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与总编面对面/总编手记》栏目开办三年来,约请了一批在对外传播领域较有成就的总编(社长)或对外媒体的领军人物,就所从事的外宣工作,谈经验,谈感受,谈思考,不仅反映了总编(社长)所在媒体的特点,也对其所在领域的前沿动态作了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总编手记》栏目开办三年来,约请了一批在对外传播领域较有成就的总编(社长)或对外媒体的领军人物,就曾经的事和问题。谈经验。谈感受。并对其提供的经验作了有理性的探讨。这些触角敏锐的文章.不仅反映总编社长所在媒体的特点,也说明了其所在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注重故事性和个案分析,其中既有“我是如何当社长或总编的”。也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外宣领域工作的思考。不只是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堆积。而且对所在领域的前沿动态作了前瞻性分析。《外文图书出版向对象国“靠岸”》、《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把握舆论导向的点滴感受》、《刚柔并济胡舒立》、《肩负着唤醒社会良知的责任——〈陈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韩松访谈录》等一大批刊登在《总编手记》栏目中的文章备受读者好评。在网络上掀起一阵转载的高潮。  相似文献   

3.
《总编手记》栏目开办三年来,约请一批在对外传播领域较有成就的总编(社长)或对外媒体的领军人物,就曾经的事和问题,谈经验、谈感受,使其提供的经验作了有理性的探讨。这些触角敏锐的文章,不仅反映总编、社长所在媒体的特点,也说明了其所在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注重故事性和个案分析,其中既有“我是如何当社长或总编的”,也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外宣领域工作的思考。不只是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堆积,也是对所在领域的前沿动态的前瞻性分析。欢迎总编社长走进这个栏目。信息反馈请发至zhoujin-gongwu@sina.com。[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需要新“把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编手记》栏目开办三年来,约请了一批在对外传播领域较有成就的总编(社长)或对外媒体的领军人物,就曾经的事和问题。谈经验。谈感受。井对其提供的经验作了有理性的探讨。这些触角敏锐的文章,不仅反映总编社长所在媒体的特点。也说明了其所在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注重故事性和个案分析。其中既有“我是如何当社长或总编的”。也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外宣领域工作的思考。不只是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堆积。而且对所在领域的前沿动态作了前瞻性分析。对外文图书出版向对象国“靠岸”》《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把握舆论导向的点滴感受》《刚柔井济胡舒立》《肩负着唤醒社会良知的责任——〈晾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韩松访谈录》等一大批刊登在《总编手记》栏目中的文章在网络上掀起一阵转载的高潮,备受读者好评。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1,(7):18-19
为了及时总结交流《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中国画报》三刊英版和日《人民中国》的改版情况,进一步明确外期刊的办刊方针和发展方向,强化重点期刊的对外宣传效果,7月4日至6日,外局召开了由上述4刊总编辑(社长)、编译部门负责人和局总编室、办公室等有关方面20人参加的重点外期刊宣传业务研讨会。外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名照,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赵常谦,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友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其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在业界颇受好评。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开办此栏目,就是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将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 本文作者史安斌,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美国宾州大学比较文化学博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持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和“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主讲教师。主要著作(译著)有《危机传播和新闻分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身份》(英文)、《媒体与权力》等。  相似文献   

7.
王眉 《对外大传播》2008,(10):41-42
北京奥运会闭幕后,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位日本驻华记者,由于媒体的规定,该记者要求不透露他所在的媒体和他本人的姓名。《对外传播》:您所在媒体对奥运报道的情况如何?答:为了采访北京奥运会,总部一共派了几十名记者来中国,包括体育  相似文献   

8.
三年前《对外大传播》改版,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的指示.开办了《新闻发言人》栏目,密切追踪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进程.以推进中国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如今只要在网上搜索“新闻发言人”。就能看到本刊发表的《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谈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新闻发言人新年发出第一声春雷》《三部委新闻发言人畅谈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的追求——快、准、稳》《美国新闻发言人:“半杯水”的两种表达》《地方政府新闻发育人制度渐入佳境——广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纪实》等文章.这些文章被很多网站转载。本刊还收到了读者的大量反馈信息。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象征,是中国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周的支持下.《对外大传播》时刻感知着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程。外国媒体对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会日益关注.其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更是吸引了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BBC、《澳大利亚人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许多外国媒体驻京记者更是场场不落地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这成为他们采写新闻的权威来源之一。 通过2006年的58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与各国的理解越来越多.误解越来越少。向世界说明中国、倾听世界的声音、沟通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来推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对话。 2006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内座无虚席.中外媒体记者一百余人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举行的最后一场新?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方城县针对目前内陆县市对外宣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对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外宣传,把外宣工作推向了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方城的外宣经验,曾在中央外宣办《外宣工作通讯》、中国外局《对外大传播》等多家媒体上予以刊发报道。  相似文献   

