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工作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即教师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由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而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我认为,德育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寻求生活的教育途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建国以来,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大体表现为两种模式: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灌输教育乃是德育工作者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社会意识的活动。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高校德育的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高校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活动。与此相应的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主动内化外输的德育要求,将其转化为自身自觉追求的品德目标和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自主德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转变思想,与学生换位,教师从管理转向服务,学生从边缘走向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认同现行的德育目标,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目前,我国学校的传统德育的时效性不强,存在局限性,表现为:一是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  相似文献   

5.
<正>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为把受教育者(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培养成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社会公民,由教育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活动。家庭德育主要涵盖德育环境、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教养方式四个方面。家庭德育环境是指对未成年子女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  相似文献   

6.
德育系统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各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各要素及其关系的总和,是德育活动和德育过程的集合,是一个高度协调的有机整体。德育系统的要素主要有三个,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信息,这三个要素在德育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  相似文献   

7.
德育及其流程管理是一项复杂和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在其运行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班级作为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这三个要素始终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态流程。如何以班级为单位对小学德育流程进行优化控制,这是英山县实验小学在新形势下强化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 一、引言目前,教育界对于德育过程(系指学校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基本上共识于“三要素”说,即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方法。很显然,德育过程的“三要素”说,与教育过程的“三要素”说以及哲学上关于实践的“三要素”说是同出一辙的。它们都本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话,“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  相似文献   

9.
陈梅 《宣武教育》2004,(10):28-30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方向、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心理标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需要、信念,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言行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  相似文献   

11.
德育过程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共同参与和构建过程。学生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整体,然后才是受教育者和学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必然具有主体属性。德育实践中,学生并不是教师灌输、征服、改造和利用的被动的对象,而是作为德育主体性存在去主动地、能动地选择和接受德育信息,占有和享受德  相似文献   

12.
<正>"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对德育的基本定位,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教育系统工程中,我们如何用正确的德育思想指导学生成长?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树立先进德育思想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隶属于共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仇月红 《中国教师》2009,(Z1):276-276
<正>从认识方面看,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的教育活动过程。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其相互作用当然是离不开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也就  相似文献   

14.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德育评价在德育工作中也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即是重中之重。德育评价不但对教师工作和学生表现具有检验、评定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改进教师…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在这个含义中,至少要理解三方面内容:教育者是谁?受教育者是谁,品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教育者是谁?可以是家庭、社会、国家、政党等,也可以是学校;受教育者是谁,可以是成人、普通公民、特定人群,也可以是青少年学生。品德包括哪些内容,可以是道德教育,还可以包括思想、政治、情感、心理、法律、礼仪等教育。德育的含义,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本文讨论的是中学的德育,是指中学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学德育有效性不高,  相似文献   

16.
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信息(课程)是教学中的三个要素,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信息在三个要素之间的传递越有效,越频繁,教学活动的效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17.
如何全面地从实质上认识德育过程,它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方向、性质和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人类社会有学校教育以来,任何学校全面的德育过程都应有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能动过程,受教育者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进行教育导向和调控各方面影响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按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在德的性质和德的发展方向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并将家庭、环境和社会各方面对受教育者德的影响调控到统治者所要求的德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根据社会需要,在品德、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德去发展提高.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  相似文献   

18.
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念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德育中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指教育者依据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 ,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施加道德影响 ,力图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接受及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上。由于学生各自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 ,对同样的教育影响会做出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反应 ,亦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教育的意志 ,保证着教育的方向 ;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决定着受教育者思想的变化 ,影响着教育的…  相似文献   

19.
一、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但由于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不足,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道德教育或政治教育。甚至有些教师把德育理解为政治课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德育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不是一种品德的养成。当然德育也不仅是学校德育,按其发生的场所还包括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者是按学生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德育形式来划分的。而学校德育教育是德育养成和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德育过程包括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过程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德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受教育者选择某种外部影响并不等于就接受这种影响,还需要在头脑中把已有的思想同选择的外部影响进行比较、取舍、改变内化,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也是思想上矛盾斗争的过程。一句话,即教育者无法代替受教育者思想上的斗争,这就好象在智育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思维一样。教育者的作用主要是为受教育者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思想上的矛盾斗争向积极方面发展,从而提高思想品德的自我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