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近年来有些报刊提出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问题,批评中小学生家长暗自拆阅子女的信件、日记的行为。这对一些不善于对待孩子的“隐秘世界”因而产生亲子矛盾、导致不良家教效果的家长,是很必要的。但是由于文章往往片面强调了“权”,同时也助长了某些少年子女,把家长...  相似文献   

2.
本书提及的“富二代”,不仅仅是指“富一代”的子女,还包括虽然家庭不是很富有,但是肯在未成年子女身上花钱,让孩子“富有”的家长的孩子。家长“回收”的却是孩子的懒散、自私、没有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于是,人们发出感慨:现代家长该如何教子?“富二代”该怎样教育?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子体会,专门为现代家长打造了这部教子手册。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临近开学,南京各大书店里的人气开始旺盛起来,由家长、孩子组成的“购书大军”正抢购着各种中小学教辅读物。由于南京今年继续实行“一费制”,学校“减负”,家长“增负”。家长为了买齐孩子学习所需的各种辅导书,少则跑两三家书店,多的甚至要跑六七家书店才能买到。南京市民自发形成了“南京书店一日游”!记者2月9日下午2:30在湖南路新华书店二楼看到,文教类柜台内人头攒动,人满为患。来这里买书的有同学结伴而来的,但更多的是家长领着孩子前来的。有一位李先生甚至从江北地区赶来。不少学生的怀里已经抱了一摞书,还挤在人群中不停地…  相似文献   

4.
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他们已进入了而立之年,其中一些已经成家立业、养育后代,而他们的孩子同样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被称为“独二代”。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14,(25):15-15
对于京籍孩子家长来说,今年北京的“幼升小”是一场战争,而对于非京籍孩子的家长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北京对于非京籍孩子入学的限制是逐年变得严格的。自从2012年开始实施“五证”政策以来,很多非京籍孩子就失去了在北京上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孩子所面临的压力可以说是世界之最。面对残酷的升学竞争,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使得中国的少儿图书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目的性和实用性,家长认为对“学习”有用的书就是好书,值得买,值得看,这样的“好书”严肃、刻版,说教色彩浓重,脱离孩子的实际生活,孩子不会喜欢,孩子们讨厌说教,他们渴望从阅读中得到快乐。家长追求功利和实用,孩子盼望娱乐和趣味;买书的是家长,看书的是孩子,这是少儿图书市场的一对有趣矛盾。  相似文献   

7.
张兵 《民生周刊》2023,(10):27-29
<正>“作为家长,对短视频一禁了之,是最省事却可能是最失败的做法,因为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辨别、选择与自律。”孩子沉迷短视频,怎么办?没收手机,采取“打”或“吼”等强制手段干预,有时,一禁了之的效果并不佳。如何解救被短视频“绑架”的孩子?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应注意把控孩子观看短视频的内容和时间,同时,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更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减少自身观看短视频的时间,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家长要包办婚姻是认为自己比子女高明,其动机是为了孩子幸福。政府在企业重组问题上“包办婚姻”同样是认为自己高明,其动机也是为了企业和国家好。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当作家的母亲问孩子:“你将来长大了干什么?”孩子答道:“我要当杀手!”这位作家惊骇之余,不由得感慨当今电视节目中凶杀镜头之多。在电视节目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杀手竟成了孩子们崇拜的对象。一位家长深怕电视中过多的拥抱、接吻镜头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于是每逢出现这类画面,就叫孩子蒙上眼睛,以致无法完整地看完一部片子。孩子不乐意了,说:“电视中尽是这类镜头,叫我怎么蒙啊?再说,你不在的时候,我还不是照样看?”闹得家长竟无言以对。以上是笔者从报纸杂志上随手摘下的几则,类似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在现实…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体罚频遭诟病的今天,杭州一家专门针对调皮男孩,以“鞭子”等手段进行“体罚教育”的培训机构却大受家长的欢迎,要求托管孩子的队伍经常排长队,常常“一位难求”。这个以“体罚”为特点的培训机构为什么会如此火暴呢?位于杭州四宜路的这家培训机构名叫“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以下简称“西点”),只招收6岁至13岁、调皮捣蛋的男孩。培训机构的创办人万国英幼师毕业,当过记者、做过公务员,开过广告公司、幼儿园,她坦言喜欢孩子、热爱教育。她说:“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或者过分溺爱的不…  相似文献   

