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伊斯在拉康的思想谱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拉康对乔伊斯的解读是其研究重心转移的重要标志,促使其超越了以往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剖析拉康对乔伊斯的解读对于理解拉康后期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解读乔伊斯在拉康思想谱系中的地位和乔伊斯与拉康"症状"概念的关系,揭示出乔伊斯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互文关系,以及乔伊斯在理论谱系和思想渊源上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拉康在其结构精神分析学理论中注重语言分析,使之更加适合于文学批评。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文本阐释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爱欲观在马尔库塞的文化规划中具有重要地位。借由爱欲的释放,马尔库塞旨在实现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之解放。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是爱欲观的主要理论来源。学界对此的异议多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针对爱欲观的学理基础及其解放潜力展开。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则为重审爱欲观提供了一种新的辩证方案。通过对爱欲异质性的揭示,以及对爱欲作为主体话语的坚持,马尔库塞激活了爱欲的解放潜能;但因他在爱欲位置和性质上的双重摇摆,反过来又削弱了爱欲的解放动因。从拉康视角的重审不仅可进一步揭示马尔库塞爱欲观的学理价值,亦可为当代人类解放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4.
拉康批判美国式精神分析派的"自我心理学",认为这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严重偏离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把精神分析变成了一门实践科学。拉康把索绪尔语言学融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的精神分析语言学理论在二十世纪的文学理论界掀起了一场精神分析与语言学的变革,他使精神分析引入了结构语言学的思想,并且更加注重语言的无意识结构,因而他被誉为"法国的弗洛伊德"。克里斯蒂娃也深深受到了拉康的影响。然而在后期,克里斯蒂娃开始发现拉康的"语言暴力"的片面化倾向。克里斯蒂娃质疑拉康的基本理论前提,并指出虽然拉康一直打着"回归弗洛伊德"的旗号,然而却曲解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符号"的复杂含义,导致了拉康的"菲勒斯中心论"。本文明晰了克里斯蒂娃是如何通过对"贱斥"、"符号分析学"以及"异质性"等理论概念的阐述,挑战拉康的"象征秩序"、"能指/所指公式"和"同质结构"的概念,重建了女性空间和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5.
法国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学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中跨越了学科界限,在文学理论、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都引起一定反响。拉康精神分析的成功与其后的结构主义哲学观念有密切关系,中国的拉康研究中这一特点尤为显著,其中应用性的阐发研究取得一定成就,而理论阐释方面,以拉康理论与其他理论的结合性阐发最具有创新性。文章提出了关于拉康研究中三个重要范畴的深化与探索的看法,并且对尚存的欠缺之处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继承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并将结构主义语言学说引进精神分析,开创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新纪元。拉康的语言及无意识理论同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读者批评理论有着某些契合点,可以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评价拉康的贡献,进行开放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借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阿尔都塞制定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从而拓展与细化了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方式的理论认知.通过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资源的接纳,阿尔都塞全面揭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机制的辩证法.通过凸显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经济学场景,阿尔都塞确立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的出场路径.通过引介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范式,阿尔都塞细腻阐释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体建构的微观机制.基于上述异质视域的有机接合,阿尔都塞建构了极具特色的意识形态实践图式和运作场景  相似文献   

8.
由拉康创立、被后世演绎得千姿百态的精神分析批评中的“奇葩”——拉康式批评已经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批评流派,以“镜像”、“欲望”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对拉康式批评进行阐释并以之为基础展开文本分析,以期读者对拉康式批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精神分析文论在当代大陆的翻译传播情况,分为精神分析理论著作、精神分析学家生平传记和介绍评述著作三部分,考察对象包括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拉康等从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到后现代精神分析,既包括精神分析学家的经典理论著作,也包括研究者对之所作的介绍评述.精神分析在新时期的巨大影响得益于翻译传播的实绩.  相似文献   

10.
拉康倡导重新探究弗洛伊德,他以语言为无意识心智的镜子,有意将现代语言学、哲学与诗学中的语言研究引入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此成为拉康的语言分析,此即为“无意识结构有如语言”。拉康还把主体与主体及他者之间的关系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阶段,这三个层次中,想象界是象征界的子群,象征界又是现实界的子群,形成相互影响的三种秩序。拉康重写弗洛伊德的努力,相当程度上也成了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11.
通过拉康式主体展开理论反思,一方面阐明拉康"回到弗洛伊德"的理论改造实质属于反生物学的"主体文化内化"观,另一方面分析拉康语言精神分析学"解构的结构"的理论悖反,从而指出拉康主体性理论主体"缝合"的幻象及其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尝试说明当代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主体建构的三条思路:从主体的文化寻找来重建交互主体的位置,从主体的语言构造来发现作为无意识的主体与作为语言的主体之间的同构关系,从主体的价值立场来论证主体的欲望生产及理性辖域之间的伦理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比对以及将语言和无意识引入主体研究,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为“他者思故我在”,从而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实在主体。在当下文化研究盛行的语境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在解构主体的同时,也为主体功能化、主体与身份的转化打开了新思路,同时还为后学意义上的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精神分析学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但是这个现象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按照时间顺序,马克思主义文论对精神分析学的融合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孕育阶段、融合弗洛伊德思想的阶段、融合拉康思想的阶段和后现代主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人物和融合的特点,都对当时的文学批评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趣的切入点,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吸收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基本概念和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有关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尤其是大众文化研究领域中颇具影响的一种理论话语。从“意识形态”理论衍生出来的文学批评范式“症侯阅读”对当下大众文化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症侯阅读”批评范式,有本质化、机械化的弱点,将它用于对一种“意识形态”批判时,其本身又同时在构建另一种“意识形态”,从而陷入一种理论的悖谬之中。  相似文献   

15.
李迪 《文教资料》2014,(29):149-152
镜子是电影中的常见道具,而精神分析在电影的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着电影的创作,甚至成为了电影表现的对象。镜子这一道具在电影中,有着认知与迷茫两层不同的寓意,镜子之所以能承载这些含义,主要是取决于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其赋予的丰富文化特性。而其相对应的精神分析理论则主要涉及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拉康的“镜像阶段”等,只有对自己有理智的认识和对于本色的坚持,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当代电影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电影理论与批评的研究方向与思略。第二电影符号学、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产生都是围绕着弗洛伊德所开启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而展开的。本文将运用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对李安导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一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当代电影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电影理论与批评的研究方向与思略。第二电影符号学、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产生都是围绕着弗洛伊德所开启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而展开的。本文将运用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对李安导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一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王茵 《文教资料》2012,(32):15-17
本文试图以"主体"、"自我"为关键词,将之与"他人"、"主体间性"的关系为索引线延展,将拉康文论中的"镜像说"、"三界说"、欲望理论间建立联系,并结合文学理论中对主体与身份认同的研究,指出拉康将语言学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并将之运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它集中体现了拉康开启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文论中以主体无意识为内核的哲学本位。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当代三位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大师哈贝马斯、詹姆逊、伊格尔顿的批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三位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对其有所发展,这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齐泽克如何利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拉康认为,是马克思首先发现了精神分析学的症状,因为马克思从商品形式的分析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以自由和平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商品拜物教中可以得到彻底的说明。商品拜物教就是资本主义的症状。商品和主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在商品交换“真正的抽象”即价值中,我们可以发现无意识的本质。商品交换是一种社会行为,但商品交换者在具体的交易中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仿佛交换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一旦意识到商品交换的社会维度,交易就无法进行。意识形态不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它就是一种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的运作与症状是完全一致的:一旦意识形态的逻辑得到清晰的说明,意识形态就会像症状一样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