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判断一道小数乘法的对错,同学们通常采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重新计算的方法进行,这种方法计算量相对比较大。其实,判断小数乘法对错的方法还有很多,有的方法不仅速度快,而且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面就向大家推荐几种判断方法:一、小数位数判断法。就是根据积的小数位数是否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相等,进行判断的方法。如,下面这道题的结果对吗?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小数乘法法则的理解和积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对于小数乘法中,先把两个因数转化为整数求得的积,要再缩小原来两个因数共扩大的倍数,才能求得原式的积,学生理解有困难,是学习的难点,由于“两个因数分别扩大a倍、b倍,积就要扩大a×b倍”这一积的变化规律教材里未出现过,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让学生先根据13×21=273,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积:130×2100,1300×210,1300×2100,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要点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2.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  相似文献   

4.
小数乘法法则在教材上,是分三段安排的.即先教小数乘以整数,再教整数乘以小数,最后教小数乘以小数.这样由特殊到一般,虽可分散难点,但很客易遇到麻烦:教前面两个内容时,由于积的小数位数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列成竖式,客易给学生造成直观上的错觉——积的小数点要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恰好与前面学的小数加减法中结果的小数点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一课中,有这样一组练习题.如下:2.4×3=( ) 2.4×5=( )2.4×1.5=( ) 1.2×0.4=( ) 1.2×0.11=( ) 1.2×0.35=( ) 分别比较积与第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这组练习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在以往浙教版教材中是当作新授内容来教学的.这组练习题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一个因数乘以一个小数时原数与积的关系,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感.看似简单的题组,其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蕴涵着解题策略.于是,我就有了把这应用类课例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3页。【教学过程】一、由点到面探索规律(一)同一乘法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1.导入:同学们,20×3的积是多少?(20×3=60)揭示:在20×3=60这个乘法算式中,20是一个因数,3是另一个因数,60是积。课件:提问:现在20和3这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得的积)所得的积等于多少?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汇报:你是怎么算的?方法一:20×(3×2)=120;方法二:60×2=120。补充课件:  相似文献   

7.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这样两道题:132×21和231×12,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很快算出了得数,都是2772。师: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与积,你有什么发现?生:哦,我发现啦!它们因数的几个数字正好颠倒过来,132变成了231,21变成了12。  相似文献   

8.
近日,我校举行了一次五年级数学月考,考卷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是4,积的小数位数也一定是4。参考答案是错的。我和少数教师认为这道题本身就是一道错题,因而无法判断。在争执中,出卷的李老师在解释这  相似文献   

9.
[诊断】“病症”错在把小数加、减法中的“相同数位对齐”用到了小数乘法中,这里要根据两个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之和,从积的右边数出相同的位数,点上小数点。  相似文献   

10.
正尊重多样每每教到"竖式乘法",头脑中就会出现多年前批改试卷时的一次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下面竖式计算中部的"两个小数点",要还是不要?0.5 3×2 42.1 21 0.61 2.7 2一部分教师认为: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是"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竖式计算中间的两个积应是"53×4"和"53×2"的结果212、106,而不是2.12、10.6。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学生先用4×0.53  相似文献   

11.
问题:计算8.88×1.25=?(北京市智力竞赛题)这是一道含有同码小数的乘法巧算题。特点是:已知乘式里的一个因数是各位都是由数码(数字)8组成的同8小数(即同码小数),另一个因数是1.25。要求它们的积是多少。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一般同码小数分解成同1小数的规律,并记住1.25×8=10、1.25×0.8=1、1.25×0.08=0.1。规律:同码小数=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的位数分别和它相同的同1小数×那个数码。例如,8.88=1.11×8。解题方法:先运用规律写出同8小数的因数分解式,再运用乘法结合律简化计算。或者直接把8.88按数位拆分,或者把1.25改写成分数,再简化计算。…  相似文献   

12.
积的变化规律是说明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论依据,也是学生顺利地进行小数乘法计算的必要的基础知识。教材在“小数乘法”一节的开头,安排了一道准备题:教学中,教师常常是先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两组式题。归纳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  相似文献   

13.
《湖南教育》今年第4期上刊登的征解题《这三种解法究竟哪一种正确》,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以为要回答这一问题,应先弄清楚近似计算所应遵循的法则:凡是没有预定结果精确度的近似计算,如果只有加、减运算,则最后结果保留的小数位数,与参加运算的小数位数最少的相同,计算前各加数(减数)四舍五入,应多保留一位小数参加运算。如果只有乘、除法,则积(商)的有效数字个数,与因数(被除数或除数)中有效数字个数最少的相同,运算前有效数字较多的数,则只需比规定结果多取一个有  相似文献   

14.
搞好正、反比例的教学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 一、掌握几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成比例的量有三个,一个是不变量,另两个是变量;其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几种带规律性的数量关系。 1.基本数量关系: 每份数×份数=总数 (因数)×(因数)=(积) 总数=每份数×份数→每份数=(总数)/(份数)→份数=(总数)/(每份数)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因数)→因数=积/(因数)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教材在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和小数乘法分配律以后,在第92页练习中安排了三道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即"一个数与1相乘,积与原数相等;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  相似文献   

16.
一、复习准备1 出示卡片(如左)。讨论 :(1)这些小数都变成了整数 ,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2)它们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依次出现下列投影片。讨论 :(1)口答各式的积 ,并说出15×5=75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2)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3)从左往右观察 ,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关系如何?(4)从右往左观察 ,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关系如何?(5)启发学生说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乘法里 ,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 ,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几倍。〔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 ,启发他们归纳…  相似文献   

17.
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单元后,学生在练习中遇到了这样一题:"妈妈在菜场买了3.2千克鲫鱼,付出20元,找回1.8元,每千克鲫鱼多少元?"学生的解答是:(20-1.8)÷3.2=5.6875(元)。评讲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付款时通常要保留到"分",也就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两位小数。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应该是5.69元。就在这时,突然有学生插嘴道:"可是,题目中没有要求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为什么要取  相似文献   

18.
在高小算术課本第一册里有《和与差的变化》和《积与商的变化》两节。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后,可以使某些运算簡便,提高計算能力,且有助于今后学习小数、分数和比例。在和差积商变化的规律中,我觉得教学的重点是:“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縮小)若干倍,积也扩大(縮小)相同的倍数”、“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縮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和“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者縮小相同的倍数,它們的商不变”。这是因为在今后的学习中常常要用到这三条规律。例如:讲小数乘法的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法則,要用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去掉除数里的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要用到“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讲比的基本性质“此的前項和后項都扩大或者縮小相同的倍数,  相似文献   

19.
刘荣娇 《数学小灵通》2010,(10):40-45,48
一、巧补天窗 1.0.125×0.7的积是( )位小数,如果把两个因数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 )。 2.把一个三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结果是0.56,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小学第八册《数学》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①”:“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在拓展应用中,有一个因数变化的“积的变化规律”,也有两个因数都变化的“积的变化规律”和“积不变的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拓展应用以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为主,三种题型可以互相变换。下面列举几例,供大家参考。一、在周长公式中的应用学生已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长方形周长=(长 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其中,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就是积,长与宽的和、边长、2、4都是因数,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