11.
问题奶粉儿童排队检查 2008年9月l9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在问题奶粉儿童检查点外,焦急排队等待检查的家长和孩子人数太多,发生了拥挤。由于不少家长过度恐慌,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幼儿的心理,导致这些幼儿极度恐惧。专家说,一旦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其心理疾病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本身。  相似文献   

12.
教育版面承载的内容很广。意义很重,看起来纷繁,实际最终归结到一点,核心便是“为了孩子”。作为一名教育版面的编辑。思索更多的是做什么样的内容更贴近孩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途径又是什么?经过多年的编辑工作,我觉得“家长”是我们了解孩子,展现孩子世界。  相似文献   

13.
灰色学费     
没有人要求他们为孩子付这么高的学费。从国家政策上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们也不应承担这样高的费用。但现实是,他们宁肯节衣缩食也要去花这些“额外”的钱——这些从明而上看不到的“灰色学费”  相似文献   

14.
“可怜天下父母心”,婴儿的入托、入园问题,牵动着多少父母的心。“你的孩子放进去没有?”“你孩子的幼儿园条件好吗?”“幼儿园的老师好不好?”……这些常常是年轻妈妈、爸爸们的话题。多少家长为孩子的入托、入园而奔波忙碌。市政府把这一问题作为  相似文献   

15.
新闻观点的倾向和预判备受媒体关注的“八毛门”事件,最终以让媒体难堪的方式关上了大门。新生儿生病,家长陈刚带患儿到深圳儿童医院就医,医生诊断称需花数万元做手术,家长拒绝后将孩子转到另一家医院,声称花八毛钱就治好了病。医院一时成为众矢之的。可不久孩子病情再恶化,家长将孩子带到武汉的医院,  相似文献   

16.
厌学、任性、说谎、胆怯、暴力倾向、成绩下降、迷恋上网……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行为”,令许多家长伤透脑筋。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指出,针对未成年人身上出现的问题,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孩子出现异常状态,根源往往在家庭,因此要教育孩子,也要“教育”父母,进行系统性的“家庭治疗”。家庭治疗,也称家庭系统治疗。它作为心理学上的一个理论分支,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方式,在西方已相当成熟,而在我国则刚刚起步。家庭治疗不同于个体治疗之处就在于,治疗师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发生症状的个人身上,而是放在整个家庭单位的功能失调上…  相似文献   

17.
《民生周刊》2023,(10):18-19
<正>当下,短视频火爆,不仅让家长欲罢不能,身边的孩子也被“精准锁定”。有“聪明”的家长,看到短视频带来的名利,开账号、组团队、搞策划、编段子,让年幼的孩子“闪亮”出镜,扮可爱、装成熟、爆金句、晒智商、秀情商,等等,一时圈粉几十万上百万,乃至千万,名利双收。  相似文献   

18.
每个家长或许都经历过孩子好动搞破坏的“叛逆期”:孩子无事生非、躁动不安,将家里的物件折腾个底朝天,绘本分家,玩具解体。记得上次回老家,见到堂姐家的小外甥,他特喜欢玩水。每次堂姐洗衣服或拖地的时候,他都要凑过去大闹一番,要不就是借口洗手,赖在水盆边不肯走,  相似文献   

19.
六一儿童节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现在每个家庭一个孩子,孩子是家长的宝贝。孩子一出生,便要源源不断地花钱,数年之后的教育经费,更是一笔庞大的支出。家长们绞尽脑汁从各方面培养孩子,不但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还要培养孩子的财商。那么,如何为孩子理财?  相似文献   

20.
上雪 《新闻世界》2007,(6):15-15
就要高考了,临考前,作为考生家长难免“语重心长”。但是,你知道考生最不希望听到家长说什么话吗?以下是我们调查出的家长最爱说而孩子最烦听的十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