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苏轼在文道观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不轻“文”,不废“道”;苏轼则更重视“文”,把“文”放在第一位。在“道”的内涵上,欧阳修所论主要是。百事”,是现实生活;苏轼的“道”则包含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凡情之所系,有感于心者,皆为“道”的内容。在论及文章的“自然”时。欧阳修主要关注语言、行文等外在形式:苏轼则进一步要求文章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唐宋古文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文道”关系一直是文人学者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因而唐宋文道关系的演变就显得错综复杂。由“道统”、“文统”到“文以明道”,由“文道合一”到“文以载道”,最终发展为“作文害道”。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不仅提出了“道胜文至”、“道以充文”、“重道而不轻文”的文道观,而且扩充了韩愈“道”的范畴,将道分为“圣人之道”与“诞者之道”,赋予“道”崇尚实际、重视实用的新内涵。他强调:“文与道俱”,将文品与人品紧密结合,欧阳修纠正了唐宋古文运动以来“文道关系”的错误倾向,从而摆正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的“文道观”更是受到了《周易》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古文以“道”为灵魂,因而“道”的涵义的丰富,亦必对古文艺术风格之形成产生影响。从韩愈的作为文化价值之善的“道”,到欧阳修的合乎自然人情之真的“道”,再到苏轼的作为美之渊薮的“道”,是道学内涵在唐宋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过程。作为唐宋古文运动之主将,此三者的散文风格与其道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并深深地打上了各自道学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李国文先生的《唐朝的钉梢》(载《人民文学》2004年第2期)一文称“欧阳修倡古文运动,是‘文起八代之衰’的文艺复兴大师”。李先生显然给欧阳修戴错了桂冠,“文起八代之衰”的桂冠是专属韩愈的。它出自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意为韩愈的文章崛起于文章一连衰败了八个朝代(即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的时候。如果把这一称誉授予欧阳修,势必把唐代也列入“文衰”时代.这不是抹杀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成绩吗?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学及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当中,一位是倡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领袖,一位则是代表着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文坛大家。二人推崇古文,提倡仁政治国,关系紧密,私交颇深。而苏轼的一篇科考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则是他们彼此相知的“契合点,”体现欧阳修与苏轼在仁政思想和文学风格(散文方面)等方面存在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北宋的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他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成为继韩愈和欧阳修之后一代文坛诗社的领袖,百世文人骚客的楷模。不谈古文和古文运动则已,一谈必称“韩、柳、欧、苏”,这四大家的文章各具特色,后来人概括总结成一句话:“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元代人郝经说得最具体,他明确地指出,“唐之文则称韩柳,宋之文则称欧苏。”可见苏轼的文章不但能媲于韩柳欧,而且深远地影响于后世。陆游说得好:“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8.
古文家方苞盛称欧阳修的碑志文“摩《史记》之格调,而曲得其风神。”(方苞:《古文约选凡例》)这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肯定了欧阳修碑志文的成就,而且指出了欧阳修碑志文的创作与《史记》的联系。方苞的评断并非过誉之辞。碑志文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一直到欧阳修的笔下,才充分显示出传记文学的特征,才能当之无愧地步入传记文学的范  相似文献   

9.
捧读管笛先生的《醉翁亭记研究》(黄山书社,1999年5月),手头和心中都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煌煌大作。研究一篇400余字的文章,却写成数十万言的巨著,实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桩奇事。管笛先生的“小题大作”,对古典文学研究颇具积极意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传世名篇,也是其散文风格“六一风神”的代表作。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其创新方式之一,就是在散文创作中“破体”为文,打通文体之间的表现技巧,创造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貌。他一方面以文为赋,在赋体文中贯入古文气势和古文表现手法,开创宋…  相似文献   

10.
<正>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开始,世代教人读书,历朝历代无数先哲都有谈读书之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并有谆谆告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可谓读书精道箴言比比。所以,盛名之下再谈读书,着实犯难。可是,环顾当今世界,摆在面前的却是令人极其尴尬的局面——尽管我们独具五千年文明史、两三千年读书史,但是,“通过读书(而不是耳听)学习知识的比率”和“养成读书习惯的比率”竟然位居众多发展中国家之后,为“存书之首、读书之末”状!显然,  相似文献   

