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四大太空望远镜之一,它的名字来自于天体物理学家莱曼·斯皮策。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于2003年8月25日发射,到今年它已经12岁,它是目前人类送入太空的最大的红外望远镜。它能够探测到目标发出的红外辐射,并且灵敏度极高——波长在3微米至180微米之间的红外辐射都能探测到。所以,它能穿透尘埃、气体,直击小行星、彗星、系外行星(我们的太阳系外的行星)和一些已知的遥远星系。通过斯皮策之眼,经过多波段合成技术的加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际天文小组利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南极地面望远镜和欧洲空间局的赫谢尔太空望远镜,最近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宇宙大爆炸的光在旅途中发生的扭曲现象,也称B-模式。研究人员称,这一发现有助于绘制更好的宇宙空间物质分布图,并为揭示宇宙“第一时刻”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正>宇宙无边无际,那到底宇宙是个什么样子呢?欧航局"普朗克"太空望远镜绘出首幅宇宙全景图。在这张宇宙的全景图中,灿烂的银河系占据了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3月17日,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宣布,通过建立在南极的BICEP2望远镜,他们首次探测到来自宇宙大爆炸时期产生的引力波证据。这一发现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以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个苹果引出的"宇宙级难题"人类对于引力的理解,始于牛顿的那个苹果。在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中并没有时间因子,这意味着引力是一种瞬时传播的超距作用。根据  相似文献   

5.
正迄今为止,人类进入太空探测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从地球到银河之外,直至现在,我们甚至探测到了直径930亿光年范围的宇宙。在这条道路上,每一次的新发现、新征程都值得纪念。现在就让我们回顾一下人类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浪漫"探测史吧!  相似文献   

6.
谢小军 《今日科苑》2007,(21):23-25
今天,人类对地球生命的起源已作出了合理的假说,这种碳基生命从无机小分子开始经过有机分子、高分子聚合物、亚细胞结构、细胞并最终在数十亿年后幻化出了万物之灵的人类,伟大的意识驱使人类不断仰望星空并发出了"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的天问。  相似文献   

7.
李鉴 《百科知识》2021,(10):4-9
在当前科学界最关心的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这三个起源问题中,最本质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问题.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否是适于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只有从太空探索中才能找到答案.人类进入太空,可以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宇宙奥秘,发现和利用太空资源,开展空间探测和科学实验.与此同时,伴随而生的以通信、导航、遥感为代表的空间应用和相关产业,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际天文小组利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南极地面望远镜和欧洲空间局(ESA)的赫谢尔太空望远镜.最近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宇宙大爆炸的光在旅途中发生的扭曲现象.也称B-模式。研究人员称.这一发现有助于绘制更好的宇宙空间物质分布图.并为揭示宇宙“第一时刻”铺平了道路。相关论文已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上。  相似文献   

9.
《发明与革新》2014,(5):49-49
不久前,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约翰·科瓦克对外宣布,借助美国宇航局的南极望远镜BICEP2,该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找到了引力波存在的证据。这一发现成为宇宙暴涨理论的第一个直接证据。证实广义相对论和宇宙暴涨论原初引力波的发现,填补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赵文长期从事宇宙原初引力波理论研究及其探测,将在我国建在建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中负责宇宙原初引力波等探测。  相似文献   

10.
高洪 《百科知识》2007,(7S):31-31
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有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人类是宇宙长期演化的必然的产物。人们平常所说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的宇宙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宇宙图景:137亿年前,一个很小的奇点发生了大爆炸,宇宙就此诞生,空间和时间出现了,星系等物质向四面八方飞奔,一直扩张到如今,宇宙仍然在膨胀,星系们彼此相互远离.我们生活的地球属于一个叫做太阳系的小星系,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平凡的一员,银河系和周围的二三十个星系组成了星系群,宇宙中有大量的星系群.在月亮上建个液体望远镜  相似文献   

12.
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有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从这个过程中可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天文学领域最野心勃勃的一项计划,世界上最强大的射电天文观测设备于3月13日正式亮相。据称,这些设备所捕捉到的深太空信号,或许能帮助人类找寻宇宙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以往,人们只能通过光学望远镜来观测研究天体,光学波段是人类观望宇宙的唯一"窗口"。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贝  相似文献   

14.
1 科学背景 射电天文学利用射电望远镜在无线电波段"观察"天体.传统射电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有3个主要部分——反射面、接收机和指向装置.来自太空天体的无线电信号极其微弱.70年来所有射电望远镜收集的能量还翻不动一页书.阅读宇宙边缘的信息需要大口径望远镜,由于自重和风载引起的形变,传统全可动望远镜的最大口径只能做到100米.  相似文献   

15.
<正>每当仰望天际,我们都会被浩瀚的星空所震撼。虽然不知道我们的祖先在何时对宇宙产生了好奇,但这份好奇已经嵌入了人类的基因。然而,除了仰望星空,我们还能在哪里发现宇宙呢?卡洛·罗韦利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告诉我们:从一本书中,或者说,从一个方程中,我们就能发现宇宙。卡洛·罗韦利是意大利著名的理论物理  相似文献   

16.
从地面向上看,天空中布满了星星。稍有天文常识的人都知道、实际上这些恒星并非遍布整个宇宙,而是都集中在星系中。星系可以说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大天体了,而宇宙中类似银河系的星系不计其数,这些星系仿佛黑暗的宇宙大海中的岛屿。我们的银河系体型在星系中只算普通,直径也有几万光年。虽然宇宙中还有更大的结构,例如星系团等,但这些也不过是星系们通过引力相互凑在一起罢了。  相似文献   

17.
2003年8月25日,耗资7亿美元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搭乘火箭升空了。我们都知道,在地球外太空,已经有了“哈勃”望远镜,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再添一个太空望远镜呢?原来,这个“斯皮策”望远镜所观察太空的方式比较特别。它专门用于接收穿透力强的红外线,从而可以观测厚密星际云团中恒星和行星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宇宙尘埃是遮挡不住它窥探的目光。神奇的“红外”视线用红外线来观测太空这个想法很早就有了,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人提出了,最初的理念是在宇宙飞船上建立一座红外观测台。历经数十年,“斯皮策”终于上天了。它的任务就…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天文卫星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坐地观天的方式,实现了对宇宙天体整个电磁波段的观测,并因而产生了空间天文学。空间天文学不受地球稠密大气层的影响,主要利用伽马射线,X 射线,紫外线和红外线4种波段来观测宇宙,是当代科技的重要前沿。美国宇航局为此制定了一个大天文台系列天文观测卫星计划,计划以这4种波段为特征来研制和发射4颗卫星。目前已发射了两颗,即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钱德拉"是第三颗。哥伦比亚号发射"钱德拉"已是竭尽全力了1999年7月23日,搭载着"钱  相似文献   

19.
天文学是一门以观测为主的科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它既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又沐浴着当代高科技的阳光。从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的那一刻,到伽利略发明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伴随着接踵而来的各式望远镜的发明以及各种挑战极限的观测技术的产生.宇宙展现给人类的画卷显得越来越壮丽。众所周知,天文观测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透过望远镜的镜头,我们看到无数的天体,太阳和地球不过是宇宙中普通的沧海一粟。其实,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并不算“普通”,从恒星的类别上看,太阳之类的恒星只是银河系中的“少数民族”。所以当我们寻找外星人的时候,不能只盯住类似太阳系的天体系统,首先应该考察考察银河系中最主要的“民族”——红矮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