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诗是诗人提高诗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毛泽东的诗词同样经历了反复修改的过程.诗要用形象思维,改诗应重视加强字词的形象性,以形象的语词表达诗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是绘画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综合体.诗的绘画性即诗的语言的形象性,诗的抒情性即诗的语言的感情色彩,诗的音乐性即诗的语言的抑扬顿挫.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格律化上.毛泽东的改诗充分体现了诗歌写作的特点,说明诗歌修辞应重视语象的可视性、语意的抒情性和语音的音乐性.学习毛泽东的改诗,不仅可以提高诗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的修辞水平.  相似文献   

2.
诗的发展同诗之生成和诗之衍变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诗之生成决定了诗的盛衰,同时诗之衍变以流动的方式作用于诗.中国诗的发展轨迹呈陨落状,文章试从诗之生成、诗之衍变等方面来探究诗陨落之根源.  相似文献   

3.
诗谜是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诗中有谜,制谜成诗,诗丰富了谜语,谜语为诗增添了色彩.这类诗大多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为一体,语句含蓄、巧妙.闲来读一读,不仅能丰富精神生活,愉悦身心,还能增长不少知识呢.  相似文献   

4.
六朝出现了许多新的诗型和诗歌母题,"赠答诗"是其中的重要类型.建安是赠答诗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建安赠答诗的艺术风貌中深切体现出"风骨"等许多特定的质素.建安诗人在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对赠答诗多有开拓之功,为后世赠答诗的写作创立了典范.建安以后,中国赠答诗形成了一种类型,并盛兴起来,影响了整个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5.
应制诗是奉天子或上司之命而作的诗,其格式庄重典雅,公式化特征显著.应制诗兴起于齐梁时期,在唐前期盛行于高宗、武后至玄宗的开元之时.进入天宝之后,应制诗逐渐衰落,能作这类诗的只有王维一人.安史之乱以后,应制诗遭到了灭绝.  相似文献   

6.
该文总揽微型诗,陈述了微型诗的来龙去脉,论述了微型诗的概念、意义与价值.提出微型诗是应时代转轨需要而诞生的诗体,是新诗走出困境的有益探索与有效实验,是生命力旺盛的一朵诗葩.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振兴诗教是我国学校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贵州安顺地区学校诗教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了我国传统诗教的起源和振兴贵州安顺地区诗教的内容等,探讨了振兴诗教的一些具体做法.旨在巩固安顺地区诗词进校园活动的成果,提高语文教师的诗教水平,推动中华诗词在校园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珂 《红领巾》2004,(1):65-70
电子网络传播是人类诗歌由口头传播到纸质书面传播后的第二次大飞跃,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诗的文体特征及美学特征的改变,使诗的视觉形式、诗的游戏功能、诗的视觉思维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网络诗与纸质诗在诗的形态、功能、写作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及创作的思维方式上都有较大差异.网络诗呈现出诗是可以“制作“的、诗的传播及接受方式是互动的、读者是“能动的参与制造者“等特点.目前内地的网络诗还停留在与文本诗没有太多区别的低级阶段,只是基本实现了网络诗的发行功能,其创作功能受到忽视,即只是通过网络来“传播“诗,没有借助网络的优势来“呈现文学创造的新经验“,来“制作“诗,几乎没有名诗人进行超文本的写作实验.此外,网络诗还出现了一定的自由化倾向,色情诗在网络诗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因此,有必要“净化“网络诗,提倡诗歌精品上网,同时还要加强网络诗的研究力量.  相似文献   

9.
王勃是初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典雅,尤其以赠别诗与怀乡诗见长.文章从王勃的怀乡诗与赠别诗产生的生活背景及其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王勃的这些诗.  相似文献   

