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为何在1926年翻译荷兰作家望·葛覃的长篇童话诗《小约翰》,是个值得重新厘清的问题,鲁迅为《小约翰》所写的"引言"是解开此问题的密钥.与其说《小约翰》影响了此时期鲁迅的生命选择,毋宁说鲁迅将此时段的思考投射到《小约翰》的翻译实践中.1926年到1927年鲁迅在人生抉择之际,面临选择什么样的"生"的问题,并经历了短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翻译规范的角度下,分别从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内容以及翻译效果四个方面探讨了鲁迅在童话翻译实践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小约翰》和《表》的翻译规范,并做出比较分析,探析鲁迅在童话翻译的实践中其翻译规范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除了翻译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爱罗先生的童话之外,还翻译了思想性不那么沉重的作品,比如,翻译荷兰作家望·蔼覃的长篇童话《小约翰》便是一例。 还是在留学时的1906年,他在东京神田旧书店,从《文学的反响》半月刊上偶然看见《小约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围绕对鲁迅《铸剑》创作前后的文学活动的分析,着重讲述鲁迅在整理唐传奇和翻译《小约翰》等作品过程中对于创作《铸剑》的互文性影响。从而可以看出,鲁迅如何将传统文本和现代文学翻译经验转化为自身的写作风格,且这一风格实现了对经典的现代性超越,即其内部所体现的对生命自身的审视与透脱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童话文学翻译是他文学翻译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鲁迅文学翻译的方式还是主导思想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童话翻译的方式和主导思想。鲁迅的童话翻译活动中,有不同于他翻译其他文学体裁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直译与硬译中兼顾顺达、适应儿童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语言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杨红樱童话绘本出版后不久即被日本译者中由美子翻译成日语,由日本树立社出版,这无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本文以杨红樱童话绘本《木耳》的日译版为例,考察其文字、符号的排版设计特点及译者的翻译策略,探讨了其体现的"儿童本位"思想,以期对我国绘本的创作和出版、绘本译者的翻译策略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7.
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清末民初"儿童的发现",并随着儿童观的进步而发展。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儿童观从"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翻译观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儿童本位"的确立形成了"为儿童而译"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相似文献   

8.
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本位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儿童文学翻译工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儿童本位原则的重要性。本文以美国作家E·B·怀特小说《精灵鼠小弟》任溶溶译本为例,从归化、拟声词及"小"字结构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儿童本位原则在这位儿童文学翻译家笔下的应用,并分析该原则对译本的指导作用,从而对"为什么要以儿童本位原则为指导"和"怎样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用儿童本位原则"这两个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提倡儿童本位翻译观,主张译者在翻译中要关注儿童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但新时代背景下周作人提倡的儿童本位翻译观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忽视了儿童本位翻译观具有间接的社会目的和教育价值。基于周作人主张的儿童本位翻译观及其翻译作品,本文探讨了儿童本位翻译观面临的困境及出路,以期为儿童本位翻译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安徒生童话集》是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集,它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深受成人读者喜爱。《安徒生童话》的魅力在以下两方面:在思想内涵上,《安徒生童话集》表现了安徒生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同时强烈的悲剧意识贯穿其中,童话对黑暗成人世界的无情揭露更加深其思想内涵;在艺术特色上,《安徒生童话集》充满神奇的想象力与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宝葫芦的秘密》是张天翼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部童话作品。迪斯尼又把它改编成动画作品搬上银幕,并大获好评。和《大林与小林》等一大批彰显着鲜明的"思想性"、"教育性"的中国童话作品相比,《宝葫芦的秘密》开始具备了可贵的儿童本位的人本思想,而其中的"宝葫芦"角色更是被赋予了复杂的多面性,即复义性。这就使得这部童话突破了思想和认识的限定,具备了超越时代、地域、国别的经典质素。  相似文献   

12.
儿童期具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儿童文学作品是关于儿童的生活,适应儿童的要求,能唤起儿童兴趣的作品.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周作人是倡导翻译以“儿童为本位”的先驱,他是践行并深化这一翻译思想的著名翻译家.周作人推崇“小儿说话一样的文体”这就是儿童本位观.他认为,文学不是用来说教的,文学本身具有其艺术特点和功能.文学翻译要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而不能拘泥于功利主义的需要.本语篇以美国作家E·B·怀特的小说《吹小号的天鹅》与著名翻译家任溶溶的译本对比,举出几个比较典型的翻译实例,论证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的儿童本位翻译思想为指导原则,翻译的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究鲁迅译介《小约翰》的思想动机及当年的儿童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系列往往被视为对传统儿童观的超越,而"小飞人卡尔松"系列的意义往往被忽略,一般认为"小飞人卡尔松"不过是顽童"皮皮"的翻版,这是一种误读."卡尔松"形象标志着林格伦童话的第二次突破和飞跃,不仅使孩子还原成孩子,还帮助成人获得释放之路,让儿童与成人在童心交流中彼此接纳,和谐相融.寻找理想的儿童和成人以及他们之间合理的相处模式是林格伦童话言说的重要方面.同时,在林格伦童话中交织着"儿童反儿童化"以及"成人反成人化"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5.
"五四"后随着人的个性解放,"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得以建构成型。在此基础上,儿童的形象逐渐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儿童视角叙事也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文学中迅速成长起来。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就是以儿童视角来进行叙事,此后也在小说中也多次运用儿童视角叙事,不论是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还是假定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鲁迅在创作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安徒生童话集》是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集,它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深受成人读者喜爱。《安徒生童话》的魅力在以下两方面:在思想内涵上,《安徒生童话集》表现了安徒生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同时强烈的悲剧意识贯穿其中,童话对黑暗成人世界的无情揭露更加深其思想内涵;在艺术特色上,《安徒生童话集》充满神奇的想象力与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儿童文学是一种面向广大儿童的特殊文学形式。随着儿童观由成人本位向儿童本位转移,儿童文学作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章选取儿童畅销书《艾薇与豆豆》系列为个案,分析了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本位思想的践行。与传统的正面形象作品不同,该系列作品通过塑造"淘而不恶"的顽童形象,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游戏设计、真实的成人孩子冲突,还原了孩子的本来面貌,很好地践行了儿童本位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张天翼的第一部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为文本实例,通过运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揭示了张天翼童话作品中“教育功能”与“儿童本位”和谐共生,以及“教育功能”被“儿童本位”巧妙遮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先生曾在《我们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中提到"本位应在幼者"。他提出了"儿童本位"这个观念,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是教育的立场,也是儿童健康发展的立场。基于这一认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从儿童的立场展开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巧妙融合,把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一、基于儿童,开启探索发现之旅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儿童观经历了由“小大人”观向“儿童本位”观的转变,这集中表现在《申报》中“小朋友”称谓内涵的演进方面。“小朋友”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与儿童相联系。实际上,最初的“小朋友”与儿童无关,而是一个成人专属称谓,它是随着近代中国“儿童本位”观的建立而变为儿童专属性质的。“小朋友”在中国古代“小大人”观指导下产生。从《申报》记载中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该称呼又经历了同龄化、低龄化和昵称化转向,这是其“儿童本位”内涵形成的过渡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以“发现儿童”为目的的“儿童本位”观在中国的流行,“小朋友”一词的“儿童本位”内涵最终定型,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