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庸》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相似文献   

2.
《中庸》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塑造了众多的"君子"形象,在这些"君子"身上体现了周人的人格理想,反映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追求,对中华民族人格美范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谊写《惜誓》当是他人性本质的体现。《惜誓》当是他借怜惜屈原不得志而誓死之篇来表达他的看法和态度。从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屈原之死的事实表示了惋惜之情,对其本人表达了尊敬之心,但又毫不保留地表达出"以死抗争社会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做法并非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的态度。其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所谓君子生存得志敬业、失志隐身和绝望自杀三种选择之外更多的思考:为什么君子只是消极地对待命运的选择呢?为什么就不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来对待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呢?为什么就不能以务实的态度来改变现实社会中总是君子和小人颠倒关系的事实呢?君子真的有必要考虑以上这些问题吗?贾谊提出了明哲保身、明辨是非、当留则留、当退则退的新主张,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方法。这些新思想、新主张和新思路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它是贾谊《惜誓》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更是君子生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所在。它既是社会问题,更是人生问题。《惜誓》的美学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以生命为中心的美学思想、"神游太空"的美学思想、"神游昆仑"的美学思想、"思今忆古以明君子之道"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孔子从道德修养、政治理想、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重义轻利是君子的主要特征,重利轻义是小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的君子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功利标准和后天养成,打破了君子身份的世袭论;对君子处境,尤其是逆境有辨证的认识;强调君子的法治观念和知识修养;主张君子应该具备的道德包括仁、义、礼、智等方面。但是,我们看到韩非子的君子概念十分混乱,其思想体系逻辑上存在不少矛盾,如对于君子之礼,肯定和否定并存,不能前后一贯等。历史的局限性,在韩非子身上也不能避免。  相似文献   

7.
皎然对"气象"和"韵"方面的要求外在的气势格局和内在的意度韵度可以说是对作者最高的审美要求,"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揭示的是一种超然的神妙境界和思想,主要体现在艺术风格论、艺术辩证法与审美境界等方面;南宋姜夔提出的"韵"论思想与皎然的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他对"气象"、"韵度"的论述、"词意论"以及审美境界方面。  相似文献   

8.
《左传》、《战国策》中的评论在体式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一般都在叙述之后,是典型的"叙述+评论"的形式,且评论篇幅都不是很长。也有相异的地方,《左传》的评论多假以"君子曰"的形式,作者很少直接介入评论;《战国策》中作者开始直接介入评论,极少采用"君子曰"的形式来评论。评论即"颂赞"这一文体的限制,是二者的评论都以短篇为主的原因;二者在评论体式、评论倾向、评论的审美效果方面均有不同,其原因主要有时代和思想根基的不同、评论对象的不同、作品本身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9.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修养思想也正是基于仁与礼的思想体系建构起来的。孔子修身思想的目标及根基在于"礼",养性思想的目标及根基在于"仁"。仁礼合一,成就君子人格。当今人们对自己生活品质的重视,理当积极吸纳孔子修养思想。  相似文献   

10.
陈子昂的诗文革新理念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体现的修辞思想上,他的修辞理论主要有"兴寄"说和"风骨"说,体现了立诚、切旨、适境的修辞原则和讲究比兴、音律的修辞手段,形成了明朗刚健的修辞风格。陈子昂的修辞理论影响深远,其修辞思想虽然具有"重质轻文"的倾向,但仍符合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论语》中零散地谈到了其所处时代的各种社会角色,如“王”、“士”、“君子”、“小人”、“民”。这些角色其实都属于孔子思想中的理想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中,“士”是整个社会的运行中枢,同时包括“君子”和“小人”;“王”是国家的象征,不实际操控政权;而“民”则是一个庞大的自治体,既受国家思维的影响,又必须保证其充分的自由与独立。  相似文献   

12.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人的生存、人的早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群体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仁学。仁学为人们设计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为仁”之道,而理想的人格就是实践“仁”的君子。同时,孔子也设计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那就是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这些思想奠定了儒家人格理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儒家之学乃"为己之学"和"成己之学",其根本目的是"君子不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儒家这种基本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人性和人生目的的根本理解基础上的。孔子志在报国,他把"为学"与"为人"等同起来,把这种"仁爱"思想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实践中,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授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人自然难以尽知。惟从《论语》传递的信息中,可大致窥其线索。《论语》表明,孔子师门业已形成,实施“君子之教”。它有别于一般伦理道德之教,而属于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君子儒”之教。其授业过程为:为力行而学,因学而教。从而在授业文化源头上显示中西授业取向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并不是说君子只"谋道"而不"谋食",而是说君子毕竟不是生活世界的平凡人,应该有较"谋食"更高的"谋道"的追求。也就是说,孔子教人在"谋食"的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上,要争当君子,由凡及圣,实现"谋道"的精神超越。孔子这种"谋食"与"谋道"兼顾、以"谋道"升华"谋食"的生活价值观,在价值虚无、功利至上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值得珍视和阐发。  相似文献   

16.
反求诸己,是贯穿《孟子》一书的主要哲学观念,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思维指向与思维形式概括与准确的表述之一。理解与把握这种思维指向与思维形式,于当下的文化建设与个人修养,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孟子的反求诸己,直接源自孔子。反求诸己"心",是孟子反求诸己的理论基础。如何对待"横逆",是孟子于反求诸己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数感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是贯穿始终的。借鉴孔子的"过而知之"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数学,体验数据大小,经历估算过程,从而启蒙、建立、内化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大胆猜想,自觉质疑反思,以达到发展、深化、提升学生数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思维训练。但二者由于文化背景、哲学信仰等的不同,二者还是存在一些差别:孔子主张学生为主体,苏格拉底主张教师为主体;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较高,人才类型多样,既有从事工商的人才也有从事政治的官吏等,苏格啦底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单一。追溯启发式教学法的源头,对改进当今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论语·里仁》篇解说纷纭而未得要领。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文章深入分析文本义并结合孔子生平,认为一个人处于"贫贱"的状态中,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原因:其一是因为自身内部的原因;其二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原因,如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无能、时机的不成熟等,但仁者君子却能"于富贵则审处之,于贫贱则安守之。"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几个“周公”,时间延续近350年.文章认为“周公”是西周时世卿世禄制下周王室卿士的一个封号,以姬旦始封“太王所居”之地而得名,其后由姬旦后人中为周王室卿士者所世袭.姬旦后人不再世袭“周公”封爵当是在东周考王时期,以“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为结束之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