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生态诗学能够为诗歌的传统研究提供全新的思想和活力,约翰·济慈生态诗学思想贯穿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其中的艺术观以及美学观均得到了文学界极大的肯定。在20世纪后半叶,济慈生态诗学思想及其艺术观与美学观在社会以及政治发展中又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审视济慈的作品,可以发现其生态诗学思想中的生态伦理审美。约翰·济慈的生态诗学在审美价值体系重构中做出了贡献,他的生态诗学思想内涵在于其审美理想,他的诗歌体现了生态诗学的整体原则,也蕴含着生态断裂、生态和谐、真善美的本质等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
官寒菡 《海外英语》2013,(22):265-266
作为美国最出色的诗人之一,艾米莉·狄金森善于使用不规则的破折号,文学研究者对此已有不同的解读。针对这一诗歌特征,在文学教学中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可明确其破折号的使用频率和位置,从而与破折号的传统用法进行比较,试探讨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破折号的五种常用目的,使学习者对这一诗歌特点有更全面的了解,这也是语料库应用于文学教学中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3.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热爱自然歌颂自然。本文研究济慈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和生态观,从自然界意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的关系三方面表达济慈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自然的角度、站在自然和生态的立场重新解读约翰·济慈的作品,济慈作品中隐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得以呈现。济慈的生态观可以概括为回归绿色自然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5.
济慈并非只是个唯美主义诗人,对自然的终极关怀,使其成为又一位浪漫主义生态诗人.济慈的诗歌具有关注生态的现实性特征,具有生态整体性意识和生态自然性意识.济慈的生态观是万物诗意栖居的自然生态伦理观.济慈对自然的感悟是多层面的,善于通过声音、色彩、触觉、时间等多种意象来表达对自然的多重情感.  相似文献   

6.
济慈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受到文学界的普遍关注.用生态批评来解读和剖析济慈的诗歌,可以发掘出其中更多的意蕴.同许多浪漫主义诗人一样,济慈崇尚大自然,用心灵感受大自然,也希望能在大自然中隐遁自己;但他的生态自然观与现代的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完全一致,他认为有了人的印迹,大自然的存在才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郑兴茂 《海外英语》2014,(9):225-227
历史进程进入19世纪,生态意识在这一阶段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中又得到充分的体现,具有了关注生态的现实性特征。济慈是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诗歌的价值取向以自然为主,大多赞美自然、关注自然。该文以济慈的诗歌《夜莺颂》为例,从生态视觉的视野下解读诗歌中蕴含的生态意识,诗人既看到文明渐渐远离自然,表现出对生态现实的忧思,又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8.
近年十来,国内学者在济慈的归属问题、诗歌、诗学理论、书信、诗歌和书信翻译以及国外济慈研究得失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者们还十分注重运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研读济慈。当然,国内的济慈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自然的角度、站在自然和生态的立场重新解读约翰·济慈的作品.济慈作品中隐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得以呈现.济慈的生态观可以概括为回归绿色自然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众多的狄金森研究中鲜有生态批评方面的研究。生态批评探讨文学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发掘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智慧,借以唤醒当代人的生态意识。循着万物平等、反人类中心主义、诗意地栖居的生态伦理思想之光,不难发现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意蕴。这些生态意蕴和狄氏的“生态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意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济慈的“客体感受力”说与现代诗歌美学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不仅写出了许多受到后人称颂的、充满着美与情的诗篇,而且提出了不少十分重要的诗歌美学理论,“客体感受力”便是其中之一。这个理论从三个方面开辟了诗歌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以及真与美的关系。一般认为现代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是水火不相容的,现代主义诗歌反对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宗旨,但在济慈的诗歌理论中,我们却能感受到他对现代诗歌美学的敏感预见  相似文献   

12.
夏弘容 《海外英语》2012,(16):197-198
作为浪漫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诗人济慈谱写了大量的诗作,其中富含了丰富的美感和想象力。《秋颂》作为济慈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秋天丰硕的优美场景,还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崇拜永恒的美和不朽的真理,其作品中有着一定的唯美倾向.长期以来,西方评论家把济慈看作唯美主义的先驱.本文结合济慈的诗歌作品,分析其内容和审美思想,最终得出济慈不同于唯美主义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作为浪漫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诗人济慈谱写了大量的诗作,其中富含了丰富的美感和想象力.《秋颂》作为济慈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秋天丰硕的优美场景,还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与济慈在诗歌创作艺术上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善用清词丽句、象征以及典故。二人的作品都呈现优美与感伤的双重主题,但又略有不同:济慈的诗歌中优美占主导地位,创作显示外在化倾向,李商隐的诗歌则是伤感贯穿始终,显示内在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王敏 《海外英语》2013,(23):237-238
济慈对于美有着极其敏锐的体悟,丰富多彩的对于美的题材的赞美是他的诗歌的一大主题。在他的作品中,慢节奏之美的诗歌占据着一席之位,包括诗歌中的精心挑选的词汇的发音,大自然中各种植物意象,以及诗歌里的人物那种闲适从容的生活态度。不同于湖畔派诗歌的崇高美,济慈笔下的美多了几分精致与淡定,它们恬静地阐述了诗人独特的慢节奏的审美内涵。济慈诗歌中的的慢节奏对于忙碌的现代人同样有警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小型自建平行语料库,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东晋诗人陶渊明诗歌的海陶玮英译本、方重英译本和汪榕培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所建立的三个英语本平行语料库中的词汇、句法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三位译者风格进行定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海陶玮的风格简洁明了,方重更准确完整、富有文学气息,汪榕培则流畅清新、富有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73):29-30
本文旨在分析济慈颂诗中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现象,以期发现语法隐喻在济慈诗歌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对济慈诗歌主题的贡献作用。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概念隐喻在济慈诗歌中有一定应用,一些需要由句子表达的信息直接由名词代替,体现了济慈颂歌凝练的语言和自由的表达方式。语气隐喻的使用频率较高,诗人借助语气转变,抒发了情感。情态隐喻的使用频率较低,诗人更多选用了非明确主客观的非语法隐喻的用法,这与颂诗直抒胸臆的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呈现给我们的主观幻觉美,是他诗歌的基本形态。他诗歌选材宽泛,风格意象化。其诗的形象可感性是在物状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诗中真情实感,意境入化。济慈创造的美是梦幻式的美,这种美贯穿于所有诗歌中。作品蕴含的情调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通过咏叹大自然的美来捕捉情感智慧世界里的闪光点;通过物质世界的奥秘展现个人审美理想并召唤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济慈批评中,长久以来存在着唯美论和唯政治论的拉锯,其中又有一个基本恒定的共识:济慈的政治退避论或对抗论。对济慈诗歌和书信的系统性研读发现,他的诗歌创作是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从分离、冲突走向交融的过程。前期诗作激情讴歌民主和自由、抒发对英雄时代的怀念,并在自然和诗歌中寻找庇护,美学追求与社会现实各自为阵;中期作品着力营造神话和梦幻世界,同时激烈批判现实社会,美学追求与现实社会短兵相接;后期作品从美学的高度接纳人世间的疾苦,现实社会与神话梦幻浑然一体,孕育了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的交融。对诗歌艺术和美学的执著追求是济慈诗歌的表征,深厚的社会政治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是其诗歌的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