10.
说起外宣期刊,不能不说《北京周报》和《今日中国》。《北京周报》是中国唯一的英文新闻周刊,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创办,是中央级重点对外宣传刊物之一。《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是中国唯一一本多文种对外报道月刊,半个多世纪前由宋庆龄创办,发行世界150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西藏之窗”栏目自开办以来,《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百名中外摄影家看西藏:镜头中的西藏更精彩》、《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等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读者的关注度一直在走高。一年多的时间里,本刊一直就“西方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西藏存在不实报道”、“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的过程中,对外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追踪,因此当本刊“两会”上会记者得知西藏代表团到达北京后, 便迫不及待地锁定西藏代表团,更是在第一时间联络西藏新闻联络官,提出跟会采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 本文对央视国际网站英文版“News programmes”(新闻节目)中的英语语言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重点考察了2007年2月至3月期间(春节和“两会”——两件中国人的大事集中阶段)的有关中国新闻的对外报道,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希望有助于人们了解跨文化语境下英语新闻的传播效果,促进跨文化传播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传播翻译(简称"传译")是建设对外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对外传译成功实践的分析,总结其成功传译的特点,探索提高对外传译效果的经验和规律。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对外传译的成功实践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翻译是传播的手段,传播是翻译的目的。传播效果既包含接受者对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CCTV-9、国际台、《中国日报》、中新社、(《上海日报》英文版、《深圳日报))英文版等专业媒体日益强大。但与西方媒体相比,我们在全球媒体的总量和新闻信息播发的总量仍微不足道。信息量的微弱,必然会削弱中国传媒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同时也对树立中国传媒的国际新形象有所影响。因此,发展壮大地方媒体对于国际新闻竞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0年的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外国记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形象的?涉华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什么位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份的涉华报道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境外媒体关注的涉华热点领域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6.
《北京周报》创刊于1958年3月5日,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时事政策性新闻周刊,曾拥有英、法、日、德、西班牙5种版,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7.
正1月10日,《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多语种图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中国外文局总编室主任黄卫,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任李丽宁、副主任杨平,新世界出版社社长李春凯出席了活动。陆彩荣表示,《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多语种图书是"中国关键词"系列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文局继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多语种图书之后,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领域的  相似文献   

18.
在采访中,我们生发了这样一种感慨:在当今跨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媒体起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也许最初的个别努力,只如一个个思想的涌泉激射,但最终,汇聚到一起时,就会如浩浩荡荡的江河,奔流入海。而本刊一直深度跟踪、挖掘对外传播领域中的热点事件,曾连续三期报道中国外文局组织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使其余音绵绵;我们已连续两年直击中国外文局“对外出版选题策划会”,使中国对外出版人能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在哪里拐了个弯儿;我们曾赴广东、到四川、转重庆,深入挖掘外宣领域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今天,当《对外大传播》受到业界人士喜爱,并将内容再向“理论的润泽、个案的鲜活、全球的视野”深化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业界的信息源,使得《对外大传播》有条件一路跟踪下去,使经验共享,以做好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助动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两会结束之后,《世界邮报》(The World Post)总编辑内森·加德尔斯(Nathan Gardels)发表题为《西方媒体正在错失中国最大的故事》的文章,从中国全国人大职能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在“依法治国”之路上取得的进步,其中不乏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之处。加德尔斯在文章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方媒体总是将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橡皮图章”做“表面化”的联系,而这种描述变得越来越与实际不符,无助于了解中国今天正在发生的最重要的历史变化:从“行政命令”的治理模式向“依法治国”的长征。  相似文献   

20.
雪石 《对外大传播》2007,(10):16-18
2007年7月9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大传播》等十一家中央媒体在国务院新闻办的组织下赴青藏铁路沿线采访,历时十天。 无论是外国媒体关于“生态移民生活状况”的质疑。还是关于“西藏文化是否汉化”的担忧,抑或是对“西藏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的误解,当记者踏上青藏高厚的时候,都依据所在媒体的特点,通过各自视角,寻找着不同的故事。《西藏之窗》从2007年第九期开始,陆续选登了记者深入青藏两省区实地采写的稿件,敬请读者关注并与我们互动。信息反馈请发至dachuanbo@yahoo.com.c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