡夫卡式文学的代表作家残雪、川上弘美和多和田叶子为例,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2.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人的“自由”,并作为人的本质来决定。其自由观又和其文学创作联系在一起。首先在文学本质问题上,萨特首先把文学的本质与自由、存在联系在一起,认为人所创造的文学艺术也必然是对自由的选择和揭示。本文拟就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本质的论述来揭示人的存在和自由。  相似文献   

3.
姜芳 《科教文汇》2011,(8):74-74,94
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新写实文学虽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文学历史上仅仅是昙花一现.但任何一种文学的产生都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新写实也不例外。它那本真生活状态的再现、零度的写实态度,无不受到上个世纪萨特等人存在主义的熏染.打上了明显的“存在主义”烙印.  相似文献   

4.
"情境剧"不仅是萨特独创的一种文学样式,而且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特殊载体。以《恶心》为代表的"情境剧"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点进行了形象表达,将深刻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文学之中,实现了文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萨特存在主义文体的哲学含蕴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法国著名小说家、存在主义作家阿尔伯特·加缪并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作家,但他在存在主义方面的影响以及把存在主义哲学引入文学写作领域方面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本文对其作品《客人》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简析卡夫卡     
卡夫卡是如何构建他“迷宫”般的文学世界的?如何在这云烟般的虚境中展示真实的生活图景的?深入考察,便会发现,是卡夫卡身上犹太的文化品格与犹太人独特的生存哲学造就了他独特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7.
简析卡夫卡     
王小玉 《金秋科苑》2009,(4):209-210
卡夫卡是如何构建他“迷宫”般的文学世界的?如何在这云烟般的虚境中展示真实的生活图景的?深入考察,便会发现,是卡夫卡身上犹太的文化品格与犹太人独特的生存哲学造就了他独特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8.
《审判》中,作者卡夫卡受尼采激进的虚无主义思想感染,认为荒诞的世界比真正的世界更可信,让读者透过富有启示性的荒诞情节领悟到可看到的事实,从而获得巨大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9.
高莹莹 《百科知识》2021,(15):12-13
茨威格在其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对人生境遇的荒谬性的叙述暗合了存在主义文学对荒诞的描写.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的本质在具体的境遇或关系中显现,但人无法把握相对应的境遇和关系.茨威格对人生荒诞性的认识体现出他在战争和强权意识形态下对生命的前瞻性思考和认知.  相似文献   

10.
安部公房是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登上日本文坛的他用敏锐的触角捕捉到了当时潜存于社会中的人的虚无状态。其代表作《砂女》就是围绕人的存在问题开展的。本文试图通过沙的不同寓意来分析与研究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人的生存处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尼采,一个在宗教面前敢于直接抨击神的人。他说:上帝死了!他有宣判上帝死刑的力量!他说“:我的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可是他们认为,我冷酷,是开着可怕玩笑的嘲讽者。”人们惧畏他就像惧畏魔鬼,同时,人们敬仰他甚于上帝。作为思想家的尼采是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有过一  相似文献   

12.
李立功 《科教文汇》2014,(31):113-114
“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屡有表现,具体到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又各有其特点。本文试以《金驴记》(古罗马阿普列乌斯)、《促织》(中国蒲松龄)、《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犀牛》(法国尤奈斯库)和《疯狂的君子兰》(中国张辛欣)这五部作品为例,分析一下这些作品中“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这些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怎样的同与异,继而希望在这一同与异的揭示中展示关于文学、关于不同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左右,并从6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作为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其基本主张是关注人的存在。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通过教学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从而形成个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本身就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课程与教学思想。首先,存在主义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强调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及经验出发进行设计,它反对学科中心理论;其次,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实施主要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创造性活动和非连续性教学;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反对教师的专制和控制,提倡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自由地做出适合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加缪的作品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的荒谬感.他的《局外人》偏重于揭示人与人日常生活处境的冲突,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处境中痛苦挣扎的独特的莫尔索形象.莫尔索以在习以为常但又枯燥无味的日常琐事中,以一种置身事外、不屑一顾的态度反抗.进而揭示出存在主义文学中对荒诞意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黄颖 《科教文汇》2010,(29):76-77
《海边的卡夫卡》选择了和以往村上作品完全不一样的主人公——一位15岁的少年,但我们仍能从他的身上散发的气质中寻找到村上的影子——孤独、无奈,但是他又不同于村上以前主人公苍白无力的形象,更多地被作者赋予了积极的、有价值的性质,并在其中去肯定自我。从这种意义上说村上的作品既是忧郁的文学,更是自我治疗,自我肯定的文学。因此,本文将通过《海边的卡夫卡》中主人公的精神特点,进一步走进村上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6.
袁忠惠 《科教文汇》2007,(2X):180-180
加缪的作品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的荒谬感。他的《局外人》偏重于揭示人与人日常生活处境的冲突,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处境中痛苦挣扎的独特的莫尔索形象。莫尔索以在习以为常但又枯燥无味的日常琐事中,以一种置身事外、不屑一顾的态度反抗。进而揭示出存在主义文学中对荒诞意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贾春晓 《科教文汇》2008,(4):154-155
卡夫卡以他特有的天才般的敏感,诗意般的触觉将人类的悲剧牢牢抓住,并发掘得更深,人们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被缤纷的物质生活掩盖过去了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本文浅析卡夫卡的两篇小说作品:中篇小说《变形记》,长篇小说《城堡》,加之对一些有着相似意境的黑白电影的比较,以此来展示卡夫卡的充满矛盾特色的文学世界:充满孤独感与恐惧感而无限悲观的“黑色”世界:因存希望且追求幸福的“白色”世界。  相似文献   

18.
"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屡有表现,具体到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又各有其特点。本文试以《金驴记》(古罗马阿普列乌斯)、《促织》(中国蒲松龄)、《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犀牛》(法国尤奈斯库)和《疯狂的君子兰》(中国张辛欣)这五部作品为例,分析一下这些作品中"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这些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怎样的同与异,继而希望在这一同与异的揭示中展示关于文学、关于不同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19世纪著名哲学家尼采对20世纪荒诞派大师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影响,并从该戏剧的等待和重复的主题上入手,扑捉尼采的上帝已死和永恒回复学说。同时分析了他们对这两种学说的不同态度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鼠疫》是荒诞主义代表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的代表作。该文从作品的人物、背景、情感三方面对比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三种主要情感:人们的恐惧、流放感和同理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