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生态审美角度赏读格拉宁的《一幅画》,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画和一幅充满艺术魅力的绘画创作,两幅图景交互映衬,汇成人们心目中的一幅美好画卷。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美的艺术体现,还促生了人们心灵审美的生态诉求和维护精神家园的生态斗争。小说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共生共存的生态审美观,保护自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生态观,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的发展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态实践观逐渐形成,他强调生态环境和人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自然界而存在,从"原始自然"到"人化自然",人在其中扮演了主角,"原始自然"在人的实践下改造为"人化自然"。人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根本来源于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态实践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梳理和解读习总书记生态实践观,对于根治中国生态环境的痼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自然观中物我一体、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用之有节的生态观,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理论指导。尽管基于农业文明的儒家自然观不可能建立起现代意义的生态理论,但其朴素的生态伦理理念对于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习近平广泛开展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探索,福建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历经福建探索根植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贡献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观、公平共享人民至上的福祉观、协同推进综合治理的系统观、绿色清洁低碳循环的发展观、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全球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彰显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特优势、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强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强调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形成良好生态效能;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驾齐驱,促进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形成良好经济效能;强调以人为本,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形成良好社会效能;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形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底色,主动融入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扬弃西方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运用民族学的理论知识,主要从三少民族的自然崇拜、禁忌、习惯、民间文学着手论述其传统的生态观,并简要分析传统文化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客观作用。对三少民族而言,生态保护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传统文化体现了三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智慧,体现了尊重和保护环境的朴素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萨满教生态观是在其游牧生活中形成的,这种以人、畜、地为基本生产方式适于生态规律,将蒙古族萨满教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等视为人类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脉络、指导思想。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已经形成了蒙古人的理论价值。这不仅对蒙古族,对全人类爱护大自然,保护自然界,形成和谐生态自然观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潘丹丹 《时代教育》2013,(1):163-164
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完整的、系统的生态观,这包括:既要尊重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利用自然,科学定位人与自然的相处,更要与自然和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渊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萨满教生态观是在其游牧生活中形成的,这种以人、畜、地为基本生产方式适于生态规律,将蒙古族萨满教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等视为人类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脉络、指导思想.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已经形成了蒙古人的理论价值.这不仅对蒙古族,对全人类爱护大自然,保护自然界,形成和谐生态自然观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易灿  郭琨 《文学教育(上)》2014,(17):138-141
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独特的生态观。本文重点挖掘和梳理了儒家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之有度、参赞化育”等生态伦理智慧,对于进一步增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提高人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生态意识和理论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的研究具有着不同视角: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一种辨证的历史观;恩格斯则从自然发展的历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强调自然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说明的统一的和发展的物质世界,是一种辨证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自然观,在作画时奉行以小见大的宇宙观,以尺画显天地,在描绘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表达画者主观的内心世界。古代自然观以哲学性探讨为依托,以参禅悟道为主要形式展现。道以艺现,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囊括于艺之中并显现出独特的布陈置势,画道之理。中国山水画在全景式构图中通过山川之势与“人间之味”的排列布局体现人与自然相和之意,于截景之中突出刻画山川之性营造气韵生动之境,山通情,人晓意,达到物我相融的境地。中国山水画之意境展现出千人千味,生机百生,在传统自然观的影响下可观乾坤之景。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探求科学的发展观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依据,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其内涵在社会进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它对人们转变认识视角,加强世界联系,调整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哈代的自然观与游苔莎、苔丝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以有机的观点看待自然,他笔下的自然神奇、美丽且充满灵性,是与人类平等的相互联系的生命存在。哈代笔下的妇女与自然紧密相连,他用自然世界来反映女性的心理变化,烘托出女性形象;同时也用妇女的悲剧传达出对有机自然逝去的痛心。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哈代的自然观及其与游苔莎、苔丝的悲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养生观主要表现为顺任自然、超然世外、保持心境恬淡的精神修养,还涉及到了气功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然观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必然内蕴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人类实践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的"自然观"。从历史上看,整体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伦理自然观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对人之本性的片面理解出发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自然观"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在于实践。按照人的实践本性,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人对自然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和信念,敬畏自然观才是最符合人之本性、自然之本性的科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保护着自然界。人类不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而导致人类消亡和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而与大自然协调发展,都符合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规律。应该从世界观角度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价值观角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统一中确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自然观角度对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品《野草在歌唱》进行解读,分析了小说中殖民者与非洲大陆自然的矛盾,指出南非大陆日益严重的物质生态危机是由这一矛盾演化而成的,揭示出蕴含在小说中的生态意识,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和睦相处,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先锋小说是以反传统的角色走上文坛的。但是,我们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即使是先锋也不能斩断传统的根。余华的小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作品中内蕴着"性恶论"、"顺其自然"的生存观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姑妄言》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富、艺术特色鲜明的长篇世情小说,作者曹去晶根据明末清初社会现实描绘了一幅明清易代时的市井众生图,全方位地揭露和抨击了明末清初的污浊世情和人性的阴暗面,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理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