11.
苏轼将诗书画引向深度结合,“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是苏轼“诗书一体”观的核心表达,其内涵是以“德”为灵魂,以诗意为统领的综合艺术论。破体为文、体兼众妙、形式相连、书卷气息构成了苏轼不同文体、书体之间以及文学与书法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机理,“书卷气”是苏轼书法人文化、文学化的典型表现。苏轼的“吾所谓文,必与道俱”“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以及“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等文艺思想和哲学观念,乃是形成其“诗书一体”观以及文学与书法在求道之途上存在统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2.
第五编 宋代文学1 选择题 1)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词人是( )。 A.柳永 B.秦观 C.李清照 D.周邦彦 2)改变了词以小令为主,创作了大量慢词的词人是( )。 A.陆游 B.柳永 C.欧阳修 D.苏轼 3)“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 )的主张。 A.公安派 B.前后七子 C.唐来派 D.桐城派 4)《明妃曲》一诗的作者是( )。 A.欧阳修 B.王安石 C.杨万里 D.范成大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选自( )的《浣溪纱》一词。 A.秦观 B.柳永 C.李清照 D.晏殊 6)《游金山寺》一诗的作者是( )。 A.王安石 B.黄庭坚 C.苏轼  D.文天祥 7)王禹(?)是( )时期的代表诗人。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能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优秀的古文家,与他创造性地继承韩愈古文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比较而言,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艺术精神接受者多,而对韩文艺术风格和创作艺术,则既有所接受,又有所超越。就风格言,主要接受的是韩文优游、平易的一面,而且在探索韩文源头时,最为心仪的是《春秋》、《史记》的审美风范。就创作艺术言,一则表现为学韩文的以诗为文,以辞赋为文和以骈文为文,而别创风神之美;二则表现为虚字的重复使用,韩用虚字主要是造成文势的开合、气骨的雄健,欧阳修却多用以营造优柔、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徐涛 《零陵学院学报》2014,(3):11-11,67
在苏轼看来,陶渊明是他心目中“高风绝尘”的第一大家,唐代诗人中能庶几接近陶诗的,惟有韦、柳二家:“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1]P2124中唐以来,柳宗元以古文知名而不以诗显,得东坡为异代知己,其诗才获“发明”。不仅如此,苏轼还进一步品评道:“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柳诗》)[1]P2109,更将柳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柳在韦上”之评引起了后世广泛争论①,其实这一评价背后蕴含着东坡深刻的诗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词义兼美”是苏轼文章理论的核心,“以古文为事”、道文并重、“文能达是”、“文理自然”以“词义兼美”为统摄,“文以适用”、“博学能文”也浸透了“词义兼美”的浆汁。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看了郭预衡先生的《论欧阳修》一文(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对文中确认欧阳修晚年在政治上“始终是主张改革的”这一结论,颇有不同看法。在此略陈几点管见,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7.
读常见书札记周本淳“鱼枯”与“木枯”《荀子·劝学》里强调灾祸必有内因,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通行本都作“鱼枯”,杨注无异文,王先谦《荀子集解》也无异文。古人早有“枯鱼”一词,如《庄子》等,似乎“鱼枯生蠹”...  相似文献   

18.
杨道麟先生指出:“诵读是读者把诉诸视觉的文学符号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它在中国古代备受文人推崇,“南窗读书吾伊声”,苏东坡就倡言声读;桐城派直言“因声求气”;“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人,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姚鼐《与陈硕七礼》)朱熹在《渎书之要》中更是主张“书须成诵”。  相似文献   

19.
“道胜文至”是欧阳修古文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然而“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非以道代文,实际上是一种文道并重的观念。此理论促进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顺利进行,并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洵与欧阳修以文缔交,过去通常认为其目的与作用在于为苏轼兄弟应考作铺垫和在京城立足作宣传,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影响与意义要广泛深刻得多;欧、苏二人在北宋古文运动发展过程中,在"文""道"、"人""道"关系上有着不尽相同的观念,但这不仅没有影响到彼此的交往和友情,而且对古文运动的最终完成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