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上头”多,“下头”少:在地方党报的宣传工作中,存在报道地方党委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多,各种会议、文件精神和有关部门落实“三农”工作的各项措施的报道多,而反映农业、农民、农村关心的问题和呼声的报道少,城市读者看不到“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农民读者又感到地方党报“三农”问题的宣传离自己远。要让“三农”问题贴近农民,编辑记者必须有“农民思维”。也就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2.
让﹃三农﹄报道唱主角石家庄日报编辑部石家庄日报在整个宣传报道中始终把搞好“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报道放在重要地位,让“三农”报道唱主角。善于发现并及时捕捉到有时代意义的好新闻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市部分县(市)区不仅乡镇企业飞速发展,而且在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3.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最为紧迫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随着去、今两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各地方党报对“三农”问题的报道也越来越热起来。但是由于“三农”问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以致有不少不太熟悉农业、农村、农民实际情况的记者在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报道误区。所以,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想采写出有质量的“三农”问题报道来,就应系统认真研究“三农”问题,努力成为对“三农”问题能够独立进行深入思考的专家,准确反映“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方党报重视、关注“三农”报道责无旁贷。那么,怎样搞好“三农”报道,使之更好服务于农村工作呢?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农民提供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总结农民致富的典型,反映农民的忧虑、困惑,才能深受农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可视化传播的外延不断扩展。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能让复杂的信息简明化、直观化、形象化,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手段,都可以称之为可视化。近年来,大众日报加速融合转型,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短视频、设计双轮驱动”的可视化全媒传播模式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6.
“三农”报道存在的突出问题 作为地方党报,尤其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报,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和地缘条件的制约,办报理念陈旧,宣传手段落后传统,对“三农”报道强调的多,但抓落实不力,认识不到位,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于三农的电视宣传,要想做好、做活、做精节目内容,同期声的运用是不应缺少的。用鲜活的可视形象和声音来反映三农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趋势,指导农业生产、为农民服务,以农民的视角、农民的话语表现农民的生活,反映农村的变化,一定会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就同期声在三农宣传中的运用谈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8.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勾画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框架,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要求。这要求党报记者在新农村建设的采访报道中,要不断拓宽思路,用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去追踪、记录和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用新闻舆论来支持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采访报道中,我的体会是要做到两个“抓住”、两“让”、一个“加强”:两个“抓住”即抓住报道的主线、抓住报道的亮点;两“让”,即让报道贴近群众、让报道反映民声;一个“加强”,即加强报道的示范引导。  相似文献   

9.
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在国家日益重视“三农”问题并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的形势下,三农报道也因此成为各级党报宣传工作的“重头戏”。作为新闻媒体,如何抓好“三农”报道,让“三农”问题唱主角,真实地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推动作用,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鼓与呼,这是摆在党报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三农”报道是新闻媒体关注“三农”问题的主要表达方式。但是“三农”问题的复杂性特征,常常使新闻工作者感到诸多困惑。作为媒体报道的终端表现形式,文本制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三农”报道的社会效果。在整个制作流程中,“三农”报道思维的运用、受众对象的区分以及报道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七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中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作为开封市本地主流媒体的《汴梁晚报》,在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同时,兼顾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念好“三字经”,“跳”——跳出农业,放大“三农”报道;“巧”——运用技巧,写活“三农”报道;“新”——选好角度,“三农”报道出新。这样的“三农”报道城里人喜爱看,农村人觉得亲...  相似文献   

12.
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作为地市级党报就要在“三贴近”中深化“三农”报道。近年来,地处甘肃庆阳老区的《陇东报》在新闻宣传上以“三贴近”为着力点,全力深化“三农”报道,以新的办报理念、新的新闻视角、新的报道方式改进“三农”报道,摆脱了以往在“三农”报道中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的报道面狭窄、  相似文献   

13.
李茂峰 《新闻世界》2004,(9):43-43,63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三农”问题成了各级党报关注的焦点,为了组织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宣传报道,《蚌埠日报》及时开辟了“聚焦三农,力促增收”、“小康路上领头雁”等直接反映“三农”的专栏。为了使“三农”的报道更深入扎实,可见可感.蚌埠日报社总编缉刘学海亲自策划了“春耕见闻”栏目,在为期12天的采访中,我与农民同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是经济、社会、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转型,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农产品市场放开,农民流动量增大,农村各类矛盾日益显现。及时反映“三农”问题,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是我们新闻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过去我们报道“三农”的新闻时总是局限于种、管、收的“四季歌”,不敢触及深层次的矛盾,报道内容陈旧,报道方式僵化,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报道中,主流媒体运用创新可视化表达可使新闻报道实现“破壁出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流调图”系列报道是北京日报在战疫报道中一个爆款可视化案例,全网阅读量已超23亿。本文以其为例拆解战疫报道的可视化路径及生产机制,用实例分析思维导图、数据图解、动态数据视频、SVG互动图文等可视化形式在主题报道中的运用,探讨主流媒体运用可视化表达抢占传播先机、占牢舆论阵地的重要性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雪 《新闻世界》2013,(10):60-61
“三衣”报道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带着对“三农”的深厚感情,本着对农民负责的态度,挖掘农村中的“亮点”,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带着感情与责任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三农”报道要当好党、政府和农民的决策参谋,“三农”新闻报道要为农民谋利益,“三农”报道要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三农”报道要心贴心为衣服务。  相似文献   

17.
媒体融合语境下,技术的不断创新变革,使得新闻的可视化报道逐渐成为常态,并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尤其是在全国“两会”等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表现更为明显.时政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报道中的热点和焦点,但往往也是难点.如何让时政报道在解读国家大政方针、重要议题时,通俗、易懂、接地气,这是长久以来主流新闻界期待突破的问题.而当可视化触碰时政报道,全国“两会”报道便别开生面.为此,文章选取了人民网等七家媒体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可视化报道产品作为研究样本,着重分析了其可视化产品的话题分布、话语特征、表现形态等特点,以探究当下时政新闻可视化报道的创新路径和提升空间,为时政新闻融合报道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热与冷的表现 1.宣传主体方面 报道“三农”问题,农民理应是被表现的主体,因为农民是主角。但在现实的“三农”问题报道中,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被冷漠淡化了。以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的报道占据了“三农”报道的大部分,领导新闻和二手资料偏多,谈的大多是工作成绩,而反映当前农村突出问题和农民兄弟苦乐愁喜的那些活生生的东西,却没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农村、农业、农民”历来是以农村读者为主的市报的宣传重点。随着农业升温大气候的日益形成,研究“三农”报道,搞好“三农”报道,提高“三农”报道的质量显得愈加重要和迫切。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体会到,要搞好“三农”报道,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每年的“两会”报道是各级党报的规定动作,也是一年报道的重大战役之一。如何让“两会”报道更可读、可亲、可感,对读者更具有亲和力,是一个值得努力探索的课题。我们认为,除了在内容上做到准确、及时、全面,更加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外,在报道形式上,注重与读者、代表委员和网民的互动,是增强“两会”报道亲和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