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元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统治阶层的民族本性,使得当时社会普遍存有一种理智、客观的"务实"心态,此外,元代所存在的民族矛盾、阶层分化以及文化冲突,使得当时隶属于不同社会阶层与文化领域的画家的绘画观念与审美倾向有着较大的差异.正是以上两点造就了元代肖像画作品中的"写实精神"以及宫廷肖像画家与在野文人肖像画家作品之间不同的艺术面貌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程钜夫生于理学极盛之世,论诗自然摆脱不了理学家诗论的藩篱,以理为主。但与宋理学高谈性命、流于空疏不同,程钜夫为理学注入了务实之风,论诗尚实。而且尚变,师古而不泥于古。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代前期南北诗风的融合,同时对元代中期雅正诗风和元代后期崇尚个性诗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程钜夫生于理学极盛之世,论诗自然摆脱不了理学家诗论的藩篱,以理为主。但与宋理学高谈性命、流于空疏不同,程钜夫为理学注入了务实之风,论诗尚实。而且尚变,师古而不泥于古。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代前期南北诗风的融合,同时对元代中期雅正诗风和元代后期崇尚个性诗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塑造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小民形象,这些形象是元代社会现实生活中小民百姓的缩影,他们或是备受压迫残害,或是作恶多端。作者通过描写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来揭露元代社会的弊端,批判元代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让观众、读者更好地了解元代社会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5.
元代类书是元人采摭当时或前代文献重新编排而成的资料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元代类书中关于衣食、日常杂占、养生疗病、休闲娱乐和文书契约等方面的材料,可以探究元代人社会生活的一些情况;而从有关耕作、畜养、制作和染作等方面对元代类书进行挖掘,能够进一步了解元代社会生产的若干内容。元代类书在元代社会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元代社会状况和元代知识分子的心境与遭遇,造就了元杂剧鲜明的民族意识特色。这是动荡社会和异族统治导致的不满情绪的发泄,也是长久以来汉族人民民族意识心理积淀的结果。元代知识分子利用元杂剧这种文学形式,在三国戏、爱情戏和描写劳动人民所受灾难的作品中,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民族气节,弘扬民族正统思想,表现元代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从而形成了元杂剧特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湘 《文教资料》2014,(3):37-38
本文对元代窖藏和墓葬出土的叵进行了梳理和归类,通过器物组合、文献和元代壁画等资料探讨了叵器在元代社会生活中的用途。  相似文献   

8.
姜伟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102-104
元代"两汉"题材剧作大量涌现,其繁盛与元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及文人心态密不可分,与汉、元两代迥异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表达了文士乃至寻常百姓对现实的不满和社会公正的渴望。  相似文献   

9.
笔者分类考察了《元史.列女传》[1]所载的贞节妇女生活状况,结合当时社会对妇女守节的实际认同程度,探讨了元代婚俗、政策、法律及理学传播等几方面对元代妇女贞节观的影响;认为终元之世,元代社会(包括妇女本身)的贞节观是比较淡薄的,只是到元代中期以后才略有所加强,体现出元代妇女贞节观的渐变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析《三国演义》正文中的"密州"、"中山府"、"滑州"等元代地名,"太史院"、"太常院"、"枢密院"等元代官制,以及"的实"、"军士不打"等元代俗语,论证《三国演义》原著必成书于元代。因为这众多例证表明,作者最熟悉的是元代社会生活;同时,假如《三国演义》为明代成书,那么作者不可能再使用这些早已废除的元代典制和早已过时的元代俗语。  相似文献   

11.
将唐宋元三朝诗歌作为各自独立的整体放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来比较特色与高下,就是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它也是明人进行诗法选择和建设展开明诗学的重要方式。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大致有比较宋元诗、否定宋元诗、肯定宋元诗及反复等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唐代,商贾势力相当活跃,商人阶层的社会影响及其地位亦发生了变化。对唐代商人的专题研究,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陆续出现。该综述通观这些研究成果,在唐代商人的构成、分类,其地位、生活方式、影响及与其它社会主体的关系等诸方面进行梳理归纳,从学术视角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同样是描写封建社会大家庭里悲哀愁苦的妇女形象,凌叔华和苏童却展示了他们各自的语言特色。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从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两方面来分析宋元水墨画和晚唐唯美诗是怎样影响到《一件喜事》和《妻妾成群》的创作特色的,同时得出凌叔华的写作较多地受到宋元山水画境的影响,她把绘画的技巧带到小说中,简单的对话、儿童的视角、恬淡的叙述、巧妙地细节,使文章散发着一种清淡幽远的余韵,吸引着大片读者。相比起来苏童则更多地受到晚唐诗风的熏陶,唯美感伤的文字、柔软飘逸的风格、凄清幽怨的意象,使得《妻妾成群》以小说的方式再现晚唐诗歌的魅力,读者在阅读时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但在沉醉之余却又压抑感伤。  相似文献   

14.
元代爱情剧对民俗生活相的揭示和勾勒,是对民俗生活相的艺术概括和升华.在元代爱情剧中,代表婚恋民俗生活相的“春”、居住民俗生活相的“墙”和“角门”、行为的社会民俗生活相的“拜月”、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的“圆”,既渲染描绘了元代爱情剧的环境气氛、构建了主要情节和戏剧冲突,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民俗文化心理.而相遇、阻隔、分飞、团聚的“四步曲”情节发展模式,也形成了元代爱情剧“喜———悲———喜”的圆形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杜仁杰是金末元初山东文坛的领袖,他在诗、文、曲诸方面的创作实绩既有对"以诚为本"的唐宋诗风的实践,又有对通俗诗风的尝试,体现着元初东平地区诗风的变化,甚至促成了元初诗坛新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元初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倡导"古意"影响一代画风.本文从赵孟頫个人处境出发,研究其在特定环境下受到的种种压力和文化冲突,用以解释赵孟頫倡导"古意"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赵所倡导的"古意"是文化冲突的产物,也是赵孟頫的文化策略,是那个时代解决文化冲突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7.
宾唐进士崔致远的8篇三元、黄录斋词,清静雅致,对仗工整,文学性较强,反映了当时淮南地区崇道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体现了崔致远较为深厚的道教修养和强烈的忠君报国情怀,具有儒道融合的鲜明特色,对古代朝鲜的文学及道教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元代散曲创作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歌伎的演唱传播。演唱传播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散曲演唱传播的社会功能。散曲演唱传播对元代散曲作法、风格、散曲理论、曲集编撰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蒙古征服朝鲜半岛后,高丽王朝被纳入元之藩属体系. 高丽通过政治联姻、贡献方物、提供军事援助等方式,缓解元朝对高丽的政治压力. 元朝对高丽进行封赐,双方宗藩关系逐渐成为定式. 元末,双方宗藩关系破裂,高丽王权得到强化,并趁机控制鸭绿江东岸的缓冲地带及占领双城、婆娑府一带女真族活动地区. 明初,高丽与辽东各方势力存在着复杂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 本文以高丽随元南征( 1354年)至恭愍王被弑(1374年)为时间段限,梳理这20年间在辽东地区高丽与元廷、明政府及辽东故元势力之间的交往事件,分析中朝关系变化对辽东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对部分元杂剧所表现的命运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探析,认为,元曲作家的命运观念是元代特定环境中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意识,“无奈”是其主旋律,命运观念的产生是元曲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其审美意趣与平民大众融为一体而奏出了“无奈”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