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试论和谐理念下的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弱势群体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焦点和难点,对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毕业生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经济弱势群体、学业弱势群体、生理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性别弱势群体等。要坚持以人为本,政府、高校、大学生共同努力,群策群力。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它由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和谐构成。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对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过程中,弱势群体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中的特殊群体,关注、解决其实际困难是图书馆工作必须注重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弱势群体的界定,即分为员工弱势群体和学生弱势群体;进而分析这两类弱势群体在实际工作中会对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产生的影响,并就如何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温静 《华章》2010,(31)
高校弱势群体学生是家庭生活贫困所导致的贫困生,他们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表现不积极,学习上投入不足,成绩不好.贫困使一些大学生失去心理平衡,导致思想崎岖.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形成与现状,及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就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采取的有效对策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尽可能地为弱势群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4.
加强高校“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需要特殊关爱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特点,这决不是仅仅依靠经济手段就可以解决的。贫困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应加强“弱势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高校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一个日渐扩大、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也在高校中出现。关注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成长的需要,也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经济窘迫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受疾病困扰的大学生、痴迷网络及陷于电脑游戏不可自拔的大学生等四种基本类型。针对高校的弱势群体,要健全学生工作制度,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工作,强化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学生工作专职队伍建设,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助学工作。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生理缺陷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是当前高校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对他们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程度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针对当前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保护乏力的根源,必须增强高校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将教育法律的基本立法精神渗透到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加大教育法律的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完善立法,设置专门的维权机构确保大学生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渠道的畅通,有力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李朝毅  顾伟 《高教研究》2005,21(4):85-87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改革和扩招,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称之为“特殊群体”的学生。所谓“特殊群体”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具有各种不良行为特征与心理特征的群体,主要包含经济弱势群体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弱势群体学生、学习弱势群体学生(学习困难生)、行为弱势群体学生(违纪受处分学生)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校就业弱势群体进行范畴界定:能力弱势群体、技能弱势群体、个人不可变因素弱势群体及背景弱势群体,并从个体、高校和社会及企业等角度提出了帮扶对策。  相似文献   

9.
关于高校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弱势群体”一词,在我国官方最早出现于朱基任总理时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弱势群体享有特殊的就业资助”。[1]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改革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人群共同体。高校弱势群体,笔者认为主要包括贫困生、成绩差等生、有身体缺陷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本文特指贫困生。它与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问题息息相关。高校弱势群体实际上是社会弱势群体在高校中的特殊存在形式,这个群体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在提倡科学的发展观的新形势下,社会公正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速放缓的原因,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工需求呈下降趋势,其中对文科生需求下降尤为明显。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学历层次不占优势,而商科类高职弱势群体的就业难度就更为突出。文章从分析高职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入手,着力解决商科类高职弱势群体的就业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中经济弱势群体相继出现,并且呈上升趋势.科学合理界定高校学生经济弱势群体是摆在政府、高校面前的紧迫任务,通过对辽宁高校545名困难学生的调查走访,我们认为应该坚持属地化、专业化、制度化和动态化的原则,将家庭年收入、高等教育费用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三者结合来分层次界定,制定公平、合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校"双困生"是目前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经济状况、就业技能、就业观念、性格、就业政策上都处于弱势。属于家庭经济、就业都困难的学生。针对"双困生"面临的问题,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政府和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设计相关课程有针对性的关怀就业弱势群体,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唐捷 《文教资料》2013,(4):141-143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使得他们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分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现状,提出更好的满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需求对策,以实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管理。  相似文献   

14.
由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处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心理特点,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形成与现状,及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就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采取的有效对策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尽可能地为弱势群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界定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概念的基础上将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分为生理困难型、心理困难型、环境困难型三类,并分析了三类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就业扶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引起了各个高校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文章从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入手,阐述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出有效地管理关爱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对策,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的稳定,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成倍增加,他们中间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一弱势群体,他们一方面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思想,另一方面,综合素质比较低,这种反差使他们部有一些或多或少心理疾病,如何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工作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产生原因及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基础上,就如何扶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构建和谐育人环境提出一些看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资源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多,高校就业工作已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心的大事。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毕业生中存在的诸如学业、心理等问题的学生,是一个必须得到重视的“弱势群体”。做好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稳定和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毕业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学习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和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毛入学率的不断增加,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日益增多,这对高等教育的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是种挑战,对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生理、情感、环境适应等方面原因使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困难和不利地位,他们不能胜任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的到了被淘汰的危险境地。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弱势群体的指导和帮助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文章着重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学习弱势群体产生之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对其加强教育及帮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弱势群体”及其扶助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大学生“ 弱势群体”是指因经济贫困、心理不健康、身体素质弱、学习成绩差、思想行为不良等而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学生。大学生“ 弱势群体” 的形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不但给高校的管理和学生成才形成压力,而且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因此,我们应扶持关怀大学生“ 弱势群体”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