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之源".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应在教学中重点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2.
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造就品格.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及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之为"智慧之源"。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能力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目前农村高中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学生不堪繁重的学业之苦,阅读数量少、内容庸俗,阅读无方法、无效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设计理念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之源"。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占据着首要地位。教师应在教学中重点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阅读中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之源”。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塑造品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些光凭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又能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更有利于抓好课外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持久、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之为“智慧之源”。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内容好的优秀课文,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的作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首要位置。阅读教学活动实质上是理解和消化课文内容和形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之为智慧之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首要地位。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它占有课时最多,所以精力最大,其任务最重。因此,搞好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发展智力、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认识世界、造就品格的基本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人就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谈以下几点见解。一、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1.学会粗读粗读全文,了解大意。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让学生从头至尾完整地读一遍全文,目的是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其次要求学生边读边将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理解的  相似文献   

10.
伍义保 《学语文》2013,(6):8-8,17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之为“智慧之源”。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首要地位。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塑造品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在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依据多年的一线课堂经验和体悟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有规律,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吴晓萍 《成才之路》2009,(19):40-41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治情操、造就品格。《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还要求学生喜欢阅读,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 ,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 ,被称之为“智慧之源”。怎样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自能读书”呢 ?我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一、比较阅读———开拓阅读思路 ,提高认识能力。比较阅读在文章阅读中具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 ,是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语文教师自觉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阅读教学 ,不仅可以增大教学容量 ,提高阅读效率 ,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 ,开拓阅读思路 ,获取更新的更有价值的知…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丁敏 《语文天地》2016,(5):68-69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个性化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做人与阅读同步发展,强调差异教学,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呢?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个性化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留出足够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大阅读量,并且使阅读的过程成为一种丰富自我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因为阅读是学生最普通最重要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生活、提高智能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所谓三分课内,七分课外,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外获取知识具有广阔空间。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读书、想识字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是继承优秀文化财富、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有效地进行语文  相似文献   

18.
徐军 《甘肃教育》2014,(13):47-47
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营养、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造就学生品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因。它能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阅读、学习,提高阅读质量。对阅读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知识;一种是通过读书获取间接知识,但严格说来,书本知识也是前人通过实践、筛选、总结,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直接知识。阅读就是继承前人文化财富,获取知识、积累信息的最重要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篇)》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读书,而且在阅读时必须加以指导,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把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高中三年分别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不…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人类学习语言和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主要手段。英语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本论文主要浅谈了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养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时遇到的障碍,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切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