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末川边屯垦是清政府推行“新政”期间,在四川西部边区着力经营的开发项目,对四川边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屯垦过程中暴露出的垦牧争地矛盾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经营者试图采取的某些改进措施,都为经营川边开发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清季赵尔丰经营川边、设立关外学务局开始,川边康区的边疆民族师范教育机构,如关学师范的先导“四川藏文学堂”、关学师资的临时养成机关“关学师范传习所”、关学师资的长期养成机关“藏语专侈学堂”等相继开办起来,对川边康区教育与社会进步发挥了明显的先导与推动作用。清季川边教育与民族师范之所以得到推广与发展,主要得益于官吏提倡推动、政府拨款经营以及给予办学人员、学堂教师及关外师范生精神和物质优待等因素.其中宽裕的经费支持是聂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土司制的确立还是废除,都有其客观必然性。20世纪初,发生在康区的“川边改土归流”同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强化和改革内部统治的必然要求;外国帝国主义对西藏的入侵,以及藏区内部分裂势力的抬头,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川边改土归流的决心;而晚清政府对康区多年的经营及其所积累的统治经验则为川边改土归流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初北京政府根据川藏边情的演变,先后设置了川边经略使、川边镇守使、西康屯垦使等地方长官,并划设川边地区为特别区域,以此来加强对川边的治理。川边地方当局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川边地区一直处于动荡的局面、北京政权式微、四川时局持续混乱等因素的影响,民初川边地区治理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以致人心浮动。  相似文献   

5.
川边藏区社会制度相当落后,20世纪初期,赵尔丰在川边力行“改土归流”,设立关外学务局,“兴学破其愚”,创办各级各类学校二百多所,普及了化,传播了明,不仅推动了川边藏区近代教育的兴起,而且对川边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阿来的《瞻对》既有现实的热度和文学的力度,又具人文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是近年非虚构长篇的代表作品。它以瞻对地方为典型样本,从多个角度剖析了川边藏区土司制度的历史沿革、土司社会的内部结构、土司地界的生产方式、文明形态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瞻对》的主要价值还在于揭示了清朝政府、土司豪强和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厘清了近代以来藏独思想的起源、发展和巨大危害,揭露了西方殖民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展现了藏传佛教的巨大影响和在当今的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7.
“神川遁士”是金元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教育思想家刘祁的号。关于刘祁为何以此为号,尤其是别号中“神川”所指何处,历来学术界看法不一。从刘祁所处时代的现实状况、故乡浑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影响等方面入手分析,可推断其心中的“神川”,确乃故乡浑源,立号“神川遁士”,既昭显其挚爱家乡之意,又标明其“归潜之志”。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滇藏川在“天人合 一”思想指导下的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和趋势,不仅决定着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取向,而且还影响着东、中 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文章采用多要素综合的人地关系分析方法,对滇藏川 的人地关系演进状态进行总体评价。结果为:第一,滇藏川“天人合一”思想日趋薄弱,人地关系演进状 态日趋紧张;第二,人口增加和经济活动是滇藏川人地关系演进过程的决定因素,其中人口增加作用最 为关键;第三,滇藏川未来人地关系状态的协调主要依赖于人口增长速度的严格控制和资源环境支撑能 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医务传教活动在中国兴起后,由沿海逐渐向内地扩展,20世纪初传入到川、康民族地区。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的边疆服务运动在川康民族地区开办医院和诊所,开展了大量服务边胞的工作,使彝藏羌民众有史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西医西药,为改善和提高边地民众的健康水平,为川康西医业的兴起,作出了积极努力。中华基督教会在川康地区的医务传教工作虽取得了突出成绩,布道工作却未能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0.
