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是一位与英国渊源极深的作家,本文将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与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阅读经验,从叙事手法、题材和主题思想三方面探究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中所受的英国文学的影响,并且挖掘张爱玲在此基础上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选择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一位与英国渊源极深的作家,本文将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与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阅读经验,从叙事手法、题材和主题思想三方面探究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中所受的英国文学的影响,并且挖掘张爱玲在此基础上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选择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是伴随着西方的女权运动而起的。相比较而言,颠覆父权体制的文化秩序、颠覆男权制度是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文学创作的共同点;不同的是,两者的叙事角度、叙述方式大相径庭:张爱玲是远离自身地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关注旧式家庭中旧式妇女的命运,而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女性写作,她们只关注女性自身,把那些极端的女性经验作为叙事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是伴随着西方的女权运动而起的.相比较而言,颠覆父权体制的文化秩序、颠覆男权制度是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文学创作的共同点;不同的是,两者的叙事角度、叙述方式大相径庭:张爱玲是远离自身地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关注旧式家庭中旧式妇女的命运,而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女性写作,她们只关注女性自身,把那些极端的女性经验作为叙事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明显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的影响原因主要是:张爱玲所处时代的背景;张爱玲早年的生活体验;张爱玲与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契合。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浓郁的现代主义特征,又有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具奠基意义的象征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形成了从象征主义文学创作理论的角度来诠释张爱玲及其小说作品的理论依据,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象征主义要素.  相似文献   

7.
杨阳 《家教世界》2013,(2):107-108
通过现实和艺术呈现从张爱玲支离破碎的家庭,以及身处的那变革的时代讲述了作家的传奇人生;又从其对文字天生的敏感,对美的热切追求与向往,童年所受的良好熏陶,几方面阐述了其文学创作的禀赋;还从语言风格、叙事风格、描写技巧等角度概述了其小说的艺术风格。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了张爱玲对女性的关注,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揭示,以及其小说永恒的悲剧意识.才女张爱玲的传奇人生造就了其传奇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利比多说”不谋而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利比多的诠释、潜意识的剖析、变态心理的刻画、白日梦的叙写、“恋父”“恋母”情结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1955年离港赴美,于1973年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因心血管疾病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这一时期她的文学创作基本上处于"枯竭期"。张爱玲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大地政治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刻,深受乱世之苦,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也受到战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与《红楼梦》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了她对《红楼梦》本身的见解和研究上,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红楼梦》的影响也是无所不在的。《红楼梦》是以女性世界为核心的文学创作。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创造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婚姻生活的起伏经过对张爱玲个人内心深处的影响以至其文学创作的激情受到很大的制约,张爱玲的创作源泉受其感情生活的巨大牵制,作者通过对其多部作品中人物感情经历的分析,真实再现了张爱玲自己的恋爱生活经历与创作高潮比较集中的惊人的吻合。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本文试图通过将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她的作品结合进行研究,揭示张爱玲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传奇女作家,其文学创作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善于截取“软弱的凡人”的心理和情感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无意义和绝望。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是无法消解的虚无和绝望。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创作中的没落贵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 ,在被历史有意回避了近四十年的张爱玲及其作品 ,再一次得到读者的青睐和学者的肯定。对张爱玲的研究 ,台港先行一步 ,大陆业已渐趋深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为了更进一步阐释张爱玲创作中主体性特征的重要层面 ,笔者着重探讨了作家意识形态当中 ,作为中国最后一代贵族后裔 ,张爱玲的没落贵族意识形成的客观原因、在文学创作中的贯穿以及在作品中人物心态上的指向性渗透 ,以期从一个侧面 ,揭示出张爱玲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中极善于调用各种色彩,并通过各种色彩的奇妙搭配来表达情绪、意义及笔下人物的命运。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色彩与意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显示了张爱玲在颜色运用上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的解读与评析,从故事、题材、意象等方面,初步地梳理出《传奇》具有的文学价值,揭示张爱玲小说雅俗共赏的原因,企图对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生活在第二世界大战期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关战争因素。通过对张爱玲众多文学作品分析研究发现,她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有关战争宏观画面描写,同时也缺乏对于抗日救亡、民族兴盛等等宏观主题的深刻描绘。张爱玲文学作品对于战争描写主要是通过描写战争环境之下众多寻常人物日常表现来体现战争,体现人性的善恶美丑。由此可见,张爱玲对于战争看法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界限,已经站在了人类高度理性看待战争,她的作品带来的是历史穿越感,分析人性在战争中的善恶。  相似文献   

18.
海内外的张爱玲研究是以其传奇作家身份为核心,对其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论析,而忽视了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与成就。文章通过阐述张爱玲的译者素养与翻译《老人与海》的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可以管窥她作为译家的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19.
海内外学术界对其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并已开始着眼于她的文学翻译成就,但此主要聚焦张爱玲在小说方面的翻译艺术,而忽视了她的散文与诗歌翻译。通过对张爱玲翻译散文和诗歌的述评,阐释张爱玲在这方面的翻译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突显其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20.
沈裕 《文教资料》2013,(24):13-15
《海上花列传》作为作家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其世态人情、情感对话及“平淡而近自然”的美学追求,表现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人生态度.细读张爱玲一系列“传奇”小说,不难发现《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本文从《传奇》第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出发,通过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与《海上花列传》中的赵二宝的形象分析,体会此篇小说受《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张爱玲对此的延续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