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伦理的角度重释诺德的“忠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翻译观通过消解原文和源语作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者已死”“作品之死”来提高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赋予译者中心地位。在缺乏协同性的狭隘和专断,以作者死亡为代价无限扩大译者能动性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指导下,译者必定会为违背翻译职业道德伦理寻找借口。深受解构主义翻译观影响下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前期代表有“泛功能”的倾向,为了纠正和弥补其极端化,诺德在功能原则的基石上建立了忠诚原则。本文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阐释其“忠诚”原则,这对正确界定译者主观能动性,维护1翻译伦理,规范翻译市场,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原文中心论,强调译文的重要作用和译者的重要地位。在解构主义翻译观视野下,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获得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得到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3.
李思远 《英语广场》2023,(12):27-30
相较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模式,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化”的拆解,消解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共识与历时及作者与译者等二元对立,提倡意义的延异及重构,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解构主义翻译模式较适用于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本文将举例浅析解构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其翻译过程尤为突出译者主体性,彰显出解构主义翻译下重构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为诗歌翻译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早期,译者的地位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把译者从奴役的地位解放出来,赋予了译者前所未有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日益关注的研究课题。“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提出,将主体性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意义”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这是由翻译的实质决定的。然而随着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要义被引入翻译研究,人们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开始由“中心”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传统翻译观隐蔽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翻译理论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译者主体性得到了极度张扬。但是,为了以防过犹不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将来应该是一种制约性的发挥,和谐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翻译?创作?——评析解构主义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研究领域,解构主义以其激进的反传统理念,如否定结构和意义,消除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解构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宣称译者是创作主体无疑对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解构主义通过消除权威,意在掩盖翻译与创作的差异爬梳翻译的实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但翻译并不等于创作。  相似文献   

8.
康顺理 《考试周刊》2011,(60):25-26
解构主义者认为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是开放的,任何文本都没有终极意义,强调译者的创造性。该文借助解构主义翻译观,以“意义的不确定性”为理论依据对《老人与海》的四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力图展现多译本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解构主义理论的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翻译理论界以结构主义为核心的语言中心论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残酷打击。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者是创造者,作者已经死亡,"作者之死"剥夺了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话语权,消解了其权威性,赋予了译者更大的理解和阐释自由,但它也同样导致了译者主体性的任意发挥和意义的无限衍异。本文拟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让作者死而复生,以促使翻译研究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解构主义范式在翻译研究领域大行其道,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韦努蒂批判英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主张异化翻译;批评译者“隐身”,呼唤译者“现身”。这一解构策略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不容忽视,但同时也有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受到关注。在这一过程中,解构主义作为一支理论力量异军突起,通过"延异"、"重组"、"改写"等概念,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宣告了作者的死亡,从而赋予了译者绝对的阐释权,将译者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通过对翻译家朱纯深几首宋词译文的分析,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探讨其在翻译过程的主体性,旨在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及其翻译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傅琳凌 《文教资料》2012,(6):37-38,43
品牌翻译不同于一般文学翻译,在忠实原品牌名称的基础上译者还需要发挥主体性和创造力。解构主义理论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提倡通过解构原文和作者在翻译过程的主导地位,使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彰显。用解构主义理论指导品牌翻译,能使译者更好地解放思维,勇于创新。将解构主义应用在品牌翻译中,这在国内译学界的探讨还比较少见,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见仁见智。在翻译界内部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归化一。一派主张“异化”.美国学者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他反对译者的。隐身”.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以使译者“显身”,译作“显性”。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解构主义的反对译文流畅的翻译策略。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突破了西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束缚,从西方批评理论、解构理论、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为西方翻译理论建构了新途径。但他的理论也有着本质的缺陷。后殖民主义思维下的理论基础缺失.翻译方法与文化霸权的联系有些牵强。  相似文献   

14.
解构主义翻译观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世界的二元划分,反对原文和译文的传统界限,认为原文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相反,原文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原文意义的多元性和译者对原文意义的参与性决定了翻译是译者的决定过程.译者对其选择承担责任.解构框架下的"信",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的标准和尺度,它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需做的选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信"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成为译者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思潮自诞生以来,就对文学、艺术、心理擘、建筑学等学术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翻译研究进入了以解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研究阶段。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从根本上确立了译者地位的重要性,译者不再受制于原文,不再是原文的附庸。翻译研究者重新思考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使翻译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是,解构主义作为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在实践过程中也体现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叛逆”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中,是独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作者转向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即把整个翻译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讨论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讨论了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理论为切入视角对<雪夜林边驻>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发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揭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叛逆”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中,是独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作者转向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即把整个翻译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讨论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讨论了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覆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等等。一方面,这些观念具有强烈的激进和反传统色彩,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原有认识。另一方面,解构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给翻译研究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