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评论专栏“冰点”时评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喜爱。2000年《中国青年报》读者和专家两个评价系统中,7个新闻版里,“冰点”时评所在《青年话题》版的阅读率都得分第一。在2001年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栏评选中,“冰点”时评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时至今日,“冰点”时评仍旧是《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2.
白皓 《青年记者》2017,(10):38-39
从2013年第一次跑全国两会到今年全国两会,我的名称渐渐从“本报记者”变成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过去我手里拿着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现在还多了直播机、三脚架、麦克风等新设备.称呼上和物理上的变化背后,是中国青年报全媒体融合传播的“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新闻媒体来讲,“两会报道”是一场新闻大战,也是各媒体一显身手的时候。现在,笔者对《中国青年报》和《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的“两会报道”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4.
对于两会开幕式的报道,各媒体可谓穷尽所能,做足了章。但是同样是开幕式的侧记写作,会因媒体自身的特点、选择的报道角度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新闻风景。笔选择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三大媒体所采写的两会开幕式侧记进行比较,分析三大媒体侧记的行特点,写作异同。新华社所作侧记为《务实的措施必胜的信念》,《人民日报》则是《春和景明听议政》,《中国青年报》的两会开幕式侧记名为《大会堂前堵“明星”百米路上追热点》。  相似文献   

5.
每年的三月春风骀荡,“两会”隆重开幕,中外记者云集北京采访“两会”,各个媒体各施所长,展开一场声势宏大、竞争激烈的报道战役,“两会报道”已成为一种特定的新闻文化现象。在时间长、规模大、议程多的两会报道中,众多新闻传媒“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调动了现代化新闻传媒的一切手段,运用了消息、通讯、特写、言论、述评、图片、图表等各种新闻体裁,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两会”的盛况,从策划到运作、从广度到深度、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字到声像,每年都有令人欣喜的进步和创新。笔者在此选择《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6.
张坤 《青年记者》2007,(6):15-17
今年“两会”是十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议题多、热点多、会期长,在众多媒体的竞争大战中如何凸显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中国青年报》“两会”报道组从一开始就定位于“青年视角看民生”,按照“民主、团结、求实、和谐、鼓劲”的方针,充分体现出“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办报宗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今年,来自数十家校园媒体的"记者",与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一起,在中国青年报两会报道组的指导下采访所在学校师生、各阶层人士及部分两会代表委员,把大学生对两会的关注传达到报纸上、网络上,使大学生们轻松"对话"两会,便捷"问计"民生.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的“两会”新闻盛宴每每引发媒体新闻大战,传统地方纸媒做好“两会”新闻报道必须改革和创新。一是超前策划,立足民生;二是打造专栏,加强互动;三是版面清晰.解读到位。  相似文献   

9.
这次的“两会”是世纪之交的一次大会,是为“九五”规划画上句号的一次盛会,当然也是新闻频出、焦点聚集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会”遍地是新闻,抢眼的新闻俯拾即是。但是,作为一年一度的例会,它也是中外媒体云集、各路新闻高手大比武的“战场”,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特刊”(以下简称“特刊”)却取得了明显的成功,据该报报道,“特刊”在人大代表中是较受欢迎的,在委员驻地,“……两会特刊是最先被一抢而空的报纸”(3月5日《中国青年报》)。从“特刊”的成功,我们似乎可以讨…  相似文献   

10.
张玲 《新闻记者》2006,(12):45-47
一、Web2.0时代“把关”理论的发展 从1950年怀特将“把关”的概念正式引入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休梅克(Shoemaker)和里茨(Reese)提出了著名的五层面“把关”模式(个人层面、行业规则层面、组织层面、媒介制度层面和社会体制层面),“把关”理论已经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了体制层面。当然,五层面模式是一个普遍性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并非针对网络(更非Web2.0)传播提出.缺乏对它的个性化思考,而这种思考便是五层面“把关”模式之于Web2.0的运用及指导。  相似文献   

11.
今年的中国“两会”闭幕后,一个有关媒体“两会”报道娱乐化的话题便浮出水面。“两会”报道中女记者拦腰抱住张艺谋央求给点儿“下锅菜”的出格举动,“中国人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的“雷人”说法,都成为媒体的两会“大餐”,这些无不显示出媒体在对待严肃的“两会”报道上的娱乐化做法和浅薄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有人将短文章戏称为“豆腐块”,其实,“豆腐块”和长文章一样,也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人们的尊重。1996年5月29日,我采写的一篇《两眼井相距3米 一眼水苦 一眼水甜》的新闻被河南日报一版《各地珍闻》专栏采用。这篇300字的稿件介绍了鹤壁市郊区庞村镇金山寺山门外两眼奇特的水井.两水井相距仅3米,一眼井水甜如甘露,另一眼却苦如黄连。稿件发表后,豫北乃至全国到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庞村镇政府对记者一再表示感谢,并要为记者请功,被婉言谢绝。 “豆腐块”文章对推动经济发展也可发挥大作用。2000年1月1…  相似文献   

13.
全国“两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观点荟集的盛会。代表、委员们聚首北京.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报道好代表、委员们的观点,是媒体的责任,也是“两会”报道的一大重心。今年“两会”期间许多媒体的观点报道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值得我们总结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张海宁 《青年记者》2007,(14):102-103
客观地说,较之灾难报道的惊心动魄和主旋律事件的激人奋进,全国“两会”报道是比较难做好的报道类型。如何在持续十几天的会议中找到报道的亮点,并以受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开来?在2007年的诸多“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60°》的《两会全观察》和经济频道的《两会接力战》给观众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精确新闻”在报刊上渐渐流行起来。目前,国内已有几十家报刊在自己的专版或专刊上刊载精确新闻报道,如《中国信息报》的“统计新闻”、《光明日报》的“图表新闻”、《解放日报》的“百分比新闻”等, 许多报刊还专门开设了精确新闻专栏,如《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专栏、《文汇报》的《文汇财经·商业街区》专版之《新闻来自数据数据产生新闻》专栏等。《北京青年报》除了  相似文献   

16.
王楠  余睿 《新闻记者》2005,(5):17-19
每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然而,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两会”报道受众需求调查表明,33%的受众担心“报道没有好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的‘两会’内容没有通过好的形式介绍出去”;其次是担心“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占29%。可见,“两会”报道的可读性还有待加强,需要从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的深度、广度等方面加以努力,更好地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报纸争取到更多的读者,同时实现媒体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报道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搞好“两会”新闻报道,对于进一步将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两会”报道的议题结构,归纳近年来“两会”报道的创新,并对其未来发展作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回顾:两会报道体现社会变迁每年3月,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全国两会在北京如期召开,而两会报道就是我国政治气候的晴雨表。从改革开放至今,全国两会报道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历程?两会报道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1949-2007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进行系统探讨,从其内容、形式的基本特征出发,梳理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描述其现状,分析《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时代特色和变化,并从政治、体制和社会等方面追索其变化缘由。本文力求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党报新闻改革的面貌与效果,从微观角度勾勒我国政治传播的典型图景。  相似文献   

19.
《冰点》——当代中国社会实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冰点》———当代中国社会实录王恬1995年初,中国青年报扩出一个名为《冰点》的专栏,每周两期,每期整版刊出。负责该版的资深编辑李大同说:“这是我从业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是数量的挑战,更是质量的挑战。”1996年10月,《冰点》已赫然名列“第二届...  相似文献   

20.
中国网是国家重点外宣网站,其定位是“国情新闻网”。4年前,中国网开网之初就参加到“两会”的报道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国新办及“两会”新闻领导小组的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