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技术》2005,(4):21-21
高考作文命题一般采用三种考查方式。一是标题作文。如《习惯》《尝试》等。二是材料作文。如“达芬奇画蛋”、“小姑娘与玫瑰花”等。三是话题作文,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等。无疑,话题作文是中学写作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于考试中的最生动的体现,是到目前为止高考写作考查的最理想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考查已经历了三种方式。一是命题作文,如《习惯》、《尝试》等。二是材料作文,“达芬奇画蛋”和“小姑娘与玫瑰花”等便是。三是话题作文,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等等。其中,从1998年到2005年,连续8年话题作文成为全国和地方省(或直辖市)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实践表明,话题作文是迄今为止高考测评学生写作素质最为理想的形式。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语、提示语、话题和要求四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3.
<正>一近些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作文考查的重要形式,其主要优势在于符合中考改革的要求:一是内容上体现开放性,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可自拟题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题材来写;二是形式上文体不限,只要没有特殊限制,即可写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可写成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或写人记事,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情感,或写说明文等;三是符合"写作不得设置审题障碍"的要求,话题作文"发散性思维"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为考生营造了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良好氛围。考生人人有话  相似文献   

4.
在2006年的高考作文中,全国卷(共三套)、湖北卷、山东卷采用了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即只给出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不给话题或者命题,由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学生作文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题意(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的把握,我们称这种命题形式为"题意作文"。不难看出,这种命题形式融合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优点,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作文的综合水平。作为一种新的、正在发展的作文命题形式,务必引起师生高度重视。——编者  相似文献   

5.
唐维 《初中生辅导》2023,(Z6):72-74
<正>中考英语书面表达是考查同学们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部分。考查的形式通常是话题作文。所谓话题作文,指的是以提供一个有约束力话题的方式,限定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力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是让考生围绕一个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陈述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张敏 《教师》2009,(18)
近年来,"话题"式作文作为一种全新的考查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有自己的特点.它可以让考生自己命题、自己立意、自己选材、自己选择文体,具有开放性和可写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就话题作文的应用和写作,阐述了作者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高考命题基本原则是"稳中有变"。展望2007年高考作文,笔者有如下预测与建议:一、明确一个总趋势,重视两种题型"一个总趋势"——高考作文已进入"一元(话题作文)为主,多元(各种命题形式)并存"的阶段。往年考查话题作文,虽然出现了一些流弊(如宿构现象难以避免,文体意识淡化等),但话题作文给了考生以  相似文献   

8.
袁东升 《现代语文》2007,(1):116-117
话题作文从1999年闪亮登场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全国高考作文连续七年都采用话题作文的考查形式,高考单独命题的省市也绝大部分要求考生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三自”(自由命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较之传统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更有利于发挥考生的写作特长。这是话题作文的长处。但是,话题作文的易宿构、不利于客观公正地评分等弊端也在几年后暴露无遗。于是,人们便寻找一种新的作文考查形式,力求使考生作文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  相似文献   

9.
崔国明 《学语文》2003,(5):25-26
一道话题作文的题目由提示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的内容组成 ,而在这三者中 ,提示材料和话题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 ,这是我们写作之前审题的重点。按照理想状态 ,话题作文中的提示性材料与所设置的话题本身应该是协调一致的。但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命题的侧重点和命题人所要考查的角度不同 ,因而提示材料和话题的内涵、外延就不太可能是完全吻合的。从高考所考查的话题作文以及各种资料中所出示的一些话题作文来看 ,提示材料和话题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 ,我们图示如下。认真分析这三种关系 ,将有助…  相似文献   

10.
新材料作文是最近几年高考备受命题者青睐的一种作文考查样式。从命题形式的本质上讲,它仍旧是材料作文,考生作文立意的源头依旧是所给的材料。2018年高考三套全国卷以及江苏卷、山东卷等都以这种题型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考查,新材料作文仍旧是2019年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  相似文献   

11.
作文题目的形式一般有三种情况: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其中材料作文既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又能考查学生思想认识的高度,还能有效检测学生创造想象和理性思辨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  相似文献   

12.
话题作文风光数载,现在也有人对他评头品足了.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争论: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作为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前几年说话题作文最适合的最为时尚,理由是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广阔,这一点几乎得到所有人的首肯.现在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重新得宠,而话题作文反倒成了戳戳点点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提示性材料 话题 写作要 求",是近几年中考话题作文所采用 的主要结构形式。其中,"话题"是一 个很重要的信息,适当予以关注,会 使我们对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准确。 从中考试题来看,"话题"主要有以下 几种类型。 一、开门见山式。这类题是直截 写出话题的题目,不作任何提示,要 求考生围绕此话题作文。如:  相似文献   

14.
话题作文是一种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考生开放的作文考查方式。话题作文在写作内容上给考生以最大限度的选择权,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利于考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在形式上,坚持“三自方针”(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淡化文体要求,选材更加自由,给考生更大限度的写作空间。自1999年亮相高考作文以来,  相似文献   

15.
中考语文话题作文是借鉴高考语文话题作文形式来考查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在近四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中话题作文的数量急剧中考语文话题作文是借鉴高考语文话题作文形式来考查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在近四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中话题作文的数量急剧攀升,现占据了作文命题的主体地位。具体情况见下表:话题作文之所以受到全国各地命题者的青睐,是因为话题作文能更好地张扬考生个性,让考生写出真情实感,展现才华,便于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话题作文之所以得到考生的首肯,是因为它创造了更加宽松、更加…  相似文献   

16.
一、材料型作文的特点 200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卷舍弃了延用6年之久的话题作文,采用材料型作文的形式,此外,山东、湖北卷也采用了材料型作文形式.材料型作文能避免命题作文猜题、押题的弊端,避免话题作文泛泛而写的不足,具有综合考查考生读写能力的优势,具有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双重特点,既给考生以充分的写作空间,又设定一个合理的规定维度.因此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可是,由于近几年考生已经习惯了话题作文的写作,再加上平时写作训练中对材料型作文重视不够,因而高考时,不少考生错把材料型作文当作话题作文来写作,导致高考时失分不少.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重视材料型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话题作文,指的是以提供一个有约束力的话题的形式,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是让习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与体验。从1999年起,连续六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都是话题作文。2004年分省命题,在全部十五道作文题中,除北京卷考查命题作文“包容”外,其余十四道都是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好多省市的中考作文仍然采用话题形式.这种形式同学们都已经比较熟悉了.话题作文相对于其它作文形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体现在:1、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2、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比较宽范,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3、话题作文一般都要求考生自拟题目.2003年,天津市中考作文是:以“书“为话题,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获得高分的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高考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试卷中的分值为60分,占语文科总分值的40%。综观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无一例外的都是供料(话题)作文。其实供料(话题)作文这种考查形式由来已久,不过  相似文献   

20.
话题作文是一种宽松、开放、灵活的命题形式.它体现了作文写作强调人人有话可说的基本思想,为学生充分展示写作个性及在文体上的特长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话题作文虽然随意性、自由度比较大,要写好话题作文,必须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