10.
《诗艺》是现代英美诗的宣言书.麦克利什认为,诗的语言是意象的、艺术性的、复义的.《诗艺》中的意象是构成诗的主旋律,赋予了诗的弹性美.  相似文献   

11.
洪湖市第一小学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古诗文教育为核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怡情、以诗塑美"的办学特色,努力打造诗教品牌.建设诗意校园,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探索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2.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送别之际的赠物、赠言、赋诗乃至各种送别仪式,为送别诗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离别时刻感情的震撼点燃了送别诗创作的激情之火,苦闷的发抒使送别诗的发生成为现实;而祖饯祝辞在传达集体意识上的局限性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优越性,决定了送别诗一旦涉足送别题材领域,就成为送别文学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裁.  相似文献   

13.
谈以史证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想就以史证诗问题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第一点,以史证诗是中国诗学的方法和传统之一. 这一方面,往往适用于研究写实性的诗歌.以史证诗、以诗证史,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文学研究立场说,主要是以史证诗. <毛诗>是中国诗学的原始典范,开创了以史证诗. <毛诗序>注重以史证诗,往往以史--时事或本事--说诗. <毛传>注重解释诗歌赋比兴艺术. <毛诗>既注重以史证诗,又注重比兴艺术.因此是完善的诗学经典. 例如<燕燕>,<诗序>云:"燕燕,卫庄姜送归妾(戴妫)也.”<毛传>用了46个字,解释春秋时期卫国发生的这一本事,<孔疏>由此进一步用<左传>等史料详尽解释.--这是以史证诗.  相似文献   

14.
作为表达诗学现念的基本手段,选诗和理论阐述互为表里,共同建构起唐五代诗格的体系架构,僧人诗格也是如此.通过对选诗时段、所设门目、典范诗人的统计分析可知,僧人诗格在个性差异之外,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类别共性.这既为解读唐五代诗格开启了方便之门,也为彼此的理论互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金发是第一个把法国象征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来的,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新诗中的象征派代表人之一,他关于诗的观念、诗的艺术特点、诗的情怀、诗的理想的论述都值得认真深入研究.本文对他上述诸多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局限与失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在中小学生的写作空间中没有给诗留下任何席位,高考作文试题总是嵌入"诗歌除外"的字样,而高中教才总是只把诗当做学习的材料,很少将诗编入作文序列.更奇怪的是初高中教材多年以来很少选谈怎样写诗的文章. 终于从新教材中看到了这样的课文:《谈中国诗》 (钱钟书). 这篇课文将中国诗和西洋诗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很多特点,诸如:研究中国诗不能寻找一般印象,而要研究"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中国没有史诗,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中国诗不厚重,显得清淡、安和;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更多的是诗的特征.这些观点让人读后觉得朴实、新颖、信服.  相似文献   

17.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文类解说 我们有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 商周时代就有了文字记载的诗歌,诗歌是我国最早形成的文体之一.在漫长的发展流变中.中国古诗逐渐形成了多种形式或内容的诗歌: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长短句……,乐府诗、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隐逸诗、怀古诗、酬唱诗……,绮丽繁华的诗、古拙平淡的诗、奇思妙想的诗、浑然天成的诗、壮怀激烈的诗、温柔缠绵的诗……  相似文献   

19.
诗在诞生之初,与乐、歌是合一的.西周时,诗、乐、歌仍然是三位一体,但在祭祀活动中,乐歌为主,诗辞为辅.从春秋时起,乐歌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乐歌被天子、诸侯混用,逐渐向声乐、表演的性质转变,最终被新声取代.而诗辞作为乐歌的附属品,在经历了歌诗、赋诗、引诗三种并行不悖的用诗方式之后,便成了专讲义理的工具.自此,诗乐彻底分家.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咏梅诗的高峰期,梅花自宋以后,文人对其认识发生了变化,审美意趣得到深度的开拓发展.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对其咏梅诗的分析,能窥视北宋初期咪梅诗的发展情形及趋势.对梅氏的咏梅诗进行分类,并将他的咏梅诗置于其整体诗歌的创作中和咏梅诗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来阐释其咏梅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