1912——1919年间,由于英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西藏,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危机加深,滇藏、边(康)藏、川藏关系成为影响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决策时的重要因素,并对以后的西藏治理和西南边疆的稳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英帝国主义利用“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企图通过划分所谓的“内藏”、“外藏”,把西藏及其邻近的云南、川边、四川、青海、新疆等纳入它划分的范围,以达到侵吞中国领土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全国各界人民奋起抵抗,尤其是云南、川边、四川地区的地方当局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和努力,促使中央政府下定决心抵抗外来侵略、维护领土完整。同时,由于地方利益、集团利益的冲突,云南、四川和川边地方当局的某些措施、行动又对民国初年乃至以后的西藏治理和边疆稳固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苏轼父子谪居岭海时期,仿陶渊明斜川之游,写和陶斜川之诗,在精神上与陶渊明达成共鸣,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相关的四首斜川诗词各异其趣。“斜川之游”对苏轼父子尤其是苏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斜川之游”逐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演化为后世文人雅化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斜川之游”对了解古代文人的休闲理想和审美精神也具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朝时期的察木多、乍丫(今察雅县)、类乌齐呼图克图辖地,位于今天中国川、藏、青交界地区。清朝时期这里远离内地,清廷鞭长莫及,又非达赖喇嘛属地,但战略要地意义显而易见。除宗教上与达赖喇嘛有关联外,此三地呼图克图与川边土司并无二样,且对辖地民众的控制较土司更为直接,不需要与世俗政权合作即可直接"控制"百姓。文章以清朝中后期的乍丫争斗事件和川边改土归流,剖析清廷在乍丫呼图克图辖地治理方式和手段,呈现一个较为接近历史真实的呼图克图辖概况。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以后,循道公会、内地会等基督教组织,在滇黔川边广泛传播。其中循道公会的信徒达6万之众。参与基督教传播的,是一批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浪潮下来华的出身于英国社会下层和少数民族族群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可以称之为英国“康沃尔少数民族”。在劳动阶级和少数民族族群出身的圣经基督教教会传教士群体的历史活动中,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发的阶级性和民族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振兴四川区域教育。营造高质量的区域教育生态,打造一批能“冲出四川、走向全国”的名校、名师、名校长,本刊特辟“打造‘川派教育”’栏目,为“川派教育”鼓与呼。履行好“媒体之责”和“教育担当”。  相似文献   

15.
清代川、滇、藏行政分界是康熙雍正时期加强藏区治理,确保川藏大通道畅通及区域稳定的重大措施之一。清中央政府决定川、滇、藏行政分界并推进其实施,是康熙雍正时期西藏、相邻地区及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史籍文献记载,可以认为清代川、滇、藏行政分界实际始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川、滇、藏行政分界的计划并非在短时间提出,也并非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施。此次行政分界有一较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至雍正十年才最后结束。雍正《四川通志·西域》、《西域全书》、《西藏志》、张海《西藏记述》及陈克绳《西域遗闻》等清代早期西藏地方志的有关记载,可补实录等记载之不足,其资料价值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开启后世生命感悟的先河。逝川之慨奠定古代中国人生命观的一些基本特点,即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思维特点;人生与万物融汇的生命感悟;存在与消亡浑一的哲理深度。其后人们借逝川表达积极奋发的人生感悟,也借逝川流露个体人生的无奈和伤感。苏轼深刻阐发了逝川之慨的哲理意义,使之成为消解人生困惑的精神武器。明清时期逝水之慨所包含的人生感慨日益丰富复杂,并体现个体生命何以实现其价值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清朝束年,为推动兴学工作的开展,促进川边藏区民众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以赵尔丰为首的川滇边务当局,从边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编写了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宜的教材,较好地适应了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共举措对目前川边藏区的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土司制的确立还是废除,都有其客观必然性。20世纪初,发生在康区的“川边改土归流”同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强化和改革内部统治的必然要求;外国帝国主义对西藏的入侵,以及藏区内部分裂势力的抬头,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川边改土归流的决心;而晚清政府对康区多年的经营及其所积累的统治经验则为川边改土归流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川”字作为研究对象,从古文典籍、地域方言、谐声系统等角度入手,为“川”字的另一读音——“xūn”提供例证。从陵川方言地名中“川”字的古音残留现象入手探讨方言语料的文化研究价值,在综合分析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形势的基础上,针对方言地名的“一字两音”应用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一)南北朝时期,单音节的“突厥语”词col不可能“译音”为双音节的“敕勒”,只能“译音”为单音节的“川”;也不可能“义译”为汉语的“川”,因为汉语“川”字当时尚无作平野、平原讲的义项;因而“敕勒川”也不可能是“重译词”;(二)鲜卑族所到之处常以“川”名地。其中的“川”字不是河流、水道的意思,而是col一词的“译音”,意思是草原、荒野或“野、川、草原”;(三)汉语“川”字作平原、平野讲的义项,来源于鲜卑语——即古蒙古语的col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