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赵霞 《山东教育》2010,(7):91-9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学理念,这启示我们:生活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教育中感悟生活的意义,在生活中实现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婷华 《考试周刊》2011,(35):153-154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课标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本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也就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培养能力。那么如何使思想政治课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胡爱民 《考试周刊》2011,(92):162-16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即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必须关照人,必须关注人的生活,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启发学生去主动获取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学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实现"三个重心转移"。即,由"应试语文"向"生活语文"转移;由"课堂语文"向"生活语文"转移;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移。  相似文献   

5.
韩润娟 《考试周刊》2012,(56):133-133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就是社会,教育就是生活。"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让学生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生活的技能,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育离不开生活,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刘敏 《教师》2011,(15):45-45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相符的,我们的教学需要扎根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高菊连 《教师》2011,(20):51-52
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原理来源于生活,也应运用到生活中去。新的社会时期,需要的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构建良好、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感受去体验、感悟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活与知识的密切相关性,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自主性,实现"生活走向化学"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我们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是把陶行知思想与当今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教育规律,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内涵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详细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重视"寓教于乐",坚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不管是"教育即生活"也好,还是"生活即教育"也罢,若从深层次理解这句话的本意,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教育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会生活。或者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感悟到生存之理,不能获得生存智慧,得不到生命的唤醒,教育者的作用就不得不令人思忖。  相似文献   

11.
韦伟 《广西教育》2014,(34):98-99
针对高中作文教学领域突出的"生活理念"缺失的问题,提出"作文教学"应与"生活教育"结合的实践策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知、感悟、积淀,使作文言之有物,情感真挚,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语文学习的终归目的在于"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可见,这种教育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诚然,语文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3.
张晓宇 《考试周刊》2010,(51):175-175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化学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化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相似文献   

14.
包冬琴 《考试周刊》2011,(12):92-93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的教学理论,它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有着相通的地方,本文主要借助有关新课程理念,探究"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仅仅记住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标为实施"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未来教育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发挥其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能力得到多方面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徐春炎 《生活教育》2013,(10):72-74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低年级学生树立"生活教育"的理念,让"生活教育"扎根作文教学,通过融入课堂、链接生活、参与活动等策略,放飞学生的心情,从而激发兴趣、体验情趣、感受童趣,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写"的快乐,从而在这个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站得更稳","学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生活教育"的问题,一直是教育家与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当前新课程改革也极力提倡要使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那么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本文主要谈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19.
罗南海 《考试周刊》2012,(12):122-122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科知识中的生活内涵,达到学科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创立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即生活。他的教育生活理念对我国的教育影响很大,许多专家、老师做了大量的探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关于政治教学回归生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华 《考试周刊》2009,(38):167-168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何为政治教学回归生活呢?它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密切政治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生活天地为活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又在生活中发展个性和能力。一言以蔽之,用生活理解知识,更让知识为生活服务。这是政治教学回归生活的要求和目标,同时也对学生知识的落实和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