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蹲点调查报道是获取优质内容、发挥专业优势、提升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大众日报《蹲点调查》栏目坚持透过现象看问题,既讲清“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传达理性声音,掌握信息传播主动权,以扎实厚重的新闻实现有效引导,同时注意延伸系列轻量化传播产品,让深度报道更有传播力。  相似文献   

2.
郭鸿燕  张淑玲 《传媒》2021,(5):74-76
社会调查报道是新闻中的"高精尖"产品,兼具新闻性与研究性.新闻性就是指调查报道是对社会中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挖掘,通过调查、报道,反映社会问题;研究性就是做社会调查报道需要记者透过现象,寻求事物来龙去脉、探究原因.社会调查报道要想出彩,需要记者以"四力"为方法论指导,才能明辨真相,呈现事实,写出深刻、有力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3.
在时下流行的各种新名词中,纳米以其无与伦比的神奇忽而热遍神州——各种纳米产品纷至沓来,充斥柜台;忽而又被专家学者们怒斥为“伪纳米”——一些贴着纳米标签的产品躺在柜台里如同一个个锁在深宫无人问津的弃妇。作为当今国际前沿学科的新材料,纳米技术到底怎么了?高科技越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纳米的冷热际遇留给人们的思索越显得珍贵。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首次针对国内调查记者群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影响因素.①通过对全国范围内259名调查记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偏向分析解释、报道事实/提供信息及舆论监督,即“调查/解释”和“信息传播”这两种角色;个体因素对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均没有显著预测力;调查记者所在的地域差异对其媒介角色认知有一定影响,相对来说,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更偏重“鼓吹民意”,市场化都市报记者相对偏向“满足受众和宣传引导”的媒介角色,新闻杂志的调查记者偏向“批评与质疑”.  相似文献   

5.
杨育才 《新闻世界》2013,(12):82-83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传递党的声音,报道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无疑是新闻工作者走基层必备的硬功夫。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才能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国际媒介     
新闻越是铺天盖地,越是不能让人满意。数字时代。受众在海量的新闻和选择的多样化中陷入“新闻疲劳”。《应对信息过载的逆向思维》提出媒体的应对之策:媒体不仅要提供有深度和背景的新闻,还要当好信息的过滤器,引导受众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有些读者说,每天的报纸一到,总是先看市报。我问他们这是何因?他们说,因为市报和我们很接近,讲的大多是我们的身边事,心里话,所以我们对她挺有感情。也有些读者却说:“市报没有多大看头”,认为她老是打官腔,说官话,做官样文章。这两种看法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人民群众对市报新闻接近性的高要求。新闻接近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指的是新闻与受众在地域上、思想上和利益上的接近。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受众越近,大家越关心,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报道越是与受众呼吸相通,休戚相关,越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家越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1998,(4)
攀钢日报社企业越是深化改革,越需要新闻对舆论的正确引导,越需要把改革的宣传工作做在前头。《攀钢日报》作为攀钢党委、行政的喉舌,近几年来,始终密切关注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为攀钢“分离辅后、精干主体、下岗分流、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鸣锣开道,摇...  相似文献   

9.
王芳 《中国广播》2006,(10):59-62
我国严格意义上的传媒调查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新事物。1982年由首都一些新闻单位和研究机构开展的“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查”,首次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媒介受众进行大规模综合考察和研究,“开启了我国大陆新闻史上对新闻传播受众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先河”。从那时起至今,新时期传媒调查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纸媒如何突破同源新闻竞争重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新闻热线铺天盖地,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 “独家发现”新闻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在平时的采访中,一件新闻事件总会吸引众多媒体的记者,新闻越是重大,吸引的记者越是众多,新闻越是重大,越没有独家发现的独家新闻.加上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日益普遍,新闻的同源化现象开始蔓延.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纸媒生存空间更为艰难,面对同一新闻,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将影响媒体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昀国 《新闻战线》2023,(22):55-58
调查研究是新闻人的基本功,“交换、比较、反复”是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中国企业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走基层、访一线获取新闻资料,捕捉企业和园区需求,带动招商服务,探索“新闻+服务”融合发展路径,确立“一专三全”战略定位和“四位一体”经营策略,积极促进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闻本土化报业发展新的兴奋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建谊 《传媒》2002,(12):22-23
曾经流行一句关于文化的名言—“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在报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中,“本土新闻”概念的提出印证了这一点。有关传媒调查证实,国内发行量、  相似文献   

13.
搞新闻工作,调查十分重要。但是,有些基层通讯员认为,身在基层,人熟、情况熟,获得材料多,不必在调查上多花精力;还有一些初学新闻的人,认为搞调查无非是找几个人在一起我问你答而巳,然后关起门来编编写写。我在基层搞新闻工作已十多年了,长期实践使我体会到,调查工作是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综合训练和检验,学问大得很,越是基层通讯员,越是初学写作的同志,越要打好调查工作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4.
“大众化新闻”是指社会主义大众化报纸采写刊用的来自于大众生活、传播于大众的这部分新闻,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市民、贴近社会”和通俗易懂的特点。“大众化新闻”不是低俗的同义语,越是设置的文化道德的“门坎”较低,越要着眼服务、引导中的升华和提高。 当前“大众化新闻”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首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读者、生活的实际出发,在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并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最基本道德层面上做文章;同时,要为建立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较高的道德局面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引导,为塑造一代新人而努力。 大众化报纸要自觉地做讲道德的模范,做传递社会主义新道德的模范。  相似文献   

15.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时期党中央赋予新闻工作的崇高使命,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能否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是“抓作风,改文风”的突破口,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条件。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工作路线,也是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6.
按照西方的调查报道定义,调查性报道的宗旨就是关注社会上一切蓄意掩盖的丑恶和不道德的新闻并加以无情揭露。如果用这种标准划定调查性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采访活动空间将受到很大的局限,也与我国奉行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相悖。从今天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看,现实社会生活中其实有许多事件、人物和话题具有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新闻价值,同样需要进行深度报道、需要发掘和调查。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去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要真正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从多方面去努力。干新闻工作没有联系群众、深入实际、善于做调查研究工作的看家本领是不行的。这一点,在当前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新闻媒体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新闻宣传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就必须经常分析舆论,扎扎实实地做好调  相似文献   

18.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媒体核心竞争力,黄冈日报社坚持集合力量做加法,提升团队战斗力;整合资源做减法,提升媒体竞争力;融合传播做乘法,提升报道影响力;契合导向做除法,提升舆论引导力。做优建强新媒品牌,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新媒体品牌越擦越亮。  相似文献   

19.
新闻从业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记者》2006,(21):9-11
【调查说明】 在第七个记者节前夕,《青年记者》编辑部联合全国各大报业集团进行了“新闻从业状况抽样调查”,同时与大众网联合做了“新闻从业状况网上调查”。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兽性     
观其 《青年记者》2010,(5):80-80
国人潜意识里有种“公共崇拜”,涉及公家的就是好的;国人潜意识里还有种“科技崇拜”,越是新的越是发达的就越是好的。这很容易导致“体用不分”,混淆“是”与“应该”。新闻,关乎真相,关乎民主,关乎公正,但新闻并不等于真相、民主、公正。新闻其实无所谓善恶,或者说新闻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