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览     
新闻与群众关系如何请看江苏读者调查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江苏省新闻学会等单位对全省十三岁以上的有视听能力的城乡居民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性的抽样调查。其结果有几点值得注意:广播的普及性高于报纸、电视。有百分之九十四点五八的人听广播,百分之六十四点五四  相似文献   

2.
打开报纸或看电视、听广播、看网络,很多新闻让人看了感觉很假,也有很多新闻惹来官司,还有些新闻让人看或听了觉得很乏味,这些所谓的新闻给受众带来的不是益处,而是不良影响或误导。那么,受众最终回报给发布此新闻媒体的是“不买账”。这说到底这是个人才问题,本质是新闻人的核心素质问题。在这  相似文献   

3.
博览     
新闻与群众关系如何请看江苏读者调查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江苏省新闻学会等单位对全省十三岁以上的有视听能力的城乡居民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性的抽样调查。其结果有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5.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各族读者、听众、观众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兴趣、需要、时间和习惯,以及他们对报纸、广播、电视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为新闻改革提供依据,自治区新闻学会、新疆广播电视学会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疆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于5月27日至6月2日,在乌鲁木齐进行了新疆首次  相似文献   

7.
人们把报纸叫“新闻纸”,认为报纸是向人们传播新闻的最快的工具。其实,这完全是旧观念。自从无线电广播诞生以来,报纸这个“新闻纸”就变为“旧闻纸”了。当代,各国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主要不是靠看报纸,而是靠看电视、听广播了,在我们国家里,电视还不普及,了解国内外大事,大多数人靠听广播,或者说大多数人首先是通过广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的。  相似文献   

8.
吴万里 《今传媒》2007,(3):27-27
1月5日翻开<人民日报><国际周刊>版,被一则新闻的标题紧紧吸引住了,题为<不看电视报纸,只为避硝烟>,先是感到怪怪的,怎么看不看电视报纸与避战争硝烟有何关系呢?细看内容,才知道原来是近年来中东战火连绵、硝烟不断,以致电视、报纸上充斥过多的血腥味,读者耳濡目染的都是血腥的画面与内容,因此埃及不少民众包括知识分子都不愿看报、看电视,最多通过广播来了解某些新闻.  相似文献   

9.
现在新闻媒介较多,作为农民,是喜欢读报纸、看电视,还是听广播?在收听广播中,是喜欢听中央、省、市台,还是本地县级  相似文献   

10.
蒋剑翔 《今传媒》2006,(4X):33-33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人家反而不相信,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11.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说过头了,人家反而不相信了,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除具备最基本的通话、短信功能外,逐渐被赋予游戏、上网、收发邮件、阅读新闻、阅读小说、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被人们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3.
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各级党委领导和新闻单位的同志一道,研究如何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水平和效果,把报纸、广播、电视办得有吸引力、感染力,使读者、听众、观众爱读、爱听、爱看。这就是说,报纸、广播、电视上的新闻要有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三性也可泛称可读性。中央领导同志谈到新闻的特点时指出,新闻的特点,可以作多种概括,除了党性以外,还要注意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人们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似乎都有这么个感觉:大区域行动、大范围成就、大面积经验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被群众称作门脸大,来头大,俗称“大门头”新闻.就拿中央级新闻媒体来说吧,有  相似文献   

15.
广播和电视、报纸一样,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都要坚持党性和真实性原则,但是电视和报纸都是办给人看的,广播则是让人听的;电视有收视、收看的限制,报纸有发行、阅读的限制,广播则没有这个限制,文化水平高的可以听广播,文化水平低、甚至是不识字的也可以听。  相似文献   

16.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说过头了,人家反而不相信了,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除具备最基本的通话、短信功能外,逐渐被赋予游戏、上网、收发邮件、阅读新闻、阅读小说、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被人们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报刊、网络、广播、电  相似文献   

18.
每天读报纸,听广播和看电视,我都是先看新闻报道。我想,有这种习惯的人大概不在少数。可见,新闻报道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新闻写作的文风对社会的影响想必也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现在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弘扬祖国文化”。而新闻写作在弘扬祖国文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不少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就常常仿用我们广播、电视和报刊上的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和文字又是文化的“基因”或“细胞”。由此可见,新闻写作中的那些疵瑕和陈词滥调也可能对社会文化生活有所感染。本文只拟就当前新闻写作中最流行、最时髦的又是最常…  相似文献   

19.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这段时间,我又听广播,又看电视,还阅读报纸,总想知道得快一点、多一点、具体一点。看了这几天的新闻报道后,我有两点感想:一是,我想到1956年刘少奇同志曾经提出:我们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写新闻同做其它工作一样,也是讲究效果的。一则真实的新闻,即使宣传的内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如果不讲究宣传艺术,缺乏可读性、感染力,不能吸引受众去读,去听,去看,当然也就不会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所以,江泽民总书记说:“要和新闻单位的同志一道,研究如何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水平和效果,把报纸、广播、电视办得有吸引力、感染力,使读者、听众、观众爱读、爱听、爱看。”这说明,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既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