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宫体诗”是南朝齐梁年间形成的一种新的诗体,它在后世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咏物诗,咏人诗和咏情诗三方面较此前有了积极变化,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曹植这位“建安之杰”,其游宴诗历来颇具争议.笔者试从游宴诗体制开拓、题材丰富、词采华茂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征,从而肯定其不可忽视的美学意蕴.曹植的游宴诗为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六朝宫体诗的形成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梁代《刘生》诗溯源,分析梁陈两代帝王咏侠诗的特色及游侠形象的改变。梁陈帝王咏侠诗在宫体诗风影响之下,呈现出与建安风骨迥异的柔靡之音,咏侠诗在不同作者笔下被赋予新的形象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初唐至盛唐,是咏妓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受南朝宫体诗影响,唐初咏妓诗未能挣脱绮艳遗风之束缚。其后一百多年间,咏妓诗经历了诗境由单调狭小走向丰广多元、诗情由空虚浮华走向寄托遥深的过程,从而使咏妓诗从南朝宫体艳诗中挣脱出来,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并为后世咏妓诗开拓了题材疆域,打破了情感禁锢,成为咏妓诗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有唐一代,宫怨诗的创作较为繁荣,不仅诗作颇多,而且诗家,特别是名家甚众,如沈俭期、杜审言、王昌龄、李白、王维、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杜荀鹤等等,均创作出了诸多宫怨之作。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封建帝王后宫嫔妃弊制的存在;开放的社会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写作宫怨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诗人以创作宫怨诗来对六朝以迄唐初浮靡的宫体诗进行反拨;受当时诗歌入乐风气的影响以及宫怨诗恰正满足了人们了解“宫闱秘事”的好奇心理等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形式中,赋是诗的一个旁支,在历史的演变中此消彼长,互相依存、互为补充.辞赋在两汉四百年的流行过程中一度打压了诗,成了一个时代文学的主体样式,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作者通过对战国以来辞赋和宫体诗的文本解读,探索宫体诗在新变的过程中,如何汲取赋的因素和资源.用写赋的方法写诗,重视"铺排",力求"形似",忽略比兴.在内容、结构、语汇、风格上,使宫体诗成为最具辞赋意味和写作方法的诗歌,而新变后的字法、句法、对偶等形式美学,便成了唐人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先驱.  相似文献   

8.
宫怨诗易与宫体诗混淆。比较研究发现,宫怨诗兴盛于唐代,创作群体广泛,创作时间跨度长,注重以抒情笔调描写宫人心态,在反映宫人痛苦生活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仕途人生;宫体诗流行于齐梁后期,创作群体相对狭窄,创作时间跨度较短,侧重对女性容貌体态的细致刻画与声律等形式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禅偈在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样态,如玄言禅诗、白话禅诗、山水意境禅诗、宫体艳情禅诗等.宫体艳情禅诗创作于禅门大德之手,写画闺中情怨和男女私情的宫体诗与禁戒酒色的佛禅思想在诗中奇妙结合,对此类禅诗的解读不能单纯从文字表面去理解,否则其中暗喻的佛禅义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漏失.  相似文献   

10.
七夕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节令诗之一,两晋南北朝七夕诗除受到此时诗坛因袭模拟的诗风影响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文人七夕诗和民歌中的七夕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七夕诗的内涵逐步深化,从单纯的咏牛郎织女传说延展到闺怨和乡园之思;家族创作和宫体诗的影响也是这一时期七夕诗的发展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七夕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节令诗之一,两晋南北朝七夕诗除受到此时诗坛因袭模拟的诗风影响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文人七夕诗和民歌中的七夕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七夕诗的内涵逐步深化,从单纯的咏牛郎织女传说延展到闺怨和乡园之思;家族创作和宫体诗的影响也是这一时期七夕诗的发展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禅学自传入中土以来,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宋以来,"禅"在文学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了,以《沧浪诗话》为切点,通过对禅与诗各自特征的把握,及诗禅交涉的缘起,来阐明"禅"对我国传统诗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严羽的"以禅喻诗"的文学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对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隋炀帝虽是一个昏庸糊涂的帝王,却是一个英明的坛领袖和成就卓越的诗人。他没有把学带向宫体诗的死胡同,而是冲破了陈梁宫体诗的樊篱,拓展题材,把诗歌引向军旅和宫廷之外的山水风光,从而使隋代学出现了生机和活力,他对隋代学的健康发展自有其不可磨灭之功。他的军旅诗刚健豪迈,有扭转颓风、开启唐音的重要意义。他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刻画细腻,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唐代帝王的宴饮活动在帝王活动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频繁的宴饮活动促进唐代乐舞曲目的增加和表演形式的变化。同时,随着宴饮活动地点的变化,宴饮诗的内容逐渐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描述,诗词变化反映出宫体诗向七律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焦琳《诗蠲》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一部《诗经》研究著作.以文学性的思想来研究《诗》学是《诗蠲》的一大特点,焦琳《诗蠲》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主、以情论诗、以意逆志、以诗释《诗》上,以文学思想解读《诗经》打破了文学与经学的藩篱,使《诗》脱离了圣人之义的窠臼,重新焕发出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何晏诗考     
魏晋文学的风格,是在儒道两种思想消长而又相互结合的情形之下的流转,所以要说明魏晋文学的风格,必先了解其时代思潮的本质。在那种特殊的历史境况下,无论是建安文学还是正始时代都受到儒道调和作用的影响,魏晋文学的风格才开始有文学实用与声气合一的转化。何晏的诗虽然仅存世3首,但不难发现何晏的诗在这种文学精神的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宫体诗反思     
千百年来,宫体诗被视为"色情文学"、"淫声媚态"之作,这些评价已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然而"宫体诗"既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存在于文学史上,则必有其存在之合理性.文章对"宫体诗"加以界定,并探讨其题材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与其宫体诗相比,萧纲的行旅诗具有较为独特的风格特色,其中《经琵琶峡》一首可为代表,证实萧纲诗在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萧衍不是宫体诗人,但对宫体诗的兴起有铺垫作用。他爱好文学,创作了大量的“准宫体诗”:提携后进,积极引纳文学之士,并以才取士,为宫体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笃信佛教,将佛经的欲色描写带入诗歌创作,对宫体诗描写女性娇艳之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古代影响深远的蒙学教材,《千家诗》以其自然诗教特色发挥了文学启蒙教育的作用。本文从文学知识启蒙、情感熏陶、审美价值培养三个方面论述《千家诗》的诗教特色。并将结合儿童教育等理论阐述《千家诗》在选诗和编排体例上的科